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覺章▪P2

  ..續本文上一頁道實相無相,無不相。下面說,這種心不住相是不住二乘,二乘因爲厭離生死,所以偏空,善知識不著二乘的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這是菩薩的境界,菩薩出空入有,他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雖然他知道一切法都是緣起,緣起無性,無性故心恒清淨,因爲心恒清淨能現「示 有諸過」,他知道諸過都是無性不可得,所以贊歎清淨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不令衆生犯殺盜淫、惡口、兩舌、绮語、妄語、貪、瞋、癡這些不律儀。

  師父:慧策講得不錯,這所謂「執柯伐柯,去則不遠。」你捉住原則,怎麼講,離原則不遠。

  甫師:「善男子。末世衆生將發大心。」末法時期要靠善知識來引導,要不然很容易墮入邪見,或流于外道,輪回生死。下面講善知識具備的條件,第一個要有正知見,如實知實相無相,無不相。法華經講入佛知見,佛的知見是: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怎麼叫無二亦無叁?所謂叁乘就是一乘,因爲緣起無性;一乘隨緣,所以有叁乘。他知道這個道理,才不會住著于相,不著于聲聞緣覺境界。

  「雖現塵勞心恒清淨」,他知道實相無相,不落入斷滅;但是實相無不相,所以也不落凡夫的遍計執及執著我見,所以能在塵勞中度化衆生。下面講,因爲他知道這個道理,所以不會住著于偏空,不會著于聲聞緣覺境界,能夠善巧方便度衆生。衆生有貪瞋癡心,造諸惡業,這是虛妄起的,他了解這個道理,能夠讓衆生離過,會入實相無相的道理,方便說法度衆生。「不令衆生入不律儀」,不要讓衆生犯戒、造惡業。這樣讓衆生成就佛道,才是善知識。 

  師父:「一切正知見」好象是總說,下面分別解釋,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不住空,不住有。「雖現塵勞心恒清淨」,塵勞是變化身,「心恒清淨」,清淨是法身。譬如觀世音菩薩雖現老太婆,可是法身清淨。「示有諸過」,善知識雖然示現有犯過,可是「贊歎梵行」,是清淨的。我們舉個例子,禅宗棒喝的例子,動不動就棒喝,示現有過,可是心恒清淨,贊歎梵行。再拿現在的一位古德來講,印光法師。印光法師表面看脾氣很不好,動不動就責備人,可是他贊歎梵行,示有諸過是示現的。所以說,「不令衆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還有講的沒有?

  觀師:我們看這段覺得很親切,「末世衆生」是講我們,「將發大心」,我們就是要發大心的,大心尤其重要……

  師父:這個大心,我給你們解釋,大心又稱爲好心,無上菩提心,又稱爲成佛心。除去成佛以外,成菩薩不爲大心,成聲聞緣覺不爲大心,成佛心才叫大心,你們受戒發大心才行,你們受戒是發好心去的,都想成佛的。講吧?

  觀師:我們現在學持戒念佛,就是要我們學成佛,所以這是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我們已經有善知識,我們已經有不請之友的善 知識,不必再求。這個正知見人會跟我們講實相,講二谛,講法華經的諸法實相,實相諸法,講隨緣無性,無性隨緣。「心不住相」,假如我們心住于相,善知識開示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著聲聞緣覺境界」,不只講四分戒,還講梵網經菩薩戒。「雖現塵勞心恒清淨」,雖然生病,替衆生受苦,可是還教我們念佛叁昧,所以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有時候爲了教我們忏悔,還要示現諸過,贊歎梵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讓我們依淨律儀,好好修行。「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現在我們只欠修行了,因爲善知識已經在眼前了,所以古德講,敬師如敬佛。

  師父:好!現在查注疏。你們修學就知道了,注疏不是一律的,有深有淺,層面不同。

  聞師:佛家的智慧不同于世間的智慧,世間的智慧是有所住、有所得,因爲取相的緣故。智慧就是無所得,二谛就是無所得義,譬如說不著聲聞緣覺境界,就是行空不證,因爲相即無相,無相就是相,空相不礙緣。「雖現塵勞心恒清淨」,心還是一樣的湛寂不動,涉有不著,這個法就是二谛,因爲相即無相,所以他能涉有不著。俗谛不礙真谛,有不礙空,事實上在你心裏了了的時候就是智,智就是無所得。這樣我們就知道如何來成就無上的正知見,這種 正知見不是凡夫的有所得心可以求的。如果能真的求得二谛法,就是真正地走上佛道。

  師父:你們求佛法有個原則,要是感覺自己快接近了,要加緊努力。佛舉一個例子,好象鑽木取火一樣,看到木頭冒煙了,趕緊愈來愈用力鑽,不久就出火了。如果你眼看冒煙,你休息了,那糟糕了,又要費半天事。查到注疏上來寫!

