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贤善首章▪P2

  ..续本文上一页那个味道难以讲啊!它不了生死,仅仅证明你修行精进了 。你想我们平时烦恼妄想,一切贪瞋痴紧紧地缠缚着你,得轻安的那一剎那 ,一切没有罣碍!能保持得愈久愈好。有保持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有保持 一天、两天,甚而言之保持一个月,愈久愈好。「过三七日一向摄念」,三 七日忏悔过了以后,摄心不动。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清净菩萨止住,清净大乘菩萨 止住。怎么叫清净止住呢?大乘法,不缘小乘声闻缘觉。「心离声闻不假徒 众」,「不假徒众」,说得简单明白一点,就是不攀缘。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 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

  师父:「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大家注意到。

  「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 。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我们先看到这里,这段文很浅显,它是事修方面,可是注意到,不可执修废 性;前面是讲性的方面,不可执性废修。你们现在修学圆觉经,我提供你们 ,看到经文想到谛理,那才入佛法啊!如果你仅看经文,不入谛理,那好象 在大海边打水漂一样,光水面一点,不到水里。谁讲?

  我们看经文。「至安居日」,是夏首三月安居。「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 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这个大家仔细看,好象是个人安居吧?如果 依我们安居规定,优婆塞、优婆夷不能安居吧?比丘、比丘尼才能安居,这 个要劳动大家查戒律,看戒律怎么解释。

  「踞菩萨乘」,就是站在菩萨位置,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不敢 说自己是菩萨,好象我站在菩萨的位置一样。「修寂灭行」,寂灭是什么行 ?生灭灭已,寂灭最乐,还记得吧?生灭了,不为寂灭;灭也灭,不为寂灭 ;生、灭都灭了,称为寂灭,寂灭称为涅槃。所以修寂灭行,不着有,不着 空,生灭了,不着有;灭也灭了,不着空。不着有,不着空,是大乘。不着 有,不迷于世俗谛;不着空,不迷于第一义谛,那个称为佛的寂灭,佛的大 涅槃。

  「同入清净实相」,怎么叫清净?如果着于生境,不为清净;如果着于灭境 ,也不为清净。生灭俱灭,而不执着,称为清净,那称为实相,诸法实相, 实相诸法。诸法灭,不着于世俗谛;实相灭,不着于空。所以诸法实相者, 诸法就是实相,诸法不可灭嘛!实相就是诸法,实相也不可灭,这才称为实 相住持。实相住持有两种,非诸法,非实相,称为真谛中道;也实相,也诸 法,称为俗谛中道。这样叫清净实相住持。 

  「以大圆觉为我伽蓝」,伽蓝是住处、道场、寺庙,大圆觉是大圆满觉,为 我究竟住处,我不以寺庙为居住处,以究竟大圆满觉为我住处,为我道场。 「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平等性智是什么?我们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是前 五识,意是第六识,第七末那是第七识,就是我执,第八阿赖耶是第八识。

  我最近写的「妄想」,你们看了没有?上面说过了,先断第六识,第六识不 执着,一切罪恶它所造的,一切功德它所建立。第六识假如不执着,第六识 就转为妙观察智,妙观察智一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就跟着转成所作智,成 所作智一转,就转第七,没有我执,平等性智。前面几识一转,第八阿赖耶 转为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就称为大圆满觉。

  不过这个说法,我们要了解,唯识宗这个说法和华严宗有一点点差别,他说 转八识成四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转第六成妙观察,转第七成平等性智, 转第八为大圆镜智。华严宗不同意,他说它没有改变,还是原来一个嘛!华 严宗怎么这么说呢?华严宗从性起来说,唯识转八识成四智,仅仅到缘起地 步。什么是性起?什么是缘起?大海起浪,唯识宗说风吹起浪,无明风,第 七识;起八识浪,这是因缘起,要是没有风的话,没有浪。它仅仅是缘起, 可是我们知道,有风没有水不起浪,要是吹台风,没有海水,有浪没有浪? 不可能有,有水才有浪,所以浪是水起。水就是浪,水不可见,由浪而见; 浪无以成立,由水而成立,它是性起的。所以八识成四智,唯识宗仅仅达到 缘起地步。

