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觉章▪P2

  ..续本文上一页道实相无相,无不相。下面说,这种心不住相是不住二乘,二乘因为厌离生死,所以偏空,善知识不着二乘的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这是菩萨的境界,菩萨出空入有,他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虽然他知道一切法都是缘起,缘起无性,无性故心恒清净,因为心恒清净能现「示 有诸过」,他知道诸过都是无性不可得,所以赞叹清净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不令众生犯杀盗淫、恶口、两舌、绮语、妄语、贪、瞋、痴这些不律仪。

  师父:慧策讲得不错,这所谓「执柯伐柯,去则不远。」你捉住原则,怎么讲,离原则不远。

  甫师:「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末法时期要靠善知识来引导,要不然很容易堕入邪见,或流于外道,轮回生死。下面讲善知识具备的条件,第一个要有正知见,如实知实相无相,无不相。法华经讲入佛知见,佛的知见是: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怎么叫无二亦无三?所谓三乘就是一乘,因为缘起无性;一乘随缘,所以有三乘。他知道这个道理,才不会住着于相,不着于声闻缘觉境界。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他知道实相无相,不落入断灭;但是实相无不相,所以也不落凡夫的遍计执及执着我见,所以能在尘劳中度化众生。下面讲,因为他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不会住着于偏空,不会着于声闻缘觉境界,能够善巧方便度众生。众生有贪瞋痴心,造诸恶业,这是虚妄起的,他了解这个道理,能够让众生离过,会入实相无相的道理,方便说法度众生。「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不要让众生犯戒、造恶业。这样让众生成就佛道,才是善知识。 

  师父:「一切正知见」好象是总说,下面分别解释,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不住空,不住有。「虽现尘劳心恒清净」,尘劳是变化身,「心恒清净」,清净是法身。譬如观世音菩萨虽现老太婆,可是法身清净。「示有诸过」,善知识虽然示现有犯过,可是「赞叹梵行」,是清净的。我们举个例子,禅宗棒喝的例子,动不动就棒喝,示现有过,可是心恒清净,赞叹梵行。再拿现在的一位古德来讲,印光法师。印光法师表面看脾气很不好,动不动就责备人,可是他赞叹梵行,示有诸过是示现的。所以说,「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有讲的没有?

  观师:我们看这段觉得很亲切,「末世众生」是讲我们,「将发大心」,我们就是要发大心的,大心尤其重要……

  师父:这个大心,我给你们解释,大心又称为好心,无上菩提心,又称为成佛心。除去成佛以外,成菩萨不为大心,成声闻缘觉不为大心,成佛心才叫大心,你们受戒发大心才行,你们受戒是发好心去的,都想成佛的。讲吧?

  观师:我们现在学持戒念佛,就是要我们学成佛,所以这是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我们已经有善知识,我们已经有不请之友的善 知识,不必再求。这个正知见人会跟我们讲实相,讲二谛,讲法华经的诸法实相,实相诸法,讲随缘无性,无性随缘。「心不住相」,假如我们心住于相,善知识开示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着声闻缘觉境界」,不只讲四分戒,还讲梵网经菩萨戒。「虽现尘劳心恒清净」,虽然生病,替众生受苦,可是还教我们念佛三昧,所以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有时候为了教我们忏悔,还要示现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让我们依净律仪,好好修行。「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在我们只欠修行了,因为善知识已经在眼前了,所以古德讲,敬师如敬佛。

  师父:好!现在查注疏。你们修学就知道了,注疏不是一律的,有深有浅,层面不同。

  闻师:佛家的智慧不同于世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是有所住、有所得,因为取相的缘故。智慧就是无所得,二谛就是无所得义,譬如说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就是行空不证,因为相即无相,无相就是相,空相不碍缘。「虽现尘劳心恒清净」,心还是一样的湛寂不动,涉有不着,这个法就是二谛,因为相即无相,所以他能涉有不着。俗谛不碍真谛,有不碍空,事实上在你心里了了的时候就是智,智就是无所得。这样我们就知道如何来成就无上的正知见,这种 正知见不是凡夫的有所得心可以求的。如果能真的求得二谛法,就是真正地走上佛道。

  师父:你们求佛法有个原则,要是感觉自己快接近了,要加紧努力。佛举一个例子,好象钻木取火一样,看到木头冒烟了,赶紧愈来愈用力钻,不久就出火了。如果你眼看冒烟,你休息了,那糟糕了,又要费半天事。查到注疏上来写!

