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的善知識是佛,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所以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顯現我們的法身,佛與我們生死凡夫的法身都是同一無異的。「如是修行方入圓覺」,這樣修行才能契入妙圓覺。
師父:大家再想一想,這四病簡單說,知道它無常,知道它無所得。你再想一想,它是不是敗壞法,剎那就變了?
明師:衆生落入遍計執,他不知道一切法是隨緣,是依他而起,依他而起是無性,是畢竟空。法隨緣可以幻現一切諸法,所以法不是斷滅空,也不是定性有,它離兩邊,一切法清淨就是畢竟空。「作是觀者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龍樹菩薩說:「衆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爲是假名,亦是中道義。」龍樹菩薩作中論是破見不破法,因爲法不可得,破也不可得,他只是破除衆生的邪見,所以中論不立一法,也不破一法。
師父:大家想一想,一切法都是敗壞法,取著它,沒有想到一剎那過去就敗壞。大家好比小孩子,小孩子玩火,媽媽說把火拿掉,他哭了。如果是火讓他燒到 手了,不玩了,燒到手還好一點,疼一點就是了。燒到身,燒到你的慧命,唉!萬劫不複,大家是不是這樣?像玩火的小孩子,勸勸你們,反而生煩惱,怎麼生煩惱呢?作任止滅,執著無常,執著有所得,執著變壞法。不相信你想一想,你心裏所想的、所希求的,剎那就變壞了。
譬如我們中午吃飯,你不吃它不壞,這飯剛一到嘴裏去,嚼爛了就變大糞,他不知道,追求的都是如幻如化的,一定求不得。所以清淨名爲正觀,不清淨名爲邪觀。
你們供養善知識,善知識對我有大恩德,善知識比父母更重要。我們恭敬父母,孝養父母,因爲善知識的因緣,什麼原因呢?父母生我業報身,我此身不生是法身,不受諸苦。所以父母生我才落入業報,那麼你爲什麼要對父母感恩呢?我今天出家修道,沒有父母生我色身,怎麼能修道?所以要感恩。怎麼報父母恩呢?修道,真正得道,就是真正報父母恩了。所以佛告阿難,修行人有所成就,一切功德皆是善知識給我們的。佛法無人說,聰明不能解,你怎麼了生死?
「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什麼意思?看出這段文了沒有?「若複遠離應斷瞋恨」,下面「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什麼意思?這段文重在消文。
現在我雖然是毫無成就,可是我看大家都是玩火的小孩子,火不燒的時候不 怕,沒有事先知道它害處的。這還不要緊,可是千萬不要惹火燒身啊!燒到你的法身慧命,那就苦了!清淨是大家的法身,這有大功德。清淨法身,不受天報,不受人報,不受阿修羅報,不受鬼報,不受畜生報,不受地獄報,清淨法身不受六道之報。甚而言之,再講起來,不受菩薩報,不受緣覺報,不受聲聞報,因爲它是清淨法身究竟處,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誰講?「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什麼意思?
明師:「善男子。末世衆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蕅益大師有一本書提到:持戒爲本,淨土爲歸,觀心爲要,善友爲依。因爲一般世間法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修行人心不定,很容易隨波逐流,所以一定要有善知識的輔導,才能真正步上佛道。萬一親近惡知識,他的慧命就完蛋了,所以善知識很重要,可以引導你直至成佛。
「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因爲我慢高山,法水不住,善知識教導你,應該以謙虛的心接受,如果憍慢,沒有辦法接受善知識的教導。「若複遠離應斷瞋恨」,因爲有福報才能親近善知識,或許你福報消失了,或者和善知識緣盡了,他遠離的話,你也不要起瞋恨心。因爲你親近善知識是爲了上求佛道,佛道是沒有瞋恨心的,所以你應該離開瞋恨心。「現逆順境猶如虛 空」,因爲境由心生,我們知道心不可得,所以境也不可得。「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身心如幻,如幻當下即是畢竟空,畢竟空當然清淨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一切衆生他的法身是一而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師父:大家由經文可以知道,善知識重要啊!你們千萬不要起憍慢。有人說:「誰的話我都不聽!」那隨心性。你看佛怎麼交代你──要供養恭敬善知識,「我自己搞自己的,誰也管不著我!」那你下地獄去,沒善知識你怎麼得度?所以說佛法很好,沒有善知識解說,你再聰明都不能知道。世間法說「一字師」,要是有人告訴我一個字,都是我老師。世間法,孔子也說過,叁人行必有我師,以他爲師,依附善知識,這個人修道才進步啊!如果你起憍慢,那永不得成就,失掉善知識,失掉善友,此人不得成就。「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善友要想教導你,來親近你,如果說:「我爲什麼聽你的,你有什麼資格教導我呢?」這是憍慢。要善心柔順聽人言教才有進步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啊!善知識有心想教育你,成就你,你反而起憍慢反對,你怎麼能得成就?「若複遠離應斷瞋恨」,善知識若複遠離,就想:「你爲什麼教他而不教我了呢?」嫉心起了。誰講?