  「平等性智」,就是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跟着转为大圆镜智。「涅 盘自性无系属故」,生灭了,灭也灭了,生灭俱灭,无一法可得,称为涅槃 自性。无一法可得,它系属于什么东西呢?「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声闻是 四谛法,不究竟。「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如来是佛。菩萨是 成佛的因地,果位是佛,所以说「十方如来」是果位,「及大菩萨」是因位 。「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这个安居,圆觉经讲的有优婆塞优婆 夷安居、菩萨安居,第一个看是不是一个人安居?我听你们师公讲过了,一 个人安居,对佛菩萨前安居,他是否是根据圆觉经来的。第二个查一查,为 什么优婆塞、优婆夷也可安居?戒律有这个说明没有?可能这个要从声闻戒 查一查。我们今天讲到此地!圆觉经修学到此地,可以说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

  佛经固然是不出理事,佛教导徒众经律论,一切修行也不出理事。行为,事 方面不出世俗谛,理方面不出第一义谛,你不相信你们仔细看。 

  ■第六十四次修学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师父:「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你们查出来了没有?菩萨安居,是否一个 人可以安居啊?「过三期日随往无碍」,这三期就是一百二十天、一百天、 八十天。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 取。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 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 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师父:这论证不论解,你证到那个地步,自然有这种境界,所谓的现量界。我们从 理上会,是比量。众生是非量界,觉悟的不见得对,不觉悟的不见得错,非 量。这个固然是浅显,浅显是浅显,它是现量界。阿弥陀经就是现量界,大 家认为很浅,他不知道。其它论理的几部经,我们以比量界知道。这个法比 量,融理入事,才能慢慢接近现量。谁讲? 

  悦师:前面那一段「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向佛所白的文,「过三期日」 ,就是上期一百二十天,中期一百天,下期八十天。「随往无碍」,这三期 当中,你随时可以参加,随时可以出去。「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 萨道入三期者。」末世修行的众生要求菩萨安居的方法。「非彼所闻一切境 界终不可取」,不是你所修的法门所得的境界,不可取,譬如我们念阿弥陀 佛,如果天人来接,我们就不要去。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奢摩他若以空假中来讲,是空观,若以止 观来讲是止。「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止就是静,不起思念就是不 起妄想、分别,其实妄想很微细,昏沉也是妄想。「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 世界觉亦如是」,觉性慢慢地扩大,一身至一世界,觉性亦如是。「善男子 。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 如是。」这应该是指佛的境界,以前师父有讲过,佛的境界,十方世界滴一 微尘许的雨,佛都知道。「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这跟刚刚那一句 一样,不是你所修的境界不可取证。

  师父:原来你们所讲的经文,消文消不通啊!「随往无碍」,譬如我们修念佛法门 ,你佛七期间,念得心中只有佛,没有其它杂念,佛七以后呢?还是心中只 有佛,时间愈久愈好,「随往无碍」。再譬如你们静坐,静坐期间定下来, 它有一个情形──出定以后余势不断,还是照样定定的,一个小时、两个小 时,一天、两天,愈久愈好,称为「随往无碍」。这是修奢摩他,奢摩他是 定。修奢摩他,三期之中叫它静,三期过了以后,还是静,「随往无碍」。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你们都闻过了,上文佛说修奢摩他应该怎 么修啊?修三摩提应该怎么修?前文都有,那是佛所说的境界。「非彼所 闻」,不是前面佛所说的境界,不可取着。

  「从于一身至一世界」,那是佛,得果了,你们都知道的,智者大师说过, 天眼通,小阿罗汉见一小千世界;大阿罗汉可以见一个大千世界。菩萨也是 如此,他们所修证果位高低、果报,都从一身得起。按道理讲,为什么呢? 一身随缘生而无性,不从于一个小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那还是比量界, 不是现量界,现量界是证到了。谁还有讲的?

  庶师:我只是消文。前面所说的「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 这一段,一直到「过三七日一向摄念」,这是说佛没有所谓正法、像法、末 法的说法,只要众生有根性,都可以修。不论佛前或佛后,只要找一个道场 修行,当立期限一百二十天、一百天、八十天这三期为期限来修持。当正思 惟,这样一心专念,应该会有所成就。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至安居日即 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 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 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 缘故不系徒众。」这段文是讲,如果你要设立道场修行,刚好碰上结夏安居 的时期,就不需要以声闻戒的安居来行持。这里的安居是以心念来安居,不 是以事相来结夏安居,所以优婆塞、优婆夷都可以安居,…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贤善首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藏经描仿卷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