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裏很重要。
聞師:「末世衆生見如是人」,就是善知識,心無所住,這種善知識教我們遠離顛倒夢想,究竟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對給我們法身慧命的善知識,不起惡念,心念不起,何況身口,所以「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花發明照十方剎。」心花發明就是心淨,十方剎就是十方剎土,心淨則國土淨。這段文可用很平常的話講,佛法從恭敬中求,善知識不遠,在恭敬心中現,我們見這種善知識應當供養,所謂不惜身命。我們知道善知識可以給我們法身慧命,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不管他是清淨,或是示現身口有瞋恚之相,攝門、折門的種種過患,我們爲人弟子不可起憍慢心,因爲失去恭敬心,我們就不在佛道中行。「況複搏財妻子眷屬」,甚至他有錢財妻子 等的過患,我們還是虔誠恭敬,因爲他是我們長養法身慧命之處。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惡念」,我記得看過傳記,舍利弗在世尊面前講過,我侍奉世尊這麼多年,不敢起一絲的惡念。不起惡念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不取于相,因爲善相、惡相都是依他起,並沒有遍計所執在裏面。事上怎麼吻合呢?學佛人以恭敬心爲主,不起惡念,就能成就正覺,也就是在這圓滿的法裏面並沒有貪瞋癡,以這種心見一切人都是善知識,所以心淨則國土淨。心淨就是離過,就是斷德,清淨智德就圓滿,斷德能得根本智,智德能得後得智,是不是這樣?請師父開示。
師父:這段文很淺顯,慧聞講出來了,他的意思是「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是承教人心無憍慢。我們下面看四種病,今天先修學一種病。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雲何四病。一者作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爲病。」
師父:大家修學過以後就知道,末法時期學佛的人差不多都是將病爲藥,都是病。什麼是作病?先搞清楚。誰講?
明師:「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善知識所證的妙法應該離開以下 的四種病。「雲何四病。一者作病。」作病就是有所得心,這類人對一切法生執著,所以他一修行,就以有所得心修行,所以他說「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好比神秀大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他認爲法有所得,所以他要時時勤拂拭。後來六祖大師一語道破,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切法本來就不可得,那有塵埃可得?因爲圓覺性是非作得,圓覺性是清淨,清淨不可得,是無所有,那你還要認爲有所得,還要求圓覺。因爲你一落入有所得,有欲求心,那就不是圓覺了,背道而馳,所以「說名爲病」。最近師父又說,連那個「本來無一物」也無,才是最究竟的。
師父:慧明講作病是有所得心,這個有道理。大家還有發揮的沒有?作好象就是造作啊!
明師:作就是造作,我們從十二因緣來看,無明産生造作,作産生行、識、名色、六入……産生流轉十二因緣。你本身作種種行,落入生死輪回,那你又要求圓覺,根本是不可得的,如龜毛兔角是不可能的。所以你一定要離開造作的行,一切法以清淨心行,才能反求自性的圓覺心。
師父:作是造作,落入生死十二因緣。誰還有發揮的?
悅師:「圓覺性非作得故」,圓覺性就是諸法實相、實相諸法,法性不是造作的法 。如果我們會到依他起的法無性,當下就是圓成實,這個法本來是如實的,並非假一切法的造作。所以若有所造作,不是圓覺性。
師父:諸法實相,諸法不可得;實相諸法,實相不可得。色即空,色不可得;空即色,空不可得,不可得怎麼有作爲呢?前文說過,諸幻滅盡,覺性怎麼的?講吧!
乘師:這段文以二谛來講就是世俗谛、第一義谛,其實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作病以緣起邊來講,有所作、有所爲,不是隨緣無性能作一切種種行,「彼圓覺性非作得故」,圓覺性以第一義谛本不可說,不可說而說,會歸緣起。「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妙法就是前面所說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落入外道、小乘,乃至菩薩的境界。應該離四種病,先講作病,就是于依他起落入遍計執,落入有所得,有所得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不能和清淨心相應,這樣叫病。
師父:前面講過,見幻即離,離幻即覺,覺性不動。我舉個例子,虛空沒有東西南北,是要你離開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之見。這個虛空當然不可得也不可說,不可得也不可得,不可說也不可說,好象這和圓覺性差不多。
悅師:剛才要講一句,結果漏掉了。「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這種心就是造作的心,就是有所得心,不會法。如何會這個法就不會有作病?就是師父 常講的,無所住而生其心,雖生其心而無住。
師父:好象是修行得清淨涅槃,不可得吧?除去煩惱患,就是清淨涅槃啊!是不是這個道理?
