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圓融體。
師父:現在大家逐漸了解,這個滅智是偏空,偏空,佛說不對啊!佛成道時說,奇哉!奇哉!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衆生皆具智慧德相,不是斷滅。這是講二乘的斷滅空。二乘斷滅空怎麼來的?對有來的,我今天和大家講一講名相,「有」,略說有叁有,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再廣說,經上我們見到的,根據叁界開出二十五有,欲界開出十四種有,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另外開出四洲爲四有,欲界天有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有初禅天、二禅、叁禅、四禅,初禅別開大梵天,到四禅又開無想天、非想非非想天。加上無色界四空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一共開二十五有。大家要想查資料,我想辭典應該都有。
二乘人爲了怕落入這個有,求涅槃,取滅。他出叁界,就是脫離二十五有, 在叁界外另取涅槃,所以在叁界外另有淨土稱爲灰身滅智。灰身滅智就是法界當中減少一個衆生。看到現在,我們得到一個結論,滅病是偏空啊!誰還發揮?沒發揮的,我們就看注疏。
慢慢漸漸深入谛理,爲什麼墮入生死?原來是執有;爲什麼墮入偏空?原來是執無。你只要從這兩方面下手,就稱爲直修大乘,大乘人有兩種,直進大乘,一開始修就修大乘,這種稱爲頓根人。還有一種人回小向大,先修小乘,後修大乘,這種人稱爲漸根人。
精進用功!精進辦道!逐漸逐漸了解,有一天了解到程度的時候,豁然貫通,那才能得大自在。說到這個法,進入這個法有幾個階段,初初的學大乘法,入名相,如果你入了名相出不來,那完了。要出名相,才入理,入理再出理,逐漸逐漸地。我們都是漸根人,這個修行法,圓覺經稱爲如土長苗。各人勇猛精進!
我再講一講淨土法門,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而無念,不落有邊;無念而念,不落斷邊。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非念非無念,真谛中道;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能念能無念,俗谛中道,所以稱爲圓頓大乘。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叁四上‧一一)「此示滅爲病也。覺性圓 滿。隨緣應現。寂而常照。今以畢竟空無所有。則幾淪斷滅。」這個文講得很淺顯,大家應該知道。「以永寂滅而求圓覺。久則不沈。無想則墮二乘。故爲病耳。」無想,無想天,經上稱爲非想非非想。無想天是外道,不墮外道則墮二乘。「覺性圓滿」是什麼?圓成實性。「隨緣應現」,就是依他起性,也就是我時常和大家講的二谛,覺性圓滿無性,無性能隨緣,隨緣則無性。「寂而常照」,因爲覺性圓滿,隨緣應現,所以說寂而常照。寂而照,無寂;照而寂,無照;非寂非照,真谛中道。寂而常照,能照;照而常寂,能寂;能寂能照,稱爲俗谛中道。俗谛中道、真谛中道,在果位上那個地位高?真谛中道在六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到六地般若波羅蜜的時候,真谛中道圓滿,俗谛中道是後四地,七地方便,八地願,九地力,十地智。
下面是指責二乘、外道,「畢竟空無所有」,什麼地方是畢竟空無所有呢?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一旦到了非想非非想天,偏兩邊。「則幾淪斷滅。以永寂滅而求圓覺。」圓覺不是它。「久則不沈無想。則墮二乘。」如果久了不沈無想天外道,就墮二乘。這經上往往講「凡外二」,凡是凡夫,外是外道,二是二乘,大乘菩薩看二乘也是外道。
(卍續一六‧圓覺經集注卷下‧七二下‧一六)「夫覺體靈明不唯寂滅」,不是單獨的寂滅,寂滅是斷邊,不寂滅是常邊,不契中道,「今滅惑住寂豈得相應。作則叁學六度名種種行。」作是作病。「任則生死涅槃無起無滅。止則息念達性。滅則斷惑歸寂。豈爲之病。纔執此念欲求圓覺故皆名病。」因爲他執著,執著寂滅。「作如是言欲求圓覺二句正是病體」,希望大家好好修行,初初開始你可以把古德高低分辨清,如果再慢慢進步,你可以接近生死邊緣。如果有人真蒙佛加被,一旦豁然貫通,那不曉得有多好!