觀師:「末世衆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這段文對我們修行有很大的幫助,我們要修行,要盡形壽供養善知識。蓮池大師一直強調,事善知識要如事佛,他說阿難一生事佛才能成就,還提到古德一生事師,所以才能成就。善知識對我們有大恩,以前師父有引佛告阿難的話,我們能成就,全部都是善知識的恩德。這點很重要,因爲我們學佛應該存感恩的心,這個感恩的心能讓我們成佛,因爲佛菩薩就是感衆生的恩,所以才會度衆生成佛。
「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複遠離應斷瞋恨。」我最近想到一個例子,「千江有水千江月」,佛菩薩是天上的月亮,我們要注意我們的心水,如果我們把水照顧好,就可以和天上的月相應。譬如善知識和我們的緣很深,要教導我們,好比慧思大師遇到智者大師說,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複來矣!善知識和我們的緣成熟了,要教導我們,我們應該要斷憍慢,就是要有感恩心,很恭敬地接受善知識教導。「若複遠離應斷瞋恨」,善知識會應機教導,所以在教導別人的時候,我們不應該起瞋恨心,因爲每個人都有他的心水,我們只要把我們自己的心水照顧清淨,就和善知識相應。所以每一個人都和善知識有深厚的緣,我們只要心水清淨,就能和善知識感應道交。何況善知識和我們的緣是無性隨緣,隨緣無性。
「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假如善知識現逆順境,我們都要能體會猶如虛空。以前有一個師父教導徒弟很嚴格,徒弟就去禀白另一位法師說,我師父很嚴格。這位法師很有修行,他說,你師父是善知識,他對你假如有所煉錘,都要看作甘露,才能成就。這個徒弟很能受教,對他師父的教導,都看作甘露,所以後來得成就,他師父也對他說,他是在教導他。「與諸衆生同體無異」,爲什麼同體無異?因爲無性的緣故,我們和衆生都有佛性,所以我們和衆生同體。如果能作隨緣無性、無性隨緣的體會,「如是修行方入圓覺」。我們修行要念佛,求阿彌陀佛加被,只要好好念佛就能清淨,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
師父:善知識很重要,要依止善知識,佛都如此,何況我們凡夫!有人對善知識起憍慢心,實在可憐愍!佛爲半偈舍身。魔說我有一偈很好,魔說了半偈,後面半偈不說了。魔說,我餓了我要吃人肉,佛說你說另外半偈,我給你吃。你看佛爲半偈舍身,你們妄自憍慢,貢高我慢,不受善知識教育,多可憐愍!
你們再看一看,他上面說的和下面有很大的關系,「作是觀者名爲正觀」,作是觀者,清淨是正觀。我們看一看經上有文沒有?「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這是不是心清淨啊?不供養、不恭敬善知識,一定有 我慢。下面又說「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如果起憍慢,一定心不清淨。「若複遠離」,如果善知識有他緣他事離開我們,「應斷瞋恨」,不生瞋恨心。如果生瞋恨心是不是心不清淨?我跟你說不是這麼做應該那麼做,馬上就惱怒了,這個心不清淨,心清淨是法身,心不清淨是叁塗六道。
「現逆順境猶如虛空」,菩薩要是順境教衆生,衆生不聽;要是現逆境,他要起煩惱了,這都不對。不要說佛教,世間法教育人都是一樣,這個人可用不可用啊!上級測驗你,這個人可以不可以重用,故意找機會罵你。如果這個人變了,這個人不可用,還是忠心耿耿不變,就用你。現在我要是罵你,你可能就要打我。現順境,最淺顯的,上面的人要想看他可用不可用,請他吃頓好飯,有的沒有修養,就顯露原形,也是現順境。菩薩教衆生也是一樣,對善柔衆生現順境,叫攝受;對剛強衆生現逆境,折伏。菩薩度化衆生有二道,攝受、折伏,如果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你對我逆教也好,順教也好,我心猶如虛空。虛空是不是清淨啊?還是清淨。
「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身心要是起障礙,身執著色,心執著受想行識,不清淨了,皆歸無常嘛!落入有所得了。身心平等,怎麼平等?清淨。你看他字字句句扣「清淨」二字,大家深深了解涵義。你再往下看,「與諸衆生同 體無異」,和一切衆生怎麼同體無異呢?同一法身,怎麼同一法身?清淨啊!「如是修行」,如是作清淨法,不取于相,不住心,如如不動,「方入圓覺」。
大家看這段文,你可以想到,金剛經、般若經,這清淨到底和無所住而生其心有吻合之處沒有啊?和「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呢?原來那就是圓覺啊!不過般若經所說在因地,圓覺經所說的在果位。把這段文徹底貫通,這段文很淺顯。各人看到經文,銷歸自性,怎麼銷歸自性?觀察自己若有這個缺點,趕快改過來,銷歸自性。如果你不能銷歸自性,徒看經文,不得受益。有這個毛病,趕快改過來。誰還要發表意見的?
聞師:因爲前面的文提到末世衆生──我們都是末世衆生,應該求何等人、依何等法?佛…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覺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