經師:我把師父講過的話再重複一遍。前面有講過「諸幻盡滅。覺性不動。」接下來就將有覺、無覺更進一步講,「依幻說覺。亦名爲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如果真正會到幻滅名爲不動,一切相本是虛妄幻化的。
「彼圓覺性非作得故」,圓覺性是清淨的,既然是清淨的,它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添一毫不增,減一毫不減。如果再心外求法,求種種行,要想會到清淨心,就像頭上安頭,這是一種病。
師父:龍樹菩薩曾經說過,若人見般若,是人被法縛;若不見般若,是亦被法縛。這好象和作病有關系吧?又說,若人見般若,是人得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得解脫,這好象和無作有點關系吧?和無所得有點關系。
大家注意到一點,上文「心不住相」,住相好象是作病吧?「不著聲聞緣覺境界」,聲聞緣覺境界好象是作病吧?沒講的,查注疏。
這個圓覺淨性說了半天,似乎是佛的法身吧?我們的法身吧?這個法身真常 不動。如果你動有兩種情況,佛動是以法身起報身,報身起化身;我們動,是起業報身。知道作病不對,就可慢慢獲得法身了。法身不生不滅是吧?不生不滅有作沒有作啊?
什麼叫觀照呢?心不生貪瞋癡,不生我人衆壽相。所以你觀蓮華、觀佛像、觀放光,你想那是不是作病?大家修行,不是叫你懂很多道理,有一天修到一絲不挂、一塵不染──成佛。我們大家就是染汙心太重,遇事就染,……有一天修到想而無想、無想而想的話,清淨心打成一片。
這個清淨圓覺有兩種法障它,不能證到,一種是散亂,一種是昏沈。你想一想就知道了,怎麼叫清淨心?怎麼叫圓覺心?從凡夫位上講,不散亂、不昏沈,就是它;一散亂,一昏沈,和它隔了十萬八千裏了。
唉!學佛道沒有別的,就是不散亂、不昏沈,你學到那個地步,好比密室燈,房間一點風沒有,蠟燭的火苗一點不動照得明明亮亮。雖然照得明明亮亮,它一絲一毫不動,那才真的。這個境界還不夠究竟,僅僅在四禅。
(圓覺經講義‧二四六‧五‧圓瑛大師)「夫圓覺之性,天然本具,不假造作,今以有作之修。」有作之修就是你們講的有所得心造作。「而求圓覺妙性,且此妙性,豈造作而可得耶?」虛空沒有造作的,一點不造作,那是虛 空,「故說名爲病」。
「善男子!若修行者,于彼逆行善友。」知識就是朋友、道友、認識的人,有正知見的人稱爲善知識,沒有正知見的知識,稱爲惡知識。佛經上的「知識」和臺語差不多,臺語叫朋友什麼?「熟侪」,就是「認識的」那個意思,可是你認識的朋友,有善的、有惡的,有正知見、有惡知見。這個人講得很簡單,很好。
這個造作、有所得心啊!不會二谛法,性空緣起,性空不可得,那有作?緣起性空,緣起不可得,那有作?一切不可得,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所以經上有很多把這個話改變方式講,一念不生般若生,會到這個道理的人,雲在青天水在瓶。你將法來問,不過麻叁斤就是。如果有人再問,吃茶去!就是這個道理。
(卍續一六‧圓覺經近釋卷六‧二○二下‧二)「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此答第二依何等法也」,他問是以何等人,以何等法,這四病是答以何等法。「此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方是正法」,離開四病才是正法,知道離開四病者,稱爲正知見。「此四病者。即前所修叁觀及無修無證之圓覺。」所以這叁觀是在因地,無修無證是果位,他是因果雙說。「由執而不化遂轉成病。故不起執心即病是藥。」不起執著心,作病是執著心啊!病就是藥,就沒有病了。「若起執心即藥成病。古德所謂通身是藥通身是病也。 言作病者是服叁摩提藥所成也。」通身是藥,通身是病,這有很多說法,常法身常六道,那把藥當病;常六道常法身,病就是藥。菩提即煩惱,藥就是病;煩惱即菩提,病就是藥,它沒有分別,唯是一心造。叁摩提就是定,也是叁摩地,也是叁昧,詳細分析起來,它有微細的差別。大家回去查佛學辭典,就找出來了。叁摩提、叁昧、奢摩他、叁摩提,都有微細的差別。
「彼意自謂。此圓覺性必須劬勞肯綮。」就是契合、修證。「作種種行度諸衆生方得成就」,這個話好象方便說是不是?如果不是方便說,就是作病,方便說就是方便智,方便慧。「不知彼圓覺性本非可作。妙性靈臺不受熏煉。」靈臺不是佛法的用詞,「豈可修種種行而妄得之乎」。什麼地方叫靈臺呢?不曉得是不是道家的說法?靈臺是形容自己的覺性,圓覺性不受外面熏煉。很多古德也講過這個道理,說我們圓覺妙性修治不淨,沒有清淨;穢染不汙,你就是染汙它,還是那個樣子,它沒有汙染。你在六道輪回裏,它是不動的;成佛以後,它還是不增,還是不動。成佛不增,六道不減,所以它以靈臺作譬喻。
這個圓覺妙性,大家想一想,增一毫則多,減它一毫就少…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覺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