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的善知识是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以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显现我们的法身,佛与我们生死凡夫的法身都是同一无异的。「如是修行方入圆觉」,这样修行才能契入妙圆觉。
师父:大家再想一想,这四病简单说,知道它无常,知道它无所得。你再想一想,它是不是败坏法,剎那就变了?
明师:众生落入遍计执,他不知道一切法是随缘,是依他而起,依他而起是无性,是毕竟空。法随缘可以幻现一切诸法,所以法不是断灭空,也不是定性有,它离两边,一切法清净就是毕竟空。「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龙树菩萨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龙树菩萨作中论是破见不破法,因为法不可得,破也不可得,他只是破除众生的邪见,所以中论不立一法,也不破一法。
师父:大家想一想,一切法都是败坏法,取着它,没有想到一剎那过去就败坏。大家好比小孩子,小孩子玩火,妈妈说把火拿掉,他哭了。如果是火让他烧到 手了,不玩了,烧到手还好一点,疼一点就是了。烧到身,烧到你的慧命,唉!万劫不复,大家是不是这样?像玩火的小孩子,劝劝你们,反而生烦恼,怎么生烦恼呢?作任止灭,执着无常,执着有所得,执着变坏法。不相信你想一想,你心里所想的、所希求的,剎那就变坏了。
譬如我们中午吃饭,你不吃它不坏,这饭刚一到嘴里去,嚼烂了就变大粪,他不知道,追求的都是如幻如化的,一定求不得。所以清净名为正观,不清净名为邪观。
你们供养善知识,善知识对我有大恩德,善知识比父母更重要。我们恭敬父母,孝养父母,因为善知识的因缘,什么原因呢?父母生我业报身,我此身不生是法身,不受诸苦。所以父母生我才落入业报,那么你为什么要对父母感恩呢?我今天出家修道,没有父母生我色身,怎么能修道?所以要感恩。怎么报父母恩呢?修道,真正得道,就是真正报父母恩了。所以佛告阿难,修行人有所成就,一切功德皆是善知识给我们的。佛法无人说,聪明不能解,你怎么了生死?
「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什么意思?看出这段文了没有?「若复远离应断瞋恨」,下面「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什么意思?这段文重在消文。
现在我虽然是毫无成就,可是我看大家都是玩火的小孩子,火不烧的时候不 怕,没有事先知道它害处的。这还不要紧,可是千万不要惹火烧身啊!烧到你的法身慧命,那就苦了!清净是大家的法身,这有大功德。清净法身,不受天报,不受人报,不受阿修罗报,不受鬼报,不受畜生报,不受地狱报,清净法身不受六道之报。甚而言之,再讲起来,不受菩萨报,不受缘觉报,不受声闻报,因为它是清净法身究竟处,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谁讲?「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什么意思?
明师:「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蕅益大师有一本书提到: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因为一般世间法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修行人心不定,很容易随波逐流,所以一定要有善知识的辅导,才能真正步上佛道。万一亲近恶知识,他的慧命就完蛋了,所以善知识很重要,可以引导你直至成佛。
「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因为我慢高山,法水不住,善知识教导你,应该以谦虚的心接受,如果憍慢,没有办法接受善知识的教导。「若复远离应断瞋恨」,因为有福报才能亲近善知识,或许你福报消失了,或者和善知识缘尽了,他远离的话,你也不要起瞋恨心。因为你亲近善知识是为了上求佛道,佛道是没有瞋恨心的,所以你应该离开瞋恨心。「现逆顺境犹如虚 空」,因为境由心生,我们知道心不可得,所以境也不可得。「了知身心毕竟平等」,身心如幻,如幻当下即是毕竟空,毕竟空当然清净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一切众生他的法身是一而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师父:大家由经文可以知道,善知识重要啊!你们千万不要起憍慢。有人说:「谁的话我都不听!」那随心性。你看佛怎么交代你──要供养恭敬善知识,「我自己搞自己的,谁也管不着我!」那你下地狱去,没善知识你怎么得度?所以说佛法很好,没有善知识解说,你再聪明都不能知道。世间法说「一字师」,要是有人告诉我一个字,都是我老师。世间法,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以他为师,依附善知识,这个人修道才进步啊!如果你起憍慢,那永不得成就,失掉善知识,失掉善友,此人不得成就。「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善友要想教导你,来亲近你,如果说:「我为什么听你的,你有什么资格教导我呢?」这是憍慢。要善心柔顺听人言教才有进步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啊!善知识有心想教育你,成就你,你反而起憍慢反对,你怎么能得成就?「若复远离应断瞋恨」,善知识若复远离,就想:「你为什么教他而不教我了呢?」嫉心起了。谁讲?