  心不住于相,化身就是法身,不住化身相,「不著聲聞緣覺」,法身就是化身。我們再看,「雖現塵勞」,化身啊!「心恒清淨」,法身啊!「示有諸過」,化身;「贊歎梵行」,法身。你看,它總是這兩邊,所以龍樹說,佛以二谛說法。再看,以世俗谛、勝義谛去會,它一定是這兩邊。佛所說的經,不外乎這兩個東西,理說、事說,理是真谛,事是俗谛,所以我們就知道,佛以二谛演說法。你不相信,叁藏十二部不是說理,就是說事,不過說理的時候不礙事,謂之正知;說事的時候不礙理,謂之正見。你不相信,你打開每一本經,凡是這麼說的是佛說,如果有一本書,理既無理,事也無事,那是外道,僞經。佛所說的經,說過事以後,一定歸爲理;說理以後,一定緣成事。僞經是怎麼樣的?說理執著于理,說事執著于事,名之爲遍計執。

  (卍續一六‧圓覺經集注卷下‧七○下‧四)「大心者簡余乘也」,唯有一 佛乘,簡別其余的聲聞、緣覺、菩薩乘。「知識者善能知真識妄。知病識藥。」什麼病給什麼藥。「欲修行者爲行求解。正知見者。法句經雲深解法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了達諸法從本已來究竟平等。」仔細看他的意思,他的意思還是說實相諸法,諸法實相。「性相如如」,相是俗谛,性是勝義谛。「住于實際」,實際又叫真際,真際又叫本際,本際又叫真如。真如究竟是什麼法?真如隨緣成萬法,理不礙事;萬法無性是真如,事不礙理,那就叫實際。「于畢竟空中建立佛法。是名真善知識。心不住相等者。離凡夫煩惱及二乘滯寂。」心不住相,是遠離凡夫法;不住二乘,是遠離二乘偏空滯寂。「現塵勞者即貪等也。心清淨者現染而不染也。」塵勞現染,可是染而無染,好比觀世音菩薩一樣,一月印千江,千江只一月。

  「示諸過者。以同事攝。……論雲。壞見之人雖不壞行。不堪與衆生爲其道眼。」壞行是破戒,壞見是破見,不過有一句話,甯可破戒,不願破見。破戒的人並不一定下地獄,他可通忏悔,初篇如果破了重戒,如果在明相沒現以前,向大衆僧忏悔,還可通忏悔。破了第二篇,還有忏儀,還可出罪。可是破見不行了,定墮阿鼻地獄。所以說「雖壞行而不破見者。是則人天真勝福田。即得成就等結成大益。」破戒是通忏悔的,這是對的。這個人講得很 好,很幹脆!大家看出他的文章來了沒有?很幹脆,沒有啰裏啰嗦的。

  (卍續一六‧圓覺經近釋卷六‧二○一下‧叁)「所謂正知見者。謂離凡夫境界心不住色相。離二乘境界心不住空相。既不住色空即是菩薩根器。故雖現塵勞而不染塵勞。」雖現世間,不染世間。「如淨名雲」,淨名是維摩诘經。「雖有妻子常修梵行。示有眷屬常樂遠離是也。示有諸過而贊歎梵行者。如淨名經雲。入諸淫舍示欲之過是也。」也是菩薩境界,菩薩有時候也入淫女舍,淫女就是妓女,和他們講欲的過患如何如何,令他們悔改。「此皆內秘外現」,內秘菩薩,外現凡夫。「與人作同事攝。不令衆生入不律儀。若求如此正知見人爲師。則能與人抽釘拔楔換骨換髓成就菩提。」這兩個人講的都很對。以人家的印證自己,你會到了沒有?這樣才有進步。下課了!

  你們注意到,法離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拿經文對照,離非言語相、非文字相、非心緣相,到了這個境界,成就一絲不挂、一塵不染。

  ■第五十七次修學 

  「末世衆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複搏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花發明照十方剎。」

  師父:這是接上文來的。「見如是人」,如是人是那種人?上文有講過,「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不令衆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段文很淺顯,大家都可以講,誰講?

  秀師:正知見人就是知道無相即相,就是正知,見到相知道是無相就是正見。這樣的正知見人能夠讓我們出離生死,而得涅槃,所以應當供養。我們衆生就是執著五陰身心,所以輪回六道。「不惜身命」,就是沒有我相,盡心供養。正知見人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知道諸法就是實相,實相就是諸法,隨緣就是無性,無性就是隨緣。「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無性隨緣,所以現有四威儀;隨緣無性,所以常現清淨。無性隨緣,所以示現種種過患;隨緣無性,所以心無憍慢。「況複搏財妻子眷屬」,像華嚴經淨行品有一句 話說,知家性空,免其逼迫。雖然他有家室,但是這些都是性空的,所以不會受到它的逼迫。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花發明照十方剎。」如果碰到這樣的善知識,不起惡念,心生隨喜,這樣就能成就正覺。

  師父:慧秀以二谛解釋善知識,大家注意到一點,這段文很明了。「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那麼我們知道示現種種過患是善知識,「心無憍慢」,究竟是善知識心無憍慢,還是供養的人心無憍慢?這是文字相,大家仔細看它的文就知道了。今天修學這段很輕松,我們修學過以後,趕緊看下次的進度…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覺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