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覺章▪P4

  ..續本文上一頁了,這就是不增不減。「豈可修種種行而妄得之乎」,如果修種種行去得到圓覺妙性,那是作病。「此則迷天真而事竅鑿」,竅鑿就是窠臼的意思,「故名作病」。 

  簡單說,學佛僅僅在求清淨心,不在求名相。各位你想一想,是不是走錯道路了?有一天你修到毫無所求,毫無所得──成佛。有人問禅師,怎麼樣學佛啊?他說要學佛很簡單,一切法不要知,就是學佛。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認錯門頭,學一切法,那不是學佛。「天真而事竅鑿」,天真是天真佛,我們的圓覺妙性名爲天真佛,很自然,也叫自然佛。

  因爲結夏期間,不能多耽誤大家時間,現在下課!

  學佛學到不被絲毫的法所染,究竟;如果你心中還有事,事中還有心,不是學佛。趙州和尚不是這麼講嗎?趙州八十猶行腳,回來怎麼了?及至歸來無一事,本來無一事嘛!就是這個道理。古德只要是正法的人,都是一樣的,雖有深淺,都是一樣的。

  ■第五十八次修學

  「二者任病。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爲病。」 

  師父:任病是任其自然,佛世的時候,印度有一種外道,叫自然外道。

  悅師:剛剛師父講到是任其自然,這種毛病很多人都會犯。有一個人看到六祖壇經講一句話「不思善不思惡」,他以爲是任其自然。其實六祖講不思善不思惡,是講吾人的本性非善非惡,可是他並不是叫我們不去修善,不去斷惡。正因爲我們的心性非善非惡無性,它才能隨其緣起而修善斷惡,我們修善斷惡究竟,也正是要證非善非惡的本性。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不斷生死就是不斷生死輪回,是惡;不取涅槃,是善。不要修善斷惡,他認爲生死涅槃是空的,斷滅見。「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任」,有自然的意思,他認爲隨其自然就能證到法性。其實以前師父和我們講過,那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陀?他不知道「彼圓覺性非任有故」。「任彼一切隨諸法性」,他不知道法性無性,能隨緣起種種的法,他住著斷滅見,那是壞佛法。

  師父:「不斷生死不求涅槃」,大家看一看,生死涅槃是二谛啊!……講吧!

  秀師:我們衆生就好象在作夢一樣,在夢中分明有六道,分明有種種境,佛陀就好象已經醒過來的人,我們現在說佛的境界是不離生死而得涅槃。對醒過來的 人才講沒有夢沒有醒,諸法都是如幻。所以任病是對沒有修證的衆生而言,他不能講不斷生死不求涅槃。

  師父:假使任由的話,就不應有初、二、叁果,任其自性的話,不應該信、住、行、向、地、等覺菩薩。這個人好象執性廢修吧?

  甫師:這段文好象是淨土法門所破斥的,有些人執著唯心淨土,既然心就是佛,你念佛當下就是極樂世界,爲什麼要求生極樂世界?也就是執理廢事,不能圓融,沒有會通。理不是事外之理,事當下就是理。事就是緣起,理是法性,法性不是離開緣起法有法性,緣起法當下就是法性。講生死講涅槃也是有二邊,他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才會有遍計執。任病是說法性是自然的,不必斷生死求涅槃,我們佛法常說生死、涅槃不二,可是他不懂得生死涅槃不二是在破除生死涅槃二見,他沒有真正會到法性,所以他說「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意思是說本來無生無滅。「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任其自然,本來就是法性,不必再求一個法性,這樣要求圓覺,就是執理廢事。這種不求也是遍計執,這樣也是一種病。因爲圓覺性它是依他起當下就是圓成實,如果離開依他起,就是壞了世俗谛,就沒有第一義谛,所以是病。 

  師父:大家注意到,用二谛理,二谛的探求,依四依,依法不依人的四依。剛才慧甫講,有人講唯心淨土不必另求淨土,他不知道,你一定說是唯心淨土嗎?那就告訴我們,淨土唯心啊!你說我的心就是淨土,不必另求淨土,他不知道淨土就是心,也不必另求心啊!等邊叁角形就是等角叁角形,等角叁角形就是等邊叁角形,那是一個道理。這是什麼原因呢?依他起。如此說任病者,執性廢修。誰講?

  聞師:圓覺等同虛空,虛空無所在而無所不在,無所在是因爲它無性的緣故,所以它不起造作;無所在的緣故,可以隨緣成就一切法,所以無所在而無所不在。無所在是約真谛講,一真法界的道理,一真法界隨緣遍一切法。這種圓覺妙性在因地講,是衆生的佛性,也叫衆生的心性,諸佛與衆生同一心性。衆生雖有圓覺性,可是迷而不覺,雖然迷而不覺,從本未失,沒有失去圓覺妙性。衆生是不覺義,不覺于緣起,以迷于緣起,所以失于第一義谛。