观师:「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这段文对我们修行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修行,要尽形寿供养善知识。莲池大师一直强调,事善知识要如事佛,他说阿难一生事佛才能成就,还提到古德一生事师,所以才能成就。善知识对我们有大恩,以前师父有引佛告阿难的话,我们能成就,全部都是善知识的恩德。这点很重要,因为我们学佛应该存感恩的心,这个感恩的心能让我们成佛,因为佛菩萨就是感众生的恩,所以才会度众生成佛。
「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我最近想到一个例子,「千江有水千江月」,佛菩萨是天上的月亮,我们要注意我们的心水,如果我们把水照顾好,就可以和天上的月相应。譬如善知识和我们的缘很深,要教导我们,好比慧思大师遇到智者大师说,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善知识和我们的缘成熟了,要教导我们,我们应该要断憍慢,就是要有感恩心,很恭敬地接受善知识教导。「若复远离应断瞋恨」,善知识会应机教导,所以在教导别人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起瞋恨心,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心水,我们只要把我们自己的心水照顾清净,就和善知识相应。所以每一个人都和善知识有深厚的缘,我们只要心水清净,就能和善知识感应道交。何况善知识和我们的缘是无性随缘,随缘无性。
「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假如善知识现逆顺境,我们都要能体会犹如虚空。以前有一个师父教导徒弟很严格,徒弟就去禀白另一位法师说,我师父很严格。这位法师很有修行,他说,你师父是善知识,他对你假如有所炼锤,都要看作甘露,才能成就。这个徒弟很能受教,对他师父的教导,都看作甘露,所以后来得成就,他师父也对他说,他是在教导他。「与诸众生同体无异」,为什么同体无异?因为无性的缘故,我们和众生都有佛性,所以我们和众生同体。如果能作随缘无性、无性随缘的体会,「如是修行方入圆觉」。我们修行要念佛,求阿弥陀佛加被,只要好好念佛就能清净,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
师父:善知识很重要,要依止善知识,佛都如此,何况我们凡夫!有人对善知识起憍慢心,实在可怜愍!佛为半偈舍身。魔说我有一偈很好,魔说了半偈,后面半偈不说了。魔说,我饿了我要吃人肉,佛说你说另外半偈,我给你吃。你看佛为半偈舍身,你们妄自憍慢,贡高我慢,不受善知识教育,多可怜愍!
你们再看一看,他上面说的和下面有很大的关系,「作是观者名为正观」,作是观者,清净是正观。我们看一看经上有文没有?「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这是不是心清净啊?不供养、不恭敬善知识,一定有 我慢。下面又说「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如果起憍慢,一定心不清净。「若复远离」,如果善知识有他缘他事离开我们,「应断瞋恨」,不生瞋恨心。如果生瞋恨心是不是心不清净?我跟你说不是这么做应该那么做,马上就恼怒了,这个心不清净,心清净是法身,心不清净是三涂六道。
「现逆顺境犹如虚空」,菩萨要是顺境教众生,众生不听;要是现逆境,他要起烦恼了,这都不对。不要说佛教,世间法教育人都是一样,这个人可用不可用啊!上级测验你,这个人可以不可以重用,故意找机会骂你。如果这个人变了,这个人不可用,还是忠心耿耿不变,就用你。现在我要是骂你,你可能就要打我。现顺境,最浅显的,上面的人要想看他可用不可用,请他吃顿好饭,有的没有修养,就显露原形,也是现顺境。菩萨教众生也是一样,对善柔众生现顺境,叫摄受;对刚强众生现逆境,折伏。菩萨度化众生有二道,摄受、折伏,如果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你对我逆教也好,顺教也好,我心犹如虚空。虚空是不是清净啊?还是清净。
「了知身心毕竟平等」,身心要是起障碍,身执着色,心执着受想行识,不清净了,皆归无常嘛!落入有所得了。身心平等,怎么平等?清净。你看他字字句句扣「清净」二字,大家深深了解涵义。你再往下看,「与诸众生同 体无异」,和一切众生怎么同体无异呢?同一法身,怎么同一法身?清净啊!「如是修行」,如是作清净法,不取于相,不住心,如如不动,「方入圆觉」。
大家看这段文,你可以想到,金刚经、般若经,这清净到底和无所住而生其心有吻合之处没有啊?和「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呢?原来那就是圆觉啊!不过般若经所说在因地,圆觉经所说的在果位。把这段文彻底贯通,这段文很浅显。各人看到经文,销归自性,怎么销归自性?观察自己若有这个缺点,赶快改过来,销归自性。如果你不能销归自性,徒看经文,不得受益。有这个毛病,赶快改过来。谁还要发表意见的?
闻师:因为前面的文提到末世众生──我们都是末世众生,应该求何等人、依何等法?佛…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觉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