  心不住于相,化身就是法身,不住化身相,「不着声闻缘觉」,法身就是化身。我们再看,「虽现尘劳」,化身啊!「心恒清净」,法身啊!「示有诸过」,化身;「赞叹梵行」,法身。你看,它总是这两边,所以龙树说,佛以二谛说法。再看,以世俗谛、胜义谛去会,它一定是这两边。佛所说的经,不外乎这两个东西,理说、事说,理是真谛,事是俗谛,所以我们就知道,佛以二谛演说法。你不相信,三藏十二部不是说理,就是说事,不过说理的时候不碍事,谓之正知;说事的时候不碍理,谓之正见。你不相信,你打开每一本经,凡是这么说的是佛说,如果有一本书,理既无理,事也无事,那是外道,伪经。佛所说的经,说过事以后,一定归为理;说理以后,一定缘成事。伪经是怎么样的?说理执着于理,说事执着于事,名之为遍计执。

  (卍续一六‧圆觉经集注卷下‧七○下‧四)「大心者简余乘也」,唯有一 佛乘,简别其余的声闻、缘觉、菩萨乘。「知识者善能知真识妄。知病识药。」什么病给什么药。「欲修行者为行求解。正知见者。法句经云深解法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了达诸法从本已来究竟平等。」仔细看他的意思,他的意思还是说实相诸法,诸法实相。「性相如如」,相是俗谛,性是胜义谛。「住于实际」,实际又叫真际,真际又叫本际,本际又叫真如。真如究竟是什么法?真如随缘成万法,理不碍事;万法无性是真如,事不碍理,那就叫实际。「于毕竟空中建立佛法。是名真善知识。心不住相等者。离凡夫烦恼及二乘滞寂。」心不住相,是远离凡夫法;不住二乘,是远离二乘偏空滞寂。「现尘劳者即贪等也。心清净者现染而不染也。」尘劳现染,可是染而无染,好比观世音菩萨一样,一月印千江,千江只一月。

  「示诸过者。以同事摄。……论云。坏见之人虽不坏行。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坏行是破戒,坏见是破见,不过有一句话,宁可破戒,不愿破见。破戒的人并不一定下地狱,他可通忏悔,初篇如果破了重戒,如果在明相没现以前,向大众僧忏悔,还可通忏悔。破了第二篇,还有忏仪,还可出罪。可是破见不行了,定堕阿鼻地狱。所以说「虽坏行而不破见者。是则人天真胜福田。即得成就等结成大益。」破戒是通忏悔的,这是对的。这个人讲得很 好,很干脆!大家看出他的文章来了没有?很干脆,没有啰里啰嗦的。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六‧二○一下‧三)「所谓正知见者。谓离凡夫境界心不住色相。离二乘境界心不住空相。既不住色空即是菩萨根器。故虽现尘劳而不染尘劳。」虽现世间,不染世间。「如净名云」,净名是维摩诘经。「虽有妻子常修梵行。示有眷属常乐远离是也。示有诸过而赞叹梵行者。如净名经云。入诸淫舍示欲之过是也。」也是菩萨境界,菩萨有时候也入淫女舍,淫女就是妓女,和他们讲欲的过患如何如何,令他们悔改。「此皆内秘外现」,内秘菩萨,外现凡夫。「与人作同事摄。不令众生入不律仪。若求如此正知见人为师。则能与人抽钉拔楔换骨换髓成就菩提。」这两个人讲的都很对。以人家的印证自己,你会到了没有?这样才有进步。下课了!

  你们注意到,法离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拿经文对照,离非言语相、非文字相、非心缘相,到了这个境界,成就一丝不挂、一尘不染。

  ■第五十七次修学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剎。」

  师父:这是接上文来的。「见如是人」,如是人是那种人?上文有讲过,「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段文很浅显,大家都可以讲,谁讲?

  秀师:正知见人就是知道无相即相,就是正知,见到相知道是无相就是正见。这样的正知见人能够让我们出离生死,而得涅槃,所以应当供养。我们众生就是执着五阴身心,所以轮回六道。「不惜身命」,就是没有我相,尽心供养。正知见人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知道诸法就是实相,实相就是诸法,随缘就是无性,无性就是随缘。「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无性随缘,所以现有四威仪;随缘无性,所以常现清净。无性随缘,所以示现种种过患;随缘无性,所以心无憍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像华严经净行品有一句 话说,知家性空,免其逼迫。虽然他有家室,但是这些都是性空的,所以不会受到它的逼迫。

  「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花发明照十方剎。」如果碰到这样的善知识,不起恶念,心生随喜,这样就能成就正觉。

  师父:慧秀以二谛解释善知识,大家注意到一点,这段文很明了。「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那么我们知道示现种种过患是善知识,「心无憍慢」,究竟是善知识心无憍慢,还是供养的人心无憍慢?这是文字相,大家仔细看它的文就知道了。今天修学这段很轻松,我们修学过以后,赶紧看下次的进度…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觉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