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覺章▪P10

  ..續本文上一頁滅度了,我們要親近善知識,若人事師如事佛,此人必能如法修行,必能因親近善知識而得成就。圓覺性如果用一句普通的話講,一切事所依的道理就是圓成實性。我們衆生迷惑,因爲不解無性故,不解無性當然不能了解緣起,不了解本空故,落入遍計所執。我們如果從善知識求正法,了解大乘義理、實相的道理,我們知道緣起的法不得謂有,無性故;不得謂無,因爲無性而能緣起。緣起而無性,不能說也無;無性就是緣起,不能說它也空 。這樣離四句,離我們的凡情執著,偏空就等于二乘,菩薩離二邊見,以無所得見、不可得心,才可以成就佛道,破盡衆生一切執著。所以我們知道,以無所住心能契合無相法,契合圓覺妙性,契合實相法,「則知清淨」,法性本來如實。這都是從善知識而引發我們契入正法。「作是觀者」,了知諸法本空的緣故,這就是正觀,正觀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這觀就是照,因爲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如果我們以無所住心就是正觀,不依正法起觀就是邪觀,有所得的緣故。

  下面講侍奉善知識。「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我們能遠離一切顛倒執著,能接近正法,乃至一點一滴,皆是因爲善知識的接引,所以應該盡力供養善知識。縱然我們不能息滅自己的貪瞋癡,應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已,感覺善知識或現逆境、順境,都是衆生的遍計執,其實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前面提到,衆生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四大就是師父常和我們講的帶質境,六塵緣影就是獨影境,這是我們衆生所執。所以般若經講,照見五陰皆空,五陰它是掌握一切法的根本。事實上我們落入有所得,不能逃出有法,也是因爲無明的緣故,不能了解無性法的緣故。所以若能了知身心畢竟空寂這點大乘的道理,是我們從善知識得聞的。從這 裏可以體會到,自己的身心也是畢竟空寂,如大海的一波,一波如此,波波也是如此,所以與千差萬別的衆生同一法身,同一無性。「如是修行」,你這樣的正觀,無觀而觀,從無所得而契入無相法,不落有不落無,不落遍計所執,這樣清淨心才入圓覺。

  這裏要想入圓覺,說起來好象有很多,離四病,怎麼正觀,怎麼邪觀,應該斷什麼憍慢、瞋恨,事實上不出一心,一心有所得的時候,就是染緣;一心隨緣不變,就像師父講的,不管善知識如何教導,不起心動念。或者你起心動念的時候,你要善加觀察,這是不對的。所以師父常和我們說,一心開二門,我們要斷有所得見,才能入圓覺淨性。

  師父:這個法我和大家講,先說病,你心不清淨有叁種,思念過去,過去如何如何。第二種,思念未來,「啊!明天我們加菜!」都無常。加菜,一加菜就變了,你得到的時候,轉眼就沒有了。第叁種,住著于現在。如果叁心斷,過去心已滅,未來心不生,現在心不住,叁心斷,心就清淨了。這清淨有兩種,大乘、小乘,這叁心斷怎麼清淨呢?修叁叁昧,空,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斷;無相,叁心斷;無願,沒有願求,叁心斷。所以空、無相、無願叁叁昧,大乘有,小乘也有。小乘修叁叁昧,僅僅在空、無相、無願;大乘修 叁叁昧,在無所得。空無所得,沒有空;無相無所得,沒有無相;無願無所得,沒有無願。現在查注疏!查到注疏上來寫。

  空、無相、無願叁叁昧,著于它的相,僅僅了分段生死;你如果再知道它皆無所得,二死盡。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下‧二六一下‧一四)「夫善知識度人。作種種方便。師徒心契。」師徒心契就是師資緣合,怎麼師資緣合?師教徒受。「法義方傳」,這個人很注意到文筆啊!「法義」兩個字也有它的意思。「法」名之爲教,「義」名之爲理,法義方傳就是教義方傳。教理,聲聞乘僅僅會到教,緣覺乘漸漸會到理了,菩薩教理起行。這個人很注意到文字,「師徒心契。法義方傳。」這個話再改個意思,就是師資緣合,教理方傳。「俯就物機」,「俯」,作師父的要俯就,看徒弟的根機如何。這個「物」不當東西講,當「人」講,看這個人的根機。「相親相近」,師父接近你,善知識來親近你,看這個徒弟值得教,就親近他、接近他,施行教化。「愚者無智憍慢便生」,認爲我不得了,師父都親近我了,善知識都親近我了,生憍慢了。「若複遠離應斷瞋恨」,善知識要是遠離的話,不可生瞋恨心。「初心修行須求依止」,出家人要依止。大家千萬注意到,不可因爲被責備,就貢高我慢,那不得成就。你剃度師是依止師,受戒有依止師,依止才有佛, 沒有依止心,不順教,不得成就。所以要有依止師,心如調柔金嘛!「身心平等。彼我一如。妙圓覺行由所進矣。」這個人講得很好。