  一個修行的人要求圓覺妙性,不可以有所得心,前面是講作,愈求愈遠,因爲他不會自性清淨的緣故。任病是隨其自然,如果隨其自性,也是一種病,執著性,因爲一切法本來是無性的,圓覺是無性。「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因爲在第一義裏本來沒有生死涅槃的執著,事 實上無生死無涅槃,不是離開緣起來講。我們知道,迷于緣起就是落于生死,知道緣起就是依他,就會入圓成,就是涅槃,所以迷覺就在衆生一念之間,生死涅槃就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爲什麼開出生死涅槃的差別?因爲迷惑的時候,認爲一切緣起的法是自性,落入生死,覺悟這種空理,真正受用是要如實修行。任病是說,我知道了就不要修行,我知道一切衆生皆是佛,我就是佛,這是錯誤的觀念。以世間法來講,你知道米可以成飯,你不煮的話,永遠也不能成飯。

  「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他的執著見,沒有生滅。「任彼一切隨諸法性」,就是隨波逐流,反正我知道了,就不去修行,也就是執性,我本來就是佛,我本來就是圓覺──廢修行!這樣永遠沒有諸佛,因爲一切賢聖都是無爲法,會到緣起無性這個道理,要起修行,所以信解行證,滅緣起要求真谛,是不可能的。「彼圓覺性非任有故」,不是自然的,「說名爲病」。整段文是就執理廢事,或執性廢修來講的。

  師父:大家注意看。此人落于「有」,「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他認爲有生死,不必斷生死,「不求涅槃」,他認爲有涅槃不必求。涅槃隨緣有生死,生死無性是涅槃,不覺之人不能知道,如果不覺的話,落入遍計執。涅槃無性,可是隨緣就是生死,依他起。生死隨緣,還是無性,圓成實。誰還講? 

  彰師:剛才師父說過叁性,如果在依他起沒有會到圓成實,就落到遍計執。法是不生不滅,自性本清淨,是沒有錯,不過落到遍計執就是病,病就要用藥來治,在佛法當中就以戒定慧來治病,戒是基礎,定慧要等持,這樣才能除病。有病的時候需要藥方,病治好了,也就是會到圓成實性。這個有是因緣有,就是妙有;空是性空,不是偏空,隨緣無性是性空,性空無性能隨緣。

  師父:大家不要迷于甚深道理,我問大家,如果不斷生死,不求涅槃,那不滅貪瞋癡,不修戒定慧,也可成佛,有這個道理嗎?不念佛也可往生,有這個道理嗎?不參禅也可入定,有這個道理嗎?不持戒也可生天,有這個道理嗎?現在知道這個人的過錯了吧?

  聞師:「彼圓覺性非任有故」,我們知道圓覺性是無性,是十法界的一個所依,圓覺性無性可以隨覺悟的因緣,會法的深淺,而有事證的差別。它隨衆生迷的因緣,有六道輪轉。從這裏可以看出來,一心隨緣成萬法。因爲他不懂這個道理,只知道不斷生死,不求涅槃,只會到一邊執著見,他不曉得依他起就是圓成實,圓成實就是依他起,所以才會講彼圓覺性是隨其自然的。

  師父:不修菩薩位,也不修成佛,自然就是菩薩位,有這個道理嗎?不假修行,自 然到果位,有這個道理嗎?

  秀師:上次師父有舉例說,刀子要磨才會利,可是「利」是它的作用,刀子很利並沒有離開刀子而有利。我們不能執著我離開刀子就有利,而不去磨刀子。

  師父:這個人執性廢修,盡量發揮!我們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以四依爲根本看圓覺經。等一下你們看注疏的時候,也依四依衡量。

  覺師:我們知道一心具足十法界,他認爲我的心就是佛,何必要念佛呢?他不曉得他的心也具足地獄、餓鬼、畜生。就因爲我們要成就佛道,所以一定要假修行。

  師父:任病,我不必上班,不必工作,坐在家裏,自然而然,錢就來了,飯就來了,任其自然。印度有一種自然外道,有苦不必斷,自自然然會消失,好比在高山上,有一個線球往下丟,線轉盡了自然成佛,那是外道。你們不必學戒律,自然知道戒律,有這個道理嗎?不必煮飯,飯自然就熟了,有這個道理嗎?

  觀師:「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我們是凡夫衆生,如果我們不斷生死不求涅槃,其實我們都是起惑造業。「任彼一切隨諸法性」,就是隨業輪回,這樣是執性廢修。不要有這種任病,就是要假修行,譬如說我們都有佛性,這個佛性因爲無性隨緣,還是要念佛。譬如說,心本清淨,我們假如不藉念佛因緣,不能心清淨。 

  師父:講吧!

  庶師:這種任病,好象老子立的無爲自然,過去在唐朝道宣律師的時候,曾經有很多人認爲老子所說的和釋迦牟尼佛差不多,後來經過道宣律師大力反駁,才把正知見確立起來。這種任病就是我們任其一切自然,就能證得寂靜涅槃,這種會産生比較放蕩、不倫不類的行爲。所以真正的自然,在衆生未修未證之前,就像普覺菩薩所說的,一定要依這叁法,求何等人,依何等法,除何等病來修行。所以釋迦牟尼佛說要依正知正見的人來修持,如果沒有依這叁法來修行就是任病,這只是從事上講,我沒有講到理上。

  師父:講吧!

  策師:前面是作病,這裏是任病。前面的作病,是說圓覺性不是作來的,因爲它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第二種任病,作…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覺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