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藏經描仿卷上▪P4

  ..續本文上一頁也。

  破戒破見破威儀,皆名不善。佛聖弟子衆中,無有此事。若有此等事,即是有

  所得心,即是分別心。

  【舍利弗。何等爲惡不善。于佛衆中不在僧數名惡不善。謂心心數法與諸

  緣合。無真實事但作分別。以分別故計有所得。是人乃至所有言說心心

  相續。乃至善不善法。于聖法中名惡不善。】 p-25

  舍利弗!何等爲惡不善?于佛僧衆中,不在僧數,名惡不善。何故不在僧數,

  名惡不善呢?因爲不在僧數者,必是于我于法生有所得心,生分別心。乃至破戒破

  見破威儀,爲諸不善。故不在僧數,名惡不善。

  心心數法與諸緣合者,即起有所得見,而起貪瞋癡也。此等諸見,即于畢竟空

  中,執取幻相虛妄分別,無有真實。以虛妄分別故,計有所得。是人所有言說,皆

  以有所得心,心心相續而生計著。乃至以有所得心計著不善,故名惡不善,即令計

  著于善,亦名惡不善也。

  【何以故。舍利弗。所有樂處中必有苦。如來法者滅是苦樂。】

  樂因苦立,苦輕名樂,故樂處中必有苦。如來法者,畢竟清淨,一切法不可得

  ,故滅諸苦樂。例如西方極樂世界,樂不對苦,彼佛國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

  故名極樂。

  【舍利弗。如來所得。是中無欲亦無非欲。無樂無苦無思無想無修。乃至

  亦無空想。何以故。舍利弗。若計空想即是我想衆生想者。是常想者。

  是斷想者。何以故。舍利弗。隨所有想則生諸想。是皆墮邪。】

  舍利弗!如來所得法,究竟無上。是無上法中,究竟清淨遍滿,無欠無余,無

  有分別。故是中無欲無非欲。何以故?欲尚不可得,非欲何可得?

  無樂無苦,無思無想無修,乃至亦無空想。以若有空想,則是取于相,著于有

  法。所以經文解釋曰,若計空想,即是我想衆生想者,即是常想斷想者,皆墮有想

  。 p-26

  何以故?隨所有想,介爾有想也。則生諸想,則生我人衆壽、常斷等想。以取

  像爲想相,介爾有想,便取我人衆壽常斷等像也。如是諸想,皆墮邪見。

  【舍利弗。空名無念是名爲空。空念亦空是名爲空。舍利弗。空中無善無

  惡。乃至亦無空想。是故名空。】

  舍利弗!空則無分別,故空名無念,無念名空。即此空念亦空,亦不取著,是

  名爲空。空中無一法可得,故無善無惡,乃至無有空想,是故名空。

  【舍利弗。諸有爲法可知可解。空非可知亦非可解。非可思量。是故名空

  。舍利弗。空非念得。何以故。空無想故。是故名空。】

  諸有爲法有相故,所以可知可解。空則無相,故非可知可解,非可思量,是故

  名空。空不可得,故非念求可得。何以故?空無想故。念即取像想,而空則無想,

  故非念得。是名爲空也。

  【舍利弗。何故說行空行。不念一切諸想。乃至空想亦複不念。是名空行

  。舍利弗。想名乃至心有所念。即名爲想。無所念者乃名無想。離諸想

  故名爲無想。隨所取想皆是邪見。】 p-27

  舍利弗!何故說行乎空行?行空行者,非是有能行所行。而是以無住心,契不

  可得法。所以行空行者,不念一切諸想。如是則可內無所住、外不取相。

  乃至不念空想,是名空行。舍利弗!想于「名」,乃至心有所念,皆名爲想。

  心無所住,不取于相,一無所念者,乃名無想。離一切取相想故,乃名無想。如果

  有取著想,皆是邪見。

  【何以故。舍利弗。于聖法中計得寂滅皆墮邪見。何況言說何況說者。如

  是空法以何可說。舍利弗。諸佛何故說諸語言皆名爲邪。不能通達一切

  法者。是則皆爲言說所覆。是故如來知諸語言皆爲是邪。乃至少有言語

  不得其實。】

  于聖法中,計得寂滅涅槃,尚墮邪見,何況計得言說,何況計得說者?如是空

  法,以何可說?計得言說是法執,計得說者是我執。換句話說,計得涅槃尚墮邪見

  ,何況計得我法二執?

