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事情,这大乘教要用什么 名字来称呼?「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佛所说的法是如 实语、不异语、如如语,所以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 所守护」,三世诸佛都护念这样的经,也是「十方菩萨之所归依」,菩萨是 佛的因地,所以菩萨是皈依佛的这种圆觉境界。
十二部经的清净眼目,名字就是以下的「大方广圆觉陀罗尼」,陀罗尼就是 总持,圆觉就是大圆觉的境界。「大方广」,方是约理来说,广是约事来讲 。「亦名修多罗了义」,修多罗是经,也就是这部经所讲的了义。「亦名秘 密王三昧」,因为这种大圆满觉的境界,如果不经佛演说,众生不能得解, 所以称为秘密。「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其实我们众 生都具有如来性,都是具有佛性,只是被烦恼所障,所以说众生藏如来。佛 依照我们众生的根器来说,所以说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师父:大家看,「三世如来之所守护」,下面接着说「十方菩萨之所归依」,是不 是未来佛啊?十方菩萨是未来佛。「十二部经清净眼目」,什么是清净眼目 ?正知见,圆觉经开正知见,引证法华经的话叫开佛知见。因为十二部经里 面有小乘、大乘,三部经是大乘,九部经是小乘,所以大小乘经以圆觉为正 知见。
「是经名为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 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谁讲?如 来藏有二空如来藏是不是?空、不空二如来藏,我们自性清净心里具有无量 无边的功德,不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随缘现一切法生灭相,是空如来藏。 不空如来藏包括一切世间法、有为法;空如来藏包括一切无为法、出世间法 ,一切诸法皆是如来藏所包括。下面再看: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 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师父:这和「云何奉持」有什么关系?「依此修行」,怎么修行?三观、二十五方 便、三七日忏悔,是不是?这就是「云何奉持」了。再看下面: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 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师父:有谁可以讲的?学大乘有两种法,顿教、圆教,华严宗把它分为五教,小始 终顿圆。我们大家看一看,小教,不得开解。始教有两宗,空宗、相宗,就 说一切法缘起性空,唯堕空边,称为空宗,所以称为始教,始教也称大乘菩 萨,称为权乘菩萨,它是权教。再往上是终教,也称实乘菩萨,就会入万法 一心。始教以上称为性宗,再往上是顿教,非有非无。再往上是圆教,圆教 是非有能有,非无能无。这个终教、顿教、圆教,皆称为性宗,它有深浅的 差别。终教、顿教、圆教,称为一乘法,因为终教讲一心,皆为一乘佛法。
所以我们说一乘法有三种差别,终教、顿教、圆教。顿教证入一乘法,证入 真谛三昧,真谛中道;圆教,真俗二谛中道皆证。这个经讲顿教大乘,性宗 摄。谁讲一讲「顿机众生从此开悟」?谁知道顿机众生是什么?顿机,有人 解错了,他说有为法顿断就是无为法,那无因有果,他不修因怎么证果?那 我不修因也可以成佛啊!他一定修因致果,才证到。修因致果怎么称为顿? 所谓顿者,开始修大乘,就是十信菩萨,结果于大乘证果,叫顿。如果先学 小乘,后修大乘,然后成佛,叫渐。或者先学小乘,后回小向大学大乘,也 叫渐根。一开始修,就修大乘,证果也是大乘,因果一如,这叫顿根。
「从此开悟」,十信菩萨从此开悟,回小向大的菩萨要有方便了。「亦摄渐 修一切群品」,一切群品是渐教。顿教,按华严判教,顿以上是顿教摄,是 顿根人。终教、始教,虽然也是大乘,渐根人,不在小教。所以始终二教是 渐,顿圆二教是顿。它「亦摄渐修一切群品」,始教、终教皆包括、皆摄受 。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不让小流就是不舍小流,大江、大河流入大海,小 河、小水沟水也流入大海。「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小小 蚊虻喝一滴水也得充满;阿修罗喝一口──半个海水,也可充满。今天时间 到了!