(卍續一六‧圓覺經近釋卷六‧二○叁上‧六)「言滅病者此服禅那藥所成也。止則但止遍計。」止病但離遍計,「滅則並滅依他」,滅病則滅依他起,怎麼滅依他起呢?他認爲依他起是空的,圓成實無性沒有東西,就不是滅了。這個人從叁性而入,依他起無性,無性圓成實,圓成實就是圓滿成就一切諸法性相,不空。空而不空,空即色;不空而空,色即空。「彼意自謂永滅根本枝葉二種無明」,沒有常樂我淨,要是這麼滅的話,佛也滅,法也滅,僧也滅,叁寶都滅盡。「永滅根本枝葉二種無明」,根本無明是什麼?無明行,枝葉無明也叫枝末無明,那個無明是愛取有。「則身尚無所有況世界乎」,落入斷滅了,灰身滅智,他這說出身無所有──滅身,何況世界?世界是智,分別智,這就是灰身滅智。
「以彼無明爲器界之本。若斷其源流則自絕。故欲滅盡無明以求圓覺。不知彼圓覺性不變而能隨緣成一切相。」圓覺性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無性隨緣,緣成無性。「頭頭上彰。法法上顯。」那個意思就是,頭頭分明,法法分明。「起如是心欲斷盡煩惱求圓覺者名爲滅病」,煩惱不可滅不可斷,煩惱本無,怎麼可滅? 「所謂生心動念即涉迷倒」,總說起來作止任滅都是起心動念。「謂但有纖毫即是塵也」,只要有一點點相,即是塵,就是六塵緣影。凡是你眼看到的,不管夢中、定中,耳聽到的,鼻聞到的,口嘗到的,身覺觸到的,都是六塵緣影心,依它而修就糟糕了。如果以真心而修,可得無分別智,得無分別智可分別一切法。
我們感覺修學這個法,如飲甘露,你沒有這個感覺嗎?
■第六十一次修學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善男子。末世衆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 慢。若複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師父:大家看的時候要注意到,字字句句注意到,它有甚深的含意在裏面。大家深深體會它的意思,四病是什麼?作病、任病、止病、滅病,爲什麼有四病?皆是有所得,凡是有所得心,不清淨,離有所得的,清淨。所以修行佛法,千萬不要落入有所得。有所得不外乎四大、六塵、六根、六識,講淺顯一點,世俗因緣、親緣眷屬、名利。大家爲了避免親緣眷屬、名利世俗才來出家,看到這個法爲什麼不起真信呢?誰講?
「作是觀者名爲正觀」,這是說什麼?若清淨觀者,是指一念不動,名爲正觀,觀想佛,觀想蓮華,觀想一切諸相,皆是虛妄,不是正觀。你們修行不要想觀什麼東西,叫你心中一念不生般若生,那是正觀,佛說得很清楚。心中要是有相有念,皆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生死。生死是無常,你虛妄在無常當中要有所證,怎麼不生煩惱?怎麼不隨生死?就算我們師徒、師兄弟之間,也是法緣相追,清淨當中沒有,清淨名之爲涅槃。何況你還攀緣世緣?誰先講?
凡是你高興,一定有不高興,高興是由不高興來的,沒有高興,沒有不高興 ,名之爲清淨。甚而言之,你精進,也是無常,正精進是沒有精進,沒有不精進。持戒也是一樣,沒有持戒、犯戒,清淨,正是持無上戒。因爲什麼?作戒體會入無作戒體嘛!
秀師:「離四病者。則知清淨。」離四病就是離四相,遣一切凡情,就是寂,就是清淨法身佛,這樣寂才能常照。清淨法身佛才能起報化二身,才能隨緣成就一切事情。「作是觀者名爲正觀」,離四相是無所住心,無所住也無所住,才能無所住生其心,才能寂而常照。
師父:大家不相信,你所高興的事,今天高興,一剎那過去就沒有了,無常;你不高興的事,一剎那過去也沒有了,無常。
甫師:這一段是講離四病才能契合無上菩提。本來一切法清淨,衆生執著,才起一切煩惱,佛說一切法門就是爲了對治衆生的煩惱,其實煩惱不可得。衆生不能體會,諸法是隨緣無性,無性隨緣的道理,所以于緣起法當中起虛妄執著。所以佛說,我說十二分教,如弄空拳止小兒啼,主要對治衆生起的虛妄見。其實法本來如是,如果能體會諸法本來如是,真心就能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裏是說虛妄的執著見,所以有以上的四病。
如果能會到法本清淨、無所有,就如古德所講,學道之人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頭,無心還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本來無一法可得,衆生以有所得心,所以圓覺經說以眼有病故見空華亂起亂滅。衆生如果會到法性,本來法爾如是,這樣觀叫正觀。
師父:大家想一想,四病,我提出過了,無常。作病無常吧?任病無常吧?止病是不是無常?滅病還是無常。本來沒有滅嘛!滅是由無滅來的,所以無常。作、止、任、滅四病皆是無常,剎那不停的。講吧!
策師:前面四種病都是有所住,不能契合中道,不能與自性清淨心相應。我們能離這些執著,和中道相應,就清淨了,這樣叫正觀。「若他觀者」,斷、常、任、作,都是邪觀,有所住著。「末世衆生欲修行者」,衆生有所成就都是善知識成就,所以盡命要常常恭敬善知識,供養善知識,事善知識。善知識來親近,要斷除憍慢心,因爲師父常常和我們講,我們法不入就是因爲我慢,因爲我慢所以一切法不能深入。就像一瓶水已經滿了,你要再裝清淨的水就不能容納,所以應該斷除憍慢心。
「若複遠離」,善知識遠離的話,不能有瞋恚心,善知識示現的順境、逆境,都是要成就我們的清淨法身,顯現我們的法身慧命。這些順境、逆境都是 因緣起的法,因緣起的法都無自性,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知善知識示現一切都是爲了成就我們的法身慧命。「了知身心畢竟平等」,最…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覺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