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藏经描仿卷上▪P3

  ..续本文上一页香阴。 p-16

  鸠盘荼,译香阴,啖精气鬼也。

  毗舍阇,亦译啖精气鬼,啖人及五谷之精气。

  无定根。定根者,五根之一,五根即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无禅无禅根。禅译思惟修,或译为静虑,梵文禅那。于欲界修而得之,于色界生而得之,有修习之义。每与定并称。而禅者静虑思惟,重在方法,定则一境定念 ,重在既得,梵文为三昧。

  无知无见。实相法中,无知无见。在心曰知,在眼曰见。

  无慧无慧根。慧根者,五根之一。

  无无力非力。似应为「无力无非力」

  无所畏,无无所畏。以有所畏不可得,无所畏亦不可得故。

  无念无念根。念根者,五根之一。

  无坐无行无有威仪。以实相无相无形无色故,所以无行住坐卧四威仪。

  无此无彼无忆想分别。以实相法,无我人众寿相故。

  无菩提无菩提分。菩提约果言,菩提分约因言。如三十七菩提分。

  无智无非智下,易解不释。 p-17

  拔一切诸戏论根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一切戏论根本。故知凡语言相文字相心缘相,我人众寿相等,皆戏论也。

  一切永离,冷而无。此句文字有误。一切永离诸相,尚易解。「」似「相

  」字之误。冷字则不解。

  【舍利弗。举要言之。我法悉破一切诸念一切诸见一切诸结诸增上慢。不

  念一切诸所忆念。除断一切种种语言。我是法中无常无无常。无苦无乐

  。无垢无净。无断无常。无我无众生。无人无寿者。无命者无生无灭。

  何以故。舍利弗。如来于法都无所得有所灭。故名为涅槃。亦不见有得

  涅槃者。舍利弗。佛亦不念涅槃。不以涅槃为念。亦不贪着涅槃。是故

  当知。是为第一奇特希有。所谓如来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

  信解倍为希有。】

  舍利弗!举要言之,实相法无相无分别,毕竟清净。能破一切有法,能破一切有所得分别法。所以能破一切念,一切见,一切结使烦恼。能破诸增上慢。未证言证。未得谓得,是为增上慢。总而言之,凡有所得心,即增上慢也。

  实相无相,故不念一切诸所忆念,以凡有忆念,皆有所得也。除断一切语言,离言相故。无常无无常……以一切法无所得故。法既无得,是一切法不生,不生当亦不灭,是故实相不生不灭,名为涅槃。虽名涅槃,于涅槃亦无所得。舍利弗!故 p-18佛不念求涅槃,不贪着涅槃。是故当知,实相是第一奇特希有。所以佛说一切法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令人信解,倍为希有。 p-19

  

  

  

  念佛品第二

  诸法实相品是总说,自此以下,系依诸法实相作分别说。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于此法中云何为恶知识。云何为善知识。佛

  告舍利弗。若有比丘教余比丘。比丘。汝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比丘。汝当观身取是身相。所谓不净。当观一切诸有为法皆悉无常。

  观一切法空无有我。比丘。汝当取所缘相系心缘中。专念空相。当乐善

  法。当取不善法相。取不善法相已。为令断故观念修习。谓为断贪欲观

  不净相。为断瞋恚观慈心相。为断愚痴观因缘法。常念净戒深取空相。

  勤行精进为得四禅。专心求道观不善法皆是衰恼。观于善法最是安隐。

  一心修道分别谛观。善不善法谛取相已。唯观涅槃安隐寂灭。唯爱涅槃

  毕竟清净。如是教者名为邪教。谓是正教而是邪教。舍利弗。如是教者

  名恶知识。是人名为诽谤于我助于外道。亦为他人说邪道法。】

  舍利弗问佛,于实相法中,云何为恶知识,云何为善知识?佛依实相不生不灭

  无相无为,无所有不可得的原则回答如下。

  佛告舍利弗,若有比丘教余比丘曰,比丘!汝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当知此是六念法门,佛随顺世间,以世俗谛与众生说,非是第一义谛。于第一义谛 p-20

  中,佛相不可得,法、僧、戒、施、天相不可得。故于第一义中,一切诸法,无非

  实相、无分别、无取无舍。

  比丘!汝当观身,取着于身相,所谓观身不净。当知如此观者,非为了义。于

  了义法中,身相不可得,不净相亦不可得。何以故?实相无相故。

  比丘!汝当观一切有为法,无常无我。当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尚不可得

  ,无常无我云何可得?

  比丘!汝当取所缘相,系心缘中……当知境缘相,如幻非实,境缘非实,以之

  系心,岂非妄想?所以专念空相,是着于空相。乐善法取不善法,是着善法相及不

  善法相。

  何况于虚妄上更加虚妄,谓为令断不善法故,观念修习。所谓为断贪欲,修不

  净观。为断瞋恚,修慈心观。为断愚痴,修因缘观。此皆于虚妄上,重增虚妄。于

  实相中,诸法性远离,一切言语道,一切趣非趣,皆悉寂灭性。焉有贪欲、不净、

  瞋恚、慈心、愚痴、因缘可得?

