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以清淨心來安 居。所以安居前就在佛菩薩面前念「我比丘……」,念這一段「以大圓覺爲 我伽藍。……今我敬請不依聲聞。」也就是不依聲聞戒結夏安居,不以形式 安居。「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叁月安居」,就是以念念清淨、念念無間來 安居,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以這個因緣所以不系徒衆。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叁期日隨往無礙。」即使你結夏已經過了你 定的八十天,還是要打成一片,以這樣的心念來修持,所以稱爲「隨往無礙 」。
師父:大家知道,一百二十天、一百天、八十天,修什麼東西呢?大家看「威德自 在菩薩章」,循性差別當有叁種修行法門,「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以淨覺心。取靜爲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 。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此 方便者名奢摩他。」你要是修奢摩他,就這麼修,一百二十天、一百天、八 十天,你就這麼修。怎麼修法呢?按照佛所說的;要不是佛所說的,不可取 著。佛怎麼說呢?「若諸菩薩悟淨圓覺」,第一個條件要悟淨圓覺,悟淨圓 覺以後,「以淨覺心。取靜爲行。由澄諸念。」這不是和這個文連起來了嗎 ?「不起思念」嘛!「覺識煩動。靜慧發生。」就這麼修。「身心客塵從此 永滅」,沒有煩惱了。「便能內發寂靜輕安」,得到成就了。「由寂靜故十 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你如果不修奢摩他,一百二十天要修叁摩提,這段文也講到了。「善男子 。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就這麼修 。「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衆。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 。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 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叁摩提。」你修叁摩提 ,按照經文所說的,「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什麼所聞呢?是威德 自在菩薩章所說的所聞,前後要會通啊!那你就了解了。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叁期日隨往無礙。」「隨往無礙」,大家了 解了,就是覺心不動。佛說過,如果修定中坐禅靜坐,如果沒有余勢,是邪 定。什麼是余勢呢?靜坐中修定,清淨心不動,可是一下坐,馬上散亂,那 是邪定。真正正定是什麼?靜坐心不動,下坐還是心不動,保持時間愈長愈 好。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前面威德自在章說過了嘛!不是佛所說的 ,你胡修亂修,終不可取。所以「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奢摩他。」修奢摩他 怎麼修?「先取至靜」,奢摩他取靜爲心,它和前面的文意思一樣,「不起 思念」,前面的文是「澄諸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剛剛得其靜, 得其定境,「從于一身至一世界」,愈說愈廣,你如果證到就知道,不論解 。所以說,「覺亦如是」。
「善男子。若覺遍滿。」如果你證到的覺,淨圓覺了,它能遍滿一世界。「 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這是證到的境界,成就者就知道, 我們衆生不知道。「百千世界亦複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如果不是像 佛所說的,終不可取。下面修叁摩提了。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叁摩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 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叁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在前面威德自在菩薩章「若諸菩薩悟淨圓覺」,所 以和淨土法門不同啊!淨土法門不悟可修,他是不悟不能修。「以淨覺心。 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以幻除幻。「變化諸 幻而開幻衆。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發大悲輕安幾乎成就了。「一 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叁摩提。」看它這邊的文:「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叁摩提。先當憶想……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要是修叁摩提,照威德自在菩薩章的境界,不是那兒說的,不可取著。 這沒有什麼講的,這是現量界。我們再往下看。
我們看,它這個很多啊!有二十五種,先修奢摩他,後修叁摩提是一種, 後修禅那是一種。你修什麼法門,長期可以定一百二十天,中期一百天,短 期八十天。大家把這章所說的,和威德自在菩薩章配合起來看。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于禅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 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 猶如目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叁觀初首方便。」
師父:我們修七天念佛,這個經是修奢摩他就修奢摩他,有二十五種變化。誰看懂 的可以講,你就把前後文對照看,誰知道「先取數門」的「數門」是什麼東 西?誰講?你把前後文對照,它就了然于胸了,也知道它怎麼修法。「先取 數門」是數息觀,圓覺經修數息觀,修禅那,數息觀是四禅八定。我們把數 息觀改成修念佛觀,大家看五停心觀,有的修數息觀,有的修念佛觀。講吧 !
