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觉章▪P10

  ..续本文上一页灭度了,我们要亲近善知识,若人事师如事佛,此人必能如法修行,必能因亲近善知识而得成就。圆觉性如果用一句普通的话讲,一切事所依的道理就是圆成实性。我们众生迷惑,因为不解无性故,不解无性当然不能了解缘起,不了解本空故,落入遍计所执。我们如果从善知识求正法,了解大乘义理、实相的道理,我们知道缘起的法不得谓有,无性故;不得谓无,因为无性而能缘起。缘起而无性,不能说也无;无性就是缘起,不能说它也空 。这样离四句,离我们的凡情执着,偏空就等于二乘,菩萨离二边见,以无所得见、不可得心,才可以成就佛道,破尽众生一切执着。所以我们知道,以无所住心能契合无相法,契合圆觉妙性,契合实相法,「则知清净」,法性本来如实。这都是从善知识而引发我们契入正法。「作是观者」,了知诸法本空的缘故,这就是正观,正观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这观就是照,因为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如果我们以无所住心就是正观,不依正法起观就是邪观,有所得的缘故。

  下面讲侍奉善知识。「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我们能远离一切颠倒执着,能接近正法,乃至一点一滴,皆是因为善知识的接引,所以应该尽力供养善知识。纵然我们不能息灭自己的贪瞋痴,应该时时刻刻提醒自已,感觉善知识或现逆境、顺境,都是众生的遍计执,其实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前面提到,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四大就是师父常和我们讲的带质境,六尘缘影就是独影境,这是我们众生所执。所以般若经讲,照见五阴皆空,五阴它是掌握一切法的根本。事实上我们落入有所得,不能逃出有法,也是因为无明的缘故,不能了解无性法的缘故。所以若能了知身心毕竟空寂这点大乘的道理,是我们从善知识得闻的。从这 里可以体会到,自己的身心也是毕竟空寂,如大海的一波,一波如此,波波也是如此,所以与千差万别的众生同一法身,同一无性。「如是修行」,你这样的正观,无观而观,从无所得而契入无相法,不落有不落无,不落遍计所执,这样清净心才入圆觉。

  这里要想入圆觉,说起来好象有很多,离四病,怎么正观,怎么邪观,应该断什么憍慢、瞋恨,事实上不出一心,一心有所得的时候,就是染缘;一心随缘不变,就像师父讲的,不管善知识如何教导,不起心动念。或者你起心动念的时候,你要善加观察,这是不对的。所以师父常和我们说,一心开二门,我们要断有所得见,才能入圆觉净性。

  师父:这个法我和大家讲,先说病,你心不清净有三种,思念过去,过去如何如何。第二种,思念未来,「啊!明天我们加菜!」都无常。加菜,一加菜就变了,你得到的时候,转眼就没有了。第三种,住着于现在。如果三心断,过去心已灭,未来心不生,现在心不住,三心断,心就清净了。这清净有两种,大乘、小乘,这三心断怎么清净呢?修三三昧,空,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断;无相,三心断;无愿,没有愿求,三心断。所以空、无相、无愿三三昧,大乘有,小乘也有。小乘修三三昧,仅仅在空、无相、无愿;大乘修 三三昧,在无所得。空无所得,没有空;无相无所得,没有无相;无愿无所得,没有无愿。现在查注疏!查到注疏上来写。

  空、无相、无愿三三昧,着于它的相,仅仅了分段生死;你如果再知道它皆无所得,二死尽。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下‧二六一下‧一四)「夫善知识度人。作种种方便。师徒心契。」师徒心契就是师资缘合,怎么师资缘合?师教徒受。「法义方传」,这个人很注意到文笔啊!「法义」两个字也有它的意思。「法」名之为教,「义」名之为理,法义方传就是教义方传。教理,声闻乘仅仅会到教,缘觉乘渐渐会到理了,菩萨教理起行。这个人很注意到文字,「师徒心契。法义方传。」这个话再改个意思,就是师资缘合,教理方传。「俯就物机」,「俯」,作师父的要俯就,看徒弟的根机如何。这个「物」不当东西讲,当「人」讲,看这个人的根机。「相亲相近」,师父接近你,善知识来亲近你,看这个徒弟值得教,就亲近他、接近他,施行教化。「愚者无智憍慢便生」,认为我不得了,师父都亲近我了,善知识都亲近我了,生憍慢了。「若复远离应断瞋恨」,善知识要是远离的话,不可生瞋恨心。「初心修行须求依止」,出家人要依止。大家千万注意到,不可因为被责备,就贡高我慢,那不得成就。你剃度师是依止师,受戒有依止师,依止才有佛, 没有依止心,不顺教,不得成就。所以要有依止师,心如调柔金嘛!「身心平等。彼我一如。妙圆觉行由所进矣。」这个人讲得很好。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六‧二○三上‧一三)「所谓生心动念即涉迷倒」,这就点出四病皆涉迷倒。「谓但有纤毫即是尘也」,只要有一点点生心动念,就是六尘,六尘就是生死,所以古德讲,一念方动即入生死。「然则如何除此四病。前不云乎。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未来心、过去心称为独影境,现在心是带质境,你不相信,仔细观察你起心动念,这就是观心法门,不外独影境、带质境。「于诸妄心亦不息灭等」,于妄心息灭,息灭独影境、带质境,那是以妄代妄。叫你不起念是一念不生般若生,你虚妄起来,虚妄息灭,它不是的。「如是而修方离四病。故古德云。莫动着。动着即头角生。」这是禅宗的法门,不要急着动,刚一动就出麻烦了。

