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賢善首章▪P5

  ..續本文上一頁的事情,這大乘教要用什麼 名字來稱呼?「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佛所說的法是如 實語、不異語、如如語,所以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叁世如來之 所守護」,叁世諸佛都護念這樣的經,也是「十方菩薩之所歸依」,菩薩是 佛的因地,所以菩薩是皈依佛的這種圓覺境界。

  十二部經的清淨眼目,名字就是以下的「大方廣圓覺陀羅尼」,陀羅尼就是 總持,圓覺就是大圓覺的境界。「大方廣」,方是約理來說,廣是約事來講 。「亦名修多羅了義」,修多羅是經,也就是這部經所講的了義。「亦名秘 密王叁昧」,因爲這種大圓滿覺的境界,如果不經佛演說,衆生不能得解, 所以稱爲秘密。「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其實我們衆 生都具有如來性,都是具有佛性,只是被煩惱所障,所以說衆生藏如來。佛 依照我們衆生的根器來說,所以說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師父:大家看,「叁世如來之所守護」,下面接著說「十方菩薩之所歸依」,是不 是未來佛啊?十方菩薩是未來佛。「十二部經清淨眼目」,什麼是清淨眼目 ?正知見,圓覺經開正知見,引證法華經的話叫開佛知見。因爲十二部經裏 面有小乘、大乘,叁部經是大乘,九部經是小乘,所以大小乘經以圓覺爲正 知見。

  「是經名爲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叁昧。亦名如 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誰講?如 來藏有二空如來藏是不是?空、不空二如來藏,我們自性清淨心裏具有無量 無邊的功德,不空如來藏;自性清淨心隨緣現一切法生滅相,是空如來藏。 不空如來藏包括一切世間法、有爲法;空如來藏包括一切無爲法、出世間法 ,一切諸法皆是如來藏所包括。下面再看: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 此修行漸次增進至于佛地。」

  師父:這和「雲何奉持」有什麼關系?「依此修行」,怎麼修行?叁觀、二十五方 便、叁七日忏悔,是不是?這就是「雲何奉持」了。再看下面:

  「善男子。是經名爲頓教大乘。頓機衆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 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師父:有誰可以講的?學大乘有兩種法,頓教、圓教,華嚴宗把它分爲五教,小始 終頓圓。我們大家看一看,小教,不得開解。始教有兩宗,空宗、相宗,就 說一切法緣起性空,唯墮空邊,稱爲空宗,所以稱爲始教,始教也稱大乘菩 薩,稱爲權乘菩薩,它是權教。再往上是終教,也稱實乘菩薩,就會入萬法 一心。始教以上稱爲性宗,再往上是頓教,非有非無。再往上是圓教,圓教 是非有能有,非無能無。這個終教、頓教、圓教,皆稱爲性宗,它有深淺的 差別。終教、頓教、圓教,稱爲一乘法,因爲終教講一心,皆爲一乘佛法。

  所以我們說一乘法有叁種差別,終教、頓教、圓教。頓教證入一乘法,證入 真谛叁昧,真谛中道;圓教,真俗二谛中道皆證。這個經講頓教大乘,性宗 攝。誰講一講「頓機衆生從此開悟」?誰知道頓機衆生是什麼?頓機,有人 解錯了,他說有爲法頓斷就是無爲法,那無因有果,他不修因怎麼證果?那 我不修因也可以成佛啊!他一定修因致果,才證到。修因致果怎麼稱爲頓? 所謂頓者,開始修大乘,就是十信菩薩,結果于大乘證果,叫頓。如果先學 小乘,後修大乘,然後成佛,叫漸。或者先學小乘,後回小向大學大乘,也 叫漸根。一開始修,就修大乘,證果也是大乘,因果一如,這叫頓根。

  「從此開悟」,十信菩薩從此開悟,回小向大的菩薩要有方便了。「亦攝漸 修一切群品」,一切群品是漸教。頓教,按華嚴判教,頓以上是頓教攝,是 頓根人。終教、始教,雖然也是大乘,漸根人,不在小教。所以始終二教是 漸,頓圓二教是頓。它「亦攝漸修一切群品」,始教、終教皆包括、皆攝受 。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不讓小流就是不舍小流,大江、大河流入大海,小 河、小水溝水也流入大海。「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小小 蚊虻喝一滴水也得充滿;阿修羅喝一口──半個海水,也可充滿。今天時間 到了!

