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觉章▪P3

  ..续本文上一页,那里很重要。

  闻师:「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就是善知识,心无所住,这种善知识教我们远离颠倒梦想,究竟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对给我们法身慧命的善知识,不起恶念,心念不起,何况身口,所以「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剎。」心花发明就是心净,十方剎就是十方剎土,心净则国土净。这段文可用很平常的话讲,佛法从恭敬中求,善知识不远,在恭敬心中现,我们见这种善知识应当供养,所谓不惜身命。我们知道善知识可以给我们法身慧命,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不管他是清净,或是示现身口有瞋恚之相,摄门、折门的种种过患,我们为人弟子不可起憍慢心,因为失去恭敬心,我们就不在佛道中行。「况复搏财妻子眷属」,甚至他有钱财妻子 等的过患,我们还是虔诚恭敬,因为他是我们长养法身慧命之处。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我记得看过传记,舍利弗在世尊面前讲过,我侍奉世尊这么多年,不敢起一丝的恶念。不起恶念就是心清净,心清净就是心不取于相,因为善相、恶相都是依他起,并没有遍计所执在里面。事上怎么吻合呢?学佛人以恭敬心为主,不起恶念,就能成就正觉,也就是在这圆满的法里面并没有贪瞋痴,以这种心见一切人都是善知识,所以心净则国土净。心净就是离过,就是断德,清净智德就圆满,断德能得根本智,智德能得后得智,是不是这样?请师父开示。

  师父:这段文很浅显,慧闻讲出来了,他的意思是「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是承教人心无憍慢。我们下面看四种病,今天先修学一种病。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师父:大家修学过以后就知道,末法时期学佛的人差不多都是将病为药,都是病。什么是作病?先搞清楚。谁讲?

  明师:「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善知识所证的妙法应该离开以下 的四种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作病就是有所得心,这类人对一切法生执着,所以他一修行,就以有所得心修行,所以他说「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好比神秀大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认为法有所得,所以他要时时勤拂拭。后来六祖大师一语道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切法本来就不可得,那有尘埃可得?因为圆觉性是非作得,圆觉性是清净,清净不可得,是无所有,那你还要认为有所得,还要求圆觉。因为你一落入有所得,有欲求心,那就不是圆觉了,背道而驰,所以「说名为病」。最近师父又说,连那个「本来无一物」也无,才是最究竟的。

  师父:慧明讲作病是有所得心,这个有道理。大家还有发挥的没有?作好象就是造作啊!

  明师:作就是造作,我们从十二因缘来看,无明产生造作,作产生行、识、名色、六入……产生流转十二因缘。你本身作种种行,落入生死轮回,那你又要求圆觉,根本是不可得的,如龟毛兔角是不可能的。所以你一定要离开造作的行,一切法以清净心行,才能反求自性的圆觉心。

  师父:作是造作,落入生死十二因缘。谁还有发挥的?

  悦师:「圆觉性非作得故」,圆觉性就是诸法实相、实相诸法,法性不是造作的法 。如果我们会到依他起的法无性,当下就是圆成实,这个法本来是如实的,并非假一切法的造作。所以若有所造作,不是圆觉性。

  师父:诸法实相,诸法不可得;实相诸法,实相不可得。色即空,色不可得;空即色,空不可得,不可得怎么有作为呢?前文说过,诸幻灭尽,觉性怎么的?讲吧!

  乘师:这段文以二谛来讲就是世俗谛、第一义谛,其实缘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缘起。作病以缘起边来讲,有所作、有所为,不是随缘无性能作一切种种行,「彼圆觉性非作得故」,圆觉性以第一义谛本不可说,不可说而说,会归缘起。「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妙法就是前面所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落入外道、小乘,乃至菩萨的境界。应该离四种病,先讲作病,就是于依他起落入遍计执,落入有所得,有所得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不能和清净心相应,这样叫病。

  师父:前面讲过,见幻即离,离幻即觉,觉性不动。我举个例子,虚空没有东西南北,是要你离开东西南北四维上下之见。这个虚空当然不可得也不可说,不可得也不可得,不可说也不可说,好象这和圆觉性差不多。

  悦师:刚才要讲一句,结果漏掉了。「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这种心就是造作的心,就是有所得心,不会法。如何会这个法就不会有作病?就是师父 常讲的,无所住而生其心,虽生其心而无住。

  师父:好象是修行得清净涅槃,不可得吧?除去烦恼患,就是清净涅槃啊!是不是这个道理?