  「故离四病者则能离念。若能离念则见清净觉性。」这个人一步一步按部就班讲得很好,清净觉性叫什么?又叫清净慧命,就是清净法身,这是大乘究竟法。此是如来常住不生不灭,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若于此法作如是观名正知见」,这个人讲得有头有尾,清净心就是正知见。「若于此法略有沾 带即堕四病。即名邪见。」沾「带」应该是沾「滞」,就是禅宗说的葛藤。「故曰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入」,般若如大洪炉,沾一点就被烧。「又云般若如清凉池四面皆可入」,这是经上说的,般若如大火聚是离一切法,般若如清净池是即一切法。离一切法是什么?离一切法叫无性,即一切法叫随缘,离一切法叫非有非无,即一切法叫也有也无,非有非无叫真谛中道,也有也无是俗谛中道。「故知作止任灭亦是药亦是病」,作止任灭也是药也是病,如果不着的话,不执着,以无所得心,不落于无常,就是药;如果执著作止任灭,就是病。

  「前四相约能证。故说证取方现我体悟已超过一切证者等」前面四相我人众寿这四相约能证,能证是能证之人,不是所证之法。「此四病约所证」,我人众寿相是能证,这四病是所证。「故说作种种行欲求圆觉任彼一切欲求圆觉等」,圆觉可求不可求啊?若有所求,皆是生灭,败坏法。你们要是有所求的,都落入败坏法。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下‧二六一下‧三)「将前四行自验其心。随落一门则知是病。」落入作止任灭都是病。「故言离者则知清净。……」离四病就没有病,没有病就清净。大家看到经文千万要销归自性,不要落入四病,我知道你们很多都是落入四病,不知你所求的都是败坏法。「今为病论。 有其二意。一者四中皆无观慧。」作止任灭没有观慧,观慧就是般若。「二者但以率心偏住一行」,率心是率尔心,这是唯识讲的,率尔心也有人名之为介尔心,就是心念初动之时,还没有求、没有染、没有净、没有决定,称之为率尔心。率尔心就是清净心,就是佛心,可是紧跟着第二剎那,寻求心,落染污了。「偏住一行」,住于止,住于任,住于作,住于灭。

  「若能四皆通达不滞一门」,通达就是清净,心无所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即此四中并皆入道」,这四种法门会入清净皆入道,不可执着。「故云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为什么不除法呢?法不可除,法毕竟空,怎么可除?什么是病?你的见。你说法有,法无,法亦有亦无,法非有非无,其实毕竟清净,有和无都是你的见,所以中论但破其见,不破其法。「病除法在。即正观也。」法怎么会在呢?清净。在即不在,不在即在,因为法在者是法身,常住不动;不在者是报身、化身。可是报身、化身都由法身而起,由法身起报身,由报身起化身,所以报身又称之为报法身,化身又称化法身。报化身是生灭而不生灭,因为法身而生,不生灭而生灭,就是随缘无性,无性随缘。「何四病之有哉」,作止任灭,法没有作止任灭,是什么作止任灭?不 相信大家看一看,见。你说作病,是你的见,任病也是你的见,不是法,止病、灭病皆是你的见。如果除去你的见,不见作,不见任,不见止,不见灭,那是清净啊!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觉悟者莫入生死流! 你们还和小孩子一样,天天玩火,火烧到手,哭一场就算了,火如果烧到你身的话,那你就苦了。今天课讲完了,无常法;可是还有以后,非无常,你深深体会,它一定有非无常,因为作法皆有无作法,没有无作法,没有作法。究竟无作法是法身,得到这个法的时候,首先得三昧,进一步得陀罗尼,得到陀罗尼的时候,真叫会入无作法。

  ■六十二次修学

  师父:佛彻底究竟证到法界一心,所以自觉、觉他、觉行究竟圆满,怎么称为圆觉呢?法界一心,它这个灵知与法界众生、佛之间,觉悟有三种,如果法界众生迷惑不知道,它称为本觉,本觉就是法身,这个时候,常法身常六道,轮回法界,其实法身轮回,你不悟。如果法界众生开始悟,法界一心又有个名字叫始觉,我们念佛就是始觉,往生就是本觉,大家都知道。往生极乐不过 是一真法界就是了,因为什么?念佛就开始觉嘛!往生就是本觉。如果由迷到觉这期间,有人究竟圆满证到,称为大圆满觉。我们现在看的圆觉经,就是大圆满觉所说正法,究竟圆满证到。…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觉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