秀師:「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于禅那先取數門。」數門改成念佛,就是記數念佛 。「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從記數念佛裏面,就可以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起了 念頭。「分齊頭數」,念佛時也要記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在行住坐 臥中都可以用記數念佛。「分別念數無不了知」,如果念念慢慢進步就可以 得定,由定發慧,在佛的果地就是寂而常照。就可以「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 雨」,好象自己所受用物一般清楚。前面有講到「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 靜相。」念佛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不會執著幻相及靜相,「了知身 心皆爲罣礙。」在第四行講到「相在塵域。如器中锽聲出于外。」雖然人在 五濁惡世,可是他已經神棲淨土了。
師父:把前後文對照,就明白了。
悅師:「先取數門」是數息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因爲他有數息觀 ,所以知道念頭有生有住有滅,都很清楚。「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 不了知」,行住坐臥都了了清楚這種情形。「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 滴之雨。猶如目所受用物。」這是形容他所證的事情增進到乃至百千世界 的一滴雨,猶如在目前所受用的東西那麼清楚。「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 取」,就是威德菩薩章裏面,按照佛所說的,第一先悟圓覺,然後以淨覺心 幻化諸相,慢慢地了知身心皆空,所以無所罣礙。「如器中锽聲出于外。煩 惱涅槃不相留礙。」他體會到身心皆空,所以一切煩惱都不能對他有所留礙 ,好比器中锽一樣。譬如大磬一敲,聲音出于外,我們好比這個例子一樣, 不會被這些煩惱、涅槃相留礙。如果不是以上所說的,「終不可取」。
師父:「如器中锽」,大家現在聽不聽到大殿敲的磬聲?磬沒敲的時候,聽不到。 磬不敲不響,鍾不叩不鳴,這個響聲好比聲音,聲音在那裏啊?聲音一定出 于磬,可是磬不留礙聲音。譬如大殿敲磬,如果一定在磬裏面,出不來。所 以「如器中锽」,桌子沒有聲音吧?「啪!」聽到了吧?這聲音在那裏?明 明桌子發的聲音,可是桌子不障礙。誰再講?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于禅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 生住滅念是什麼?出息和入息,嗚──,生;嗚──,住;嗚──,滅了, 都很清楚,爲什麼叫你了知?系念,系心一處,不叫你散亂。分齊頭數,嗚 ──,清楚;嗚──,還清楚,不混雜。
「如是周遍四威儀」,四威儀是什麼?行住坐臥,這就說出來了,原來佛教 修行禅定的辦法,並不一定是坐,坐方便就是了。四威儀中行住坐臥皆可修 行,教你怎麼行呢?先從數息坐的時候修,慢慢了知分齊頭數以後,周遍四 威儀中,行住坐臥無不了知。現在人不打坐不行,那不對了,不是佛所說的 。
「分別念數無不了知」,譬如你們站在那裏也了知出入息,嗚──,嗚── ,嗚──,不管站著也好,臥著也好,也了知,因爲什麼?行住坐臥皆有出 入息嘛!絕對不是你坐著有出入息,站著沒有出入息,不會的,你行住坐臥 皆有出入息,皆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 受用物。」和前面威德自在菩薩章對照著看,才能了解。我們今天到此地!
我們看圓覺經,它修叁種法門:奢摩他、叁摩提、禅那,我們修的念佛法 門,按照它的講法,我們也可以知道,我們修念佛,先取念佛門,心中了知 生住滅念,念佛,阿──,生了,彌──陀──佛,滅了,也把它了知,阿 彌陀佛、阿彌陀佛……,皆知道。所以我們就知道,譬如數息觀,行住臥不 方便吧?坐才方便。念佛法門,行住坐臥皆可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打坐的時候默念阿彌陀佛,走路的時候也念阿彌陀佛,站著也可以念阿彌陀 佛,睡在床上還可以念阿彌陀佛。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這章是論修行,我考驗大家,修奢摩他一百二十天、一百天、八十天,怎麼 修呢?你把威德自在菩薩章翻出來,念出來我聽。我們修念佛法門怎麼修呢 ?念佛一天,一天之中,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念阿 彌陀佛。所以我們打佛七只有佛號,那也是分齊頭數──阿彌陀佛一句,阿 彌陀佛兩句,阿彌陀佛叁句……,不斷,淨念相繼。誰知道修叁摩提怎麼 修啊?找威德自在菩薩章你才了解,找到了沒有?你看一看上面講的「非彼 所聞」,不是佛說的,你不可以亂修。修禅那一百二十天、一百天、八十天 怎麼修法?
聞師:這是卷下第一章,剛才師父開示我們念佛法門,我試著講講看。「善男子。 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講到…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賢善首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