  若比丘教余比丘言,比丘!汝常念净戒,深取空相,勤行精进为得四禅。当知

  于实相中,心清净即是戒,即是真空,即是真精进。诸念清净,假名四禅,非是实

  有四禅可得也。

  教比丘言,比丘!汝专心求道,观不善法皆是衰恼,观善法最是安隐快乐。一

  心修道分别谛观,取善不善相已,唯取涅槃安隐寂灭,唯爱涅槃毕竟清净,当知诸 p-21

  法实相,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于中善不善法乃至涅槃,皆不可得。若谓有道可修,

  有涅槃可证,即是增上慢人。何以故?于实相中,无一法可得故。

  佛最后结论说,若如是教诸比丘者,名为邪教。彼自谓为正教,而实是邪教。

  是人名恶知识,为诽谤于佛,为助于外道。此人自为邪道,亦为他人说邪道法。

  是知凡不契实相者,皆非正法也。故古德有云,除诸法实相外,皆是邪道。凡

  违逆诸法实相而说法者,皆是邪说,皆名恶知识。

  【舍利弗。如是恶人我乃不听受一饮水以自供养。我说教者不说受者。舍

  利弗。于我法中多有如是增上慢教。舍利弗。若受教着受戒五岁。不能

  悉舍如是所教。于是教中勤心精进。自有得无所有。比丘不往谘问。我

  说此人虽有五岁犹名邪见。杂外道法顺行魔教。】

  舍利弗!这种恶人,取着于相,执有所得者,我不听许受一饮水之供养。我所

  谓不听受一饮水供养者,是说以如是邪教,教化他人者,并不是说受教的人。

  舍利弗!于我法中,以有所得教人者,即是增上慢人。于我法中,多有如是增

  上慢教。受教之人,不得信受其教。若信受其教,出家受具足戒五岁犹不能舍其教

  者,于此邪教中勤心精进。别处另有会契正法,得「无所有」之比丘处,却不往谘 p-22

  问。我说此人虽受戒五岁,犹名邪见,杂外道法,顺行于魔教。

  【舍利弗。若有比丘受是教已。闻空无所得法即自觉知。我先受者皆是邪

  见。于空无所得法无疑无悔。深入通达不依一切我见人见。舍利弗。我

  说此人名为得清净梵行。】

  舍利弗!若有比丘受此佛藏经教已,闻毕竟空、无所得之实相法,能自觉悟。

  自谓我先受有所得法皆是邪见。此人于空无所得法,无疑无悔,深入通达。此人能

  够不依一切我见人见,我说此人为得清净梵行。

  【舍利弗。若有比丘。成就如是无所得忍。虽现未得无余涅槃。我记是人

  。弥勒佛时当在初会。时弥勒佛欢喜三唱。是人能于释迦牟尼佛法中。

  成就无所得忍。舍利弗。若在家出家成就此忍。我记是人必得涅槃。】

  舍利弗!若有比丘成就无所得忍,我记此人现在虽未得无余涅槃,当来于弥勒

  佛龙华三会中,初会得度。令弥勒欢喜赞叹。舍利弗!无论出家在家,若能成就无

  所得忍,我记是人必得涅槃。

  【舍利弗。若有人受如是教已。闻空无所得法实时惊畏。是人可愍。无有

  救者无有依者。直趣地狱。何以故。舍利弗。于佛教中惊疑畏者。是人

  则为具足恶道。所以者何。我常自说。有所得者是恶道分。】 p-23

  舍利弗!若有人受此佛藏经教已。闻空无所得法惊畏者,是人可愍,无法可救

  ,无佛可依,直趣地狱。何以故。于佛实相法惊疑畏者,则为具足恶道,故趣地狱

  中。所以者何?诸法实相,即无所得。有所得者,是恶道分。

  【何以故。舍利弗。佛所得法无有差别。是与非是若可差别是有所得。舍

  利弗。人宁成就五逆重恶。不成就我见众生见人见寿见命见阴入界见。

  贪着持戒着持戒见。贪着三昧着三昧见。依于佛想得于法想。于僧断事

  成就身见。】

  舍利弗!佛实相法中,无有差别,无是与非是二法之差别。若有差别,便是有

  所得见。

  舍利弗!宁造五逆重罪,不可成就我人众寿阴界入见。不得以有所得心贪着持

  戒,着于持戒见。应知自性清净不生有所得心,即是持戒也。不得以有所得心贪着

  于定,着于定见。应知自性清净不生有所得心,即是禅定也。不得以有所得心依于

  佛,得于法,于僧断事成就身见。应知自性清净不生有所得心,即一体三宝也。

  不得僧依律断事时,起于身见。三人以下称比丘,四比丘以上乃至百千人称僧

  。梵语萨迦耶见,译为身见,身见又曰我见。众生以有所得心,生颠倒见。本来五

  阴皆空,妄执实有五阴,此第一重颠倒。复于五阴中执有我,此第二重颠倒。于我

  复执有生死流转,此第三重颠倒。总言之,即为身见。 p-24

  【何以故。于佛法中成就身见不在僧数。】

  凡具实德者,谓在僧数,如四向四果等。四向是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

  果向,四果即初二三四果。断三结名初果须陀洹,三结即身见结戒取结疑结。

  【舍利弗。佛弟子众心无分别。舍利弗。佛弟子众无不善者。无破戒者。

  无破见者。无破威仪者。】

  舍利弗!佛弟子众,心无分别,若有分别,即是有所得。佛弟子众,无不善,

  无破戒者,无破见者,无破威仪者。

  律云破戒体者,名为破戒。破见即破正见,起六十二邪见,戒法中有律有威仪

  ,威仪者威德仪则…

《佛藏经描仿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藏经描仿卷中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