  舍利弗!何故諸語言皆名爲邪?因爲一切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不可得,而語言

  者,有生有滅有相有爲有所得,諸法實相,皆爲言說所覆,故如來說諸語言,皆爲

  是邪。乃至少有言語,皆是取相皆是虛妄,不得諸法實相。

  【舍利弗。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是無想無念。何以故。如來于法不

  得體性亦不得念。】 p-28

  舍利弗!諸佛無上菩提,即是無想無念。

  如大方等大集經雲,無上菩提,無想無緣……無有分別無有句義……無上菩提

  ,清淨寂靜光明無诤……

  如來于法不得體性,亦不得念。因爲如來如實覺,一切法皆以無性爲性,故不

  得其體性,亦不得念。

  【舍利弗。如來何故說有念處。舍利弗。經說若人得四念處。是人能得諸

  法體性。能得自身得我得人。無有是處。】

  舍利弗!如來何故說有念處?如來于經中說有四念處,一身念處,觀身不淨。

  二受念處,觀受是苦,叁心念處,觀心無常。四法念處,觀法無我。當知身受心法

  ,及不淨苦無常無我,皆因緣生法,無自體性。小乘人不得佛本懷,竟謂實有身受

  心法,實有不淨苦無常無我。小乘人縱破身見,但僅破人我執,斷煩惱障。未破法

  我執,未斷所知障。

  所以佛接著說,我于經中雖說四念處,但未說得四念處者,能得諸法體性,能

  得自身,得我得人。若經中說得四念處者,能得諸法體性,能得自身,能得我得人

  ,則無有是處。

  【示法別相空故說四念處。四念處性無性無處。無念無說無有貪著。念性

  尚無何況念處。是故如來說名念處。】 p-29

  爲示法別相空故,說四念處,身受心法,即法之差別相。身受心法,皆因緣所

  生,體性本空。以體性空故,所以無念無說無有貪著。念性尚空,何況念處?不淨

  是身念處,苦是受念處,無常是心念處,無我是法念處。是故如來說是假名念處,

  非實有念處體性。

  如果套金剛經的話,說念處,即非念處,是名念處也。

  【舍利弗。諸法若有決定體性。如析毛發百分一者。是則諸佛不出于世。

  亦終不說諸法性空。】

  諸法實相,緣起性空,故無自己之體性。若有體性如析一根汗毛百分之一者,

  則諸佛不出于世,亦終不說諸法性空。

  諸佛爲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一大事因緣者,爲度一切衆生皆成佛也。度一切

  衆生成佛者,令一切衆生皆證實相也。如果諸法有決定體性,則違實相無相之理,

  故若諸法有決定體性,則諸佛不出于世,亦不說諸法性空。諸法性空,即無決定體

  性。

  【舍利弗。諸法實空無性一相。所謂無相。如來悉見。如來以是說有念處

  。舍利弗。念處名爲無處無非處。無念無念業。無想無分別。無意無意

  業。無思無思業。無法無法相。皆無合散。是故賢聖名爲無分別者。是

  名念處。如來以是說有念處。隨順無所有故。名爲念處。隨順念佛名爲 p-30

  念處。】 

  何以諸法實空無性,一相所謂無相?因爲諸法因緣生,未曾有一法,不以因緣

  有。法既以因緣有,故無自性,法無自性故空。空無分別,無形無相,故曰一相所

  謂無相。如來悉知一切法空無性,一相無相,以如是故,如來說四念處。四念處即

  因緣生法,所以四念處即空無性,一相無相。

  舍利弗!念處空無性一相無相故,所以念處名爲無處。處不可得,非處不可得

  ;念不可得,念業亦不可得。念業者,即不淨、苦、無常、無我。

  無想者,想不可得;無分別者,分別不可得;意不可得,意業不可得。意業即

  貪瞋癡也。

  思不可得,思業不可得。思能令心造作,思業即身口意叁業。思與思業,皆因

  緣生法,空無性一相無相,故均不可得。

  法尚不可得,無法何可得?相無合無散,以諸法無相,無相焉得有合有散?

  是故了達一切法空無性一相無相之聖賢,名爲無分別想者。是名念處,謂一切

  賢聖,于四念處,知而無住,無分別想也。

  以如是故,如來說有念處。如來爲隨順無所有法,名爲念處,爲隨順念佛故,

  名爲念處。 p-31

  【舍利弗。雲何名爲念佛。見無所有名爲念佛。舍利弗。諸佛無量不可思

  議不可稱量。以是義故。見無所有名爲念佛。實名無分別。諸佛無分別

  。以是故言。念無分別即是念佛。複次見諸法實相名爲見佛。】

  舍利弗!雲何名爲念佛?見無所有法名爲念佛。見無所有法者,即見實相也。

  何爲無所有?無所有者橫遍豎窮也。橫遍豎窮,即是無量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以是

  義故,見無所有名爲念佛。故見無所有名爲念佛者,非是落斷滅也。

  真實名無分別。無分別者,即橫遍豎窮即空無性一相無相也。真實無分別,諸

  佛清淨亦無分別,故念無分別即是念佛。無分別者,離虛妄見,離虛妄相,離一切

  虛妄煩惱也。複次見諸法實相,名爲念佛。諸法實相者,橫遍豎窮無生無滅無相無

  爲也。換句話說,見一切法無生無滅無相無爲,名爲念佛也。

  【何等名爲諸法實相。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

  。】

  所謂實相,即是諸法畢竟空無所有。畢竟空無所有者,即橫遍豎窮,非是空無

  斷滅也。

  【複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

  如是實相法中,乃至小念不可得,名爲念佛。實相法中,畢竟清淨橫遍豎窮無

  有分別無有煩惱,名爲念佛。于畢竟淨中,介爾有念便是妄想分別煩惱。故念佛心

  中,應畢竟清淨,無有妄想,無有分別人我是非,無有一切煩惱,是名念佛也。 p-32

  我們見此經文,千萬不可把念佛作偏空會。當知念佛心,須是畢竟淨無所有,

  橫遍豎窮,無絲毫妄想,無絲毫人我是非,無絲毫煩惱。決不是落入無想定,昧然

  無知,決不是連念佛之念亦無。當知須是令佛之一念,橫遍豎窮無有分別。此即分

  別一切法,不作分別想也。

  分別一切法,則念茲在茲。不作分別想,則無余雜念無絲毫煩惱。分別一切法

  者念也,不作分別想者無念也。如是則念而無念,無念而…

《佛藏經描仿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藏經描仿卷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