  经师:我把师父讲过的话再重复一遍。前面有讲过「诸幻尽灭。觉性不动。」接下来就将有觉、无觉更进一步讲,「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如果真正会到幻灭名为不动,一切相本是虚妄幻化的。

  「彼圆觉性非作得故」,圆觉性是清净的,既然是清净的,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添一毫不增,减一毫不减。如果再心外求法,求种种行,要想会到清净心,就像头上安头,这是一种病。

  师父:龙树菩萨曾经说过,若人见般若,是人被法缚;若不见般若,是亦被法缚。这好象和作病有关系吧?又说,若人见般若,是人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这好象和无作有点关系吧?和无所得有点关系。

  大家注意到一点,上文「心不住相」,住相好象是作病吧?「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声闻缘觉境界好象是作病吧?没讲的,查注疏。

  这个圆觉净性说了半天,似乎是佛的法身吧?我们的法身吧?这个法身真常 不动。如果你动有两种情况,佛动是以法身起报身,报身起化身;我们动,是起业报身。知道作病不对,就可慢慢获得法身了。法身不生不灭是吧?不生不灭有作没有作啊?

  什么叫观照呢?心不生贪瞋痴,不生我人众寿相。所以你观莲华、观佛像、观放光,你想那是不是作病?大家修行,不是叫你懂很多道理,有一天修到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成佛。我们大家就是染污心太重,遇事就染,……有一天修到想而无想、无想而想的话,清净心打成一片。

  这个清净圆觉有两种法障它,不能证到,一种是散乱,一种是昏沉。你想一想就知道了,怎么叫清净心?怎么叫圆觉心?从凡夫位上讲,不散乱、不昏沉,就是它;一散乱,一昏沉,和它隔了十万八千里了。

  唉!学佛道没有别的,就是不散乱、不昏沉,你学到那个地步,好比密室灯,房间一点风没有,蜡烛的火苗一点不动照得明明亮亮。虽然照得明明亮亮,它一丝一毫不动,那才真的。这个境界还不够究竟,仅仅在四禅。

  (圆觉经讲义‧二四六‧五‧圆瑛大师)「夫圆觉之性,天然本具,不假造作,今以有作之修。」有作之修就是你们讲的有所得心造作。「而求圆觉妙性,且此妙性,岂造作而可得耶?」虚空没有造作的,一点不造作,那是虚 空,「故说名为病」。

  「善男子!若修行者,于彼逆行善友。」知识就是朋友、道友、认识的人,有正知见的人称为善知识,没有正知见的知识,称为恶知识。佛经上的「知识」和台语差不多,台语叫朋友什么?「熟侪」,就是「认识的」那个意思,可是你认识的朋友,有善的、有恶的,有正知见、有恶知见。这个人讲得很简单,很好。

  这个造作、有所得心啊!不会二谛法,性空缘起,性空不可得,那有作?缘起性空,缘起不可得,那有作?一切不可得,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经上有很多把这个话改变方式讲,一念不生般若生,会到这个道理的人,云在青天水在瓶。你将法来问,不过麻三斤就是。如果有人再问,吃茶去!就是这个道理。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六‧二○二下‧二)「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此答第二依何等法也」,他问是以何等人,以何等法,这四病是答以何等法。「此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方是正法」,离开四病才是正法,知道离开四病者,称为正知见。「此四病者。即前所修三观及无修无证之圆觉。」所以这三观是在因地,无修无证是果位,他是因果双说。「由执而不化遂转成病。故不起执心即病是药。」不起执着心,作病是执着心啊!病就是药,就没有病了。「若起执心即药成病。古德所谓通身是药通身是病也。 言作病者是服三摩提药所成也。」通身是药,通身是病,这有很多说法,常法身常六道,那把药当病;常六道常法身,病就是药。菩提即烦恼,药就是病;烦恼即菩提,病就是药,它没有分别,唯是一心造。三摩提就是定,也是三摩地,也是三昧,详细分析起来,它有微细的差别。大家回去查佛学辞典,就找出来了。三摩提、三昧、奢摩他、三摩提,都有微细的差别。

  「彼意自谓。此圆觉性必须劬劳肯綮。」就是契合、修证。「作种种行度诸众生方得成就」,这个话好象方便说是不是?如果不是方便说,就是作病,方便说就是方便智,方便慧。「不知彼圆觉性本非可作。妙性灵台不受熏炼。」灵台不是佛法的用词,「岂可修种种行而妄得之乎」。什么地方叫灵台呢?不晓得是不是道家的说法?灵台是形容自己的觉性,圆觉性不受外面熏炼。很多古德也讲过这个道理,说我们圆觉妙性修治不净,没有清净;秽染不污,你就是染污它,还是那个样子,它没有污染。你在六道轮回里,它是不动的;成佛以后,它还是不增,还是不动。成佛不增,六道不减,所以它以灵台作譬喻。

  这个圆觉妙性,大家想一想,增一毫则多,减它一毫就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觉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