  悅師:我亂猜的,剛才師父講到五識、六識、七識、八識,如果不起尋求、決定、 染淨,就是介爾心,六識轉爲妙觀察智,七識轉爲平等性智,八識轉爲大圓 鏡智,這和師父講的五教有相關。我們知道萬法皆由一心所出,法有大小乘 差別,不離開衆生的心性。所以小始終頓圓沒有離開心性,假使他能轉前五 識爲成所作智,就類似小教,把小始終頓圓配五識、六識、七識、八識,可 不可以?

  師父:不可以。我講一點道理,你就知道。所以華嚴宗、天臺宗批評唯識宗是始教 ,轉八識成四智,唯識宗說的。可是不是一乘,所以也不入終教。什麼是一 乘?一切法唯是一真法界,一切法唯是一心,就是一乘了。終教會入唯是一 心,可是一乘教法沒有差別吧?沒有差別怎麼有八識四智差別?所以始教不 稱爲一乘教,終教、頓教、圓教才稱爲一乘。

  可是大家注意到,在修行方面,唯識宗有方便。你修,只要你那個心──介 爾心,不尋求、不決定、不起染淨,它就轉了。可是轉是轉了,還是一個啊 !如果兩個的話,就不能轉了。要是兩個可以轉的話,那大海水也可轉四智 ,還是一個是不是?爲什麼是一個?萬重波浪還是一水啊!

  我剛才講的,大家聽懂了沒有?譬如說,右手轉爲左手,稱爲轉變,是不是 ?要是有轉變的話,一定是右手和左手是兩個,不同。要是兩個的話,不必 等右手轉變了,我用腳也可轉變左手,左腳也可轉變左手,講臺也可轉變左 手,它是兩個東西嘛!不同。左手和右手是一個,一個能轉變一個嗎?所以 不能偏,要是偏,只在始教,終頓是一乘教。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漸漸入二谛,二谛比較方便,還有叁谛、一谛。愈入愈深,愈深愈入。…… 你把你的無住心契合無相法,那就對了!心無住,不可說有,不可說無,法 無相無所有,那就對了,那就是一乘。你說它有嘛,萬重波浪皆由一水所成 ;你說它無嘛,一水就是萬重波浪,以無住心契無相法。

  ■第六十六次修學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 名及一句義。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 說此經分別半偈。善男子。若複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于一 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師父:我們今天修學到這裏。誰講?

  觀師:「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先講這麼大的 布施,他當然功德無量啊!可是「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還不如有 人只有聽到經名,聽到大方廣圓覺經,聽到經名的功德更大,或是聽到圓覺 經裏頭的一句義功德更大,這裏是校量功德。「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 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因爲圓覺經是一乘, 所以勝過阿羅漢果,勝過二乘。「善男子。若複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 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 經教。」假如聽到圓覺經經名信心不惑,對一乘法起真信心,這個人不是在 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假如有人要贊歎人善根深厚,就是說不是于一佛二佛叁 四五佛種諸善根,而是在一切佛所種諸善根,就像金剛經所說的。可見圓覺 經功德無量,照這樣修學,可以成就菩薩,可以成就佛。

  師父:這個「一句義」大家要知道,一偈裏邊四句不等,有的七字、八字、五字、 六字、四字、叁字,不論長行,不論頌,滿四八叁十二字爲一偈。

  什麼是「阿羅漢果」?「分別半偈」,半偈就是兩句,分別是解說。誰講?

  庶師:爲什麼說以七寶積滿叁千大千世界的布施,及教百千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 ,不如聞此經名及一句義,或者宣說此經分別半偈的功德?因爲清淨心植衆 德本,如果度衆生種種修行,具足了清淨心──就是我們的法身,以這種功 德教化衆生,當然大于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或教百千恒河沙衆生得阿 羅漢果。如果我們持住一切法無自性的道理,以無自性來隨緣做一切佛事, 保持我們清淨心不動,我們的功德如虛空一樣。

  師父:阿羅漢翻譯過來有叁義,誰知道?應供、殺賊、無生。因爲你要解說經文, 不分別不能解說。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師父:修行圓覺怎麼修行呢?有叁種法、二十五種方便,那叁種啊?(答:奢摩他 、叁摩提、禅那。)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金剛並其眷屬。即從座 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衆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 。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衆晨夕守護。令不 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銷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師父:這是金剛護法,大家深深知道,如果是修圓覺經法,金剛護法。

  「爾時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並須彌山王護國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叁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師父:誰講?

  經師:我講前面的部分。「善男子。若複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人。非于 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爲什 麼我們能在無量劫前種諸善根呢?這個到底是什麼因緣?「聞此經名信心不 惑」,就知道信爲道源功德母,我們常說諸法實相,實相無相,所以一念萬 劫,萬劫一念,一念放開是萬劫,萬劫可以收攝…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賢善首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藏經描仿卷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