  (卍續一六‧圓覺經近釋卷六‧二○叁上‧一叁)「所謂生心動念即涉迷倒」,這就點出四病皆涉迷倒。「謂但有纖毫即是塵也」,只要有一點點生心動念,就是六塵,六塵就是生死,所以古德講,一念方動即入生死。「然則如何除此四病。前不雲乎。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未來心、過去心稱爲獨影境,現在心是帶質境,你不相信,仔細觀察你起心動念,這就是觀心法門,不外獨影境、帶質境。「于諸妄心亦不息滅等」,于妄心息滅,息滅獨影境、帶質境,那是以妄代妄。叫你不起念是一念不生般若生,你虛妄起來,虛妄息滅,它不是的。「如是而修方離四病。故古德雲。莫動著。動著即頭角生。」這是禅宗的法門,不要急著動,剛一動就出麻煩了。

  「故離四病者則能離念。若能離念則見清淨覺性。」這個人一步一步按部就班講得很好,清淨覺性叫什麼?又叫清淨慧命,就是清淨法身,這是大乘究竟法。此是如來常住不生不滅,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若于此法作如是觀名正知見」,這個人講得有頭有尾,清淨心就是正知見。「若于此法略有沾 帶即墮四病。即名邪見。」沾「帶」應該是沾「滯」,就是禅宗說的葛藤。「故曰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般若如大洪爐,沾一點就被燒。「又雲般若如清涼池四面皆可入」,這是經上說的,般若如大火聚是離一切法,般若如清淨池是即一切法。離一切法是什麼?離一切法叫無性,即一切法叫隨緣,離一切法叫非有非無,即一切法叫也有也無,非有非無叫真谛中道,也有也無是俗谛中道。「故知作止任滅亦是藥亦是病」,作止任滅也是藥也是病,如果不著的話,不執著,以無所得心,不落于無常,就是藥;如果執著作止任滅,就是病。

  「前四相約能證。故說證取方現我體悟已超過一切證者等」前面四相我人衆壽這四相約能證,能證是能證之人,不是所證之法。「此四病約所證」,我人衆壽相是能證,這四病是所證。「故說作種種行欲求圓覺任彼一切欲求圓覺等」,圓覺可求不可求啊?若有所求,皆是生滅,敗壞法。你們要是有所求的,都落入敗壞法。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下‧二六一下‧叁)「將前四行自驗其心。隨落一門則知是病。」落入作止任滅都是病。「故言離者則知清淨。……」離四病就沒有病,沒有病就清淨。大家看到經文千萬要銷歸自性,不要落入四病,我知道你們很多都是落入四病,不知你所求的都是敗壞法。「今爲病論。 有其二意。一者四中皆無觀慧。」作止任滅沒有觀慧,觀慧就是般若。「二者但以率心偏住一行」,率心是率爾心,這是唯識講的,率爾心也有人名之爲介爾心,就是心念初動之時,還沒有求、沒有染、沒有淨、沒有決定,稱之爲率爾心。率爾心就是清淨心,就是佛心,可是緊跟著第二剎那,尋求心,落染汙了。「偏住一行」,住于止,住于任,住于作,住于滅。

  「若能四皆通達不滯一門」,通達就是清淨,心無所住,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即此四中並皆入道」,這四種法門會入清淨皆入道,不可執著。「故雲但除其病不除其法」,爲什麼不除法呢?法不可除,法畢竟空,怎麼可除?什麼是病?你的見。你說法有,法無,法亦有亦無,法非有非無,其實畢竟清淨,有和無都是你的見,所以中論但破其見,不破其法。「病除法在。即正觀也。」法怎麼會在呢?清淨。在即不在,不在即在,因爲法在者是法身,常住不動;不在者是報身、化身。可是報身、化身都由法身而起,由法身起報身,由報身起化身,所以報身又稱之爲報法身,化身又稱化法身。報化身是生滅而不生滅,因爲法身而生,不生滅而生滅,就是隨緣無性,無性隨緣。「何四病之有哉」,作止任滅,法沒有作止任滅,是什麼作止任滅?不 相信大家看一看,見。你說作病,是你的見,任病也是你的見,不是法,止病、滅病皆是你的見。如果除去你的見,不見作,不見任,不見止,不見滅,那是清淨啊!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覺悟者莫入生死流! 你們還和小孩子一樣,天天玩火,火燒到手,哭一場就算了,火如果燒到你身的話,那你就苦了。今天課講完了,無常法;可是還有以後,非無常,你深深體會,它一定有非無常,因爲作法皆有無作法,沒有無作法,沒有作法。究竟無作法是法身,得到這個法的時候,首先得叁昧,進一步得陀羅尼,得到陀羅尼的時候,真叫會入無作法。

  ■六十二次修學

  師父:佛徹底究竟證到法界一心,所以自覺、覺他、覺行究竟圓滿,怎麼稱爲圓覺呢?法界一心,它這個靈知與法界衆生、佛之間,覺悟有叁種,如果法界衆生迷惑不知道,它稱爲本覺,本覺就是法身,這個時候,常法身常六道,輪回法界,其實法身輪回,你不悟。如果法界衆生開始悟,法界一心又有個名字叫始覺,我們念佛就是始覺,往生就是本覺,大家都知道。往生極樂不過 是一真法界就是了,因爲什麼?念佛就開始覺嘛!往生就是本覺。如果由迷到覺這期間,有人究竟圓滿證到,稱爲大圓滿覺。我們現在看的圓覺經,就是大圓滿覺所說正法,究竟圓滿證到。…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普覺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