悦师:我乱猜的,刚才师父讲到五识、六识、七识、八识,如果不起寻求、决定、 染净,就是介尔心,六识转为妙观察智,七识转为平等性智,八识转为大圆 镜智,这和师父讲的五教有相关。我们知道万法皆由一心所出,法有大小乘 差别,不离开众生的心性。所以小始终顿圆没有离开心性,假使他能转前五 识为成所作智,就类似小教,把小始终顿圆配五识、六识、七识、八识,可 不可以?
师父:不可以。我讲一点道理,你就知道。所以华严宗、天台宗批评唯识宗是始教 ,转八识成四智,唯识宗说的。可是不是一乘,所以也不入终教。什么是一 乘?一切法唯是一真法界,一切法唯是一心,就是一乘了。终教会入唯是一 心,可是一乘教法没有差别吧?没有差别怎么有八识四智差别?所以始教不 称为一乘教,终教、顿教、圆教才称为一乘。
可是大家注意到,在修行方面,唯识宗有方便。你修,只要你那个心──介 尔心,不寻求、不决定、不起染净,它就转了。可是转是转了,还是一个啊 !如果两个的话,就不能转了。要是两个可以转的话,那大海水也可转四智 ,还是一个是不是?为什么是一个?万重波浪还是一水啊!
我刚才讲的,大家听懂了没有?譬如说,右手转为左手,称为转变,是不是 ?要是有转变的话,一定是右手和左手是两个,不同。要是两个的话,不必 等右手转变了,我用脚也可转变左手,左脚也可转变左手,讲台也可转变左 手,它是两个东西嘛!不同。左手和右手是一个,一个能转变一个吗?所以 不能偏,要是偏,只在始教,终顿是一乘教。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渐渐入二谛,二谛比较方便,还有三谛、一谛。愈入愈深,愈深愈入。…… 你把你的无住心契合无相法,那就对了!心无住,不可说有,不可说无,法 无相无所有,那就对了,那就是一乘。你说它有嘛,万重波浪皆由一水所成 ;你说它无嘛,一水就是万重波浪,以无住心契无相法。
■第六十六次修学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 名及一句义。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 说此经分别半偈。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 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师父:我们今天修学到这里。谁讲?
观师:「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先讲这么大的 布施,他当然功德无量啊!可是「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还不如有 人只有听到经名,听到大方广圆觉经,听到经名的功德更大,或是听到圆觉 经里头的一句义功德更大,这里是校量功德。「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 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因为圆觉经是一乘, 所以胜过阿罗汉果,胜过二乘。「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 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 经教。」假如听到圆觉经经名信心不惑,对一乘法起真信心,这个人不是在 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假如有人要赞叹人善根深厚,就是说不是于一佛二佛三 四五佛种诸善根,而是在一切佛所种诸善根,就像金刚经所说的。可见圆觉 经功德无量,照这样修学,可以成就菩萨,可以成就佛。
师父:这个「一句义」大家要知道,一偈里边四句不等,有的七字、八字、五字、 六字、四字、三字,不论长行,不论颂,满四八三十二字为一偈。
什么是「阿罗汉果」?「分别半偈」,半偈就是两句,分别是解说。谁讲?
庶师:为什么说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的布施,及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 ,不如闻此经名及一句义,或者宣说此经分别半偈的功德?因为清净心植众 德本,如果度众生种种修行,具足了清净心──就是我们的法身,以这种功 德教化众生,当然大于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或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 罗汉果。如果我们持住一切法无自性的道理,以无自性来随缘做一切佛事, 保持我们清净心不动,我们的功德如虚空一样。
师父:阿罗汉翻译过来有三义,谁知道?应供、杀贼、无生。因为你要解说经文, 不分别不能解说。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师父:修行圆觉怎么修行呢?有三种法、二十五种方便,那三种啊?(答:奢摩他 、三摩提、禅那。)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 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 。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 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销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师父:这是金刚护法,大家深深知道,如果是修圆觉经法,金刚护法。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 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师父:谁讲?
经师:我讲前面的部分。「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 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为什 么我们能在无量劫前种诸善根呢?这个到底是什么因缘?「闻此经名信心不 惑」,就知道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常说诸法实相,实相无相,所以一念万 劫,万劫一念,一念放开是万劫,万劫可以收摄…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贤善首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