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界圆融体。
师父:现在大家逐渐了解,这个灭智是偏空,偏空,佛说不对啊!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众生皆具智慧德相,不是断灭。这是讲二乘的断灭空。二乘断灭空怎么来的?对有来的,我今天和大家讲一讲名相,「有」,略说有三有,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再广说,经上我们见到的,根据三界开出二十五有,欲界开出十四种有,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另外开出四洲为四有,欲界天有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有初禅天、二禅、三禅、四禅,初禅别开大梵天,到四禅又开无想天、非想非非想天。加上无色界四空天,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一共开二十五有。大家要想查资料,我想辞典应该都有。
二乘人为了怕落入这个有,求涅槃,取灭。他出三界,就是脱离二十五有, 在三界外另取涅槃,所以在三界外另有净土称为灰身灭智。灰身灭智就是法界当中减少一个众生。看到现在,我们得到一个结论,灭病是偏空啊!谁还发挥?没发挥的,我们就看注疏。
慢慢渐渐深入谛理,为什么堕入生死?原来是执有;为什么堕入偏空?原来是执无。你只要从这两方面下手,就称为直修大乘,大乘人有两种,直进大乘,一开始修就修大乘,这种称为顿根人。还有一种人回小向大,先修小乘,后修大乘,这种人称为渐根人。
精进用功!精进办道!逐渐逐渐了解,有一天了解到程度的时候,豁然贯通,那才能得大自在。说到这个法,进入这个法有几个阶段,初初的学大乘法,入名相,如果你入了名相出不来,那完了。要出名相,才入理,入理再出理,逐渐逐渐地。我们都是渐根人,这个修行法,圆觉经称为如土长苗。各人勇猛精进!
我再讲一讲净土法门,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而无念,不落有边;无念而念,不落断边。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非念非无念,真谛中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能念能无念,俗谛中道,所以称为圆顿大乘。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三四上‧一一)「此示灭为病也。觉性圆 满。随缘应现。寂而常照。今以毕竟空无所有。则几沦断灭。」这个文讲得很浅显,大家应该知道。「以永寂灭而求圆觉。久则不沉。无想则堕二乘。故为病耳。」无想,无想天,经上称为非想非非想。无想天是外道,不堕外道则堕二乘。「觉性圆满」是什么?圆成实性。「随缘应现」,就是依他起性,也就是我时常和大家讲的二谛,觉性圆满无性,无性能随缘,随缘则无性。「寂而常照」,因为觉性圆满,随缘应现,所以说寂而常照。寂而照,无寂;照而寂,无照;非寂非照,真谛中道。寂而常照,能照;照而常寂,能寂;能寂能照,称为俗谛中道。俗谛中道、真谛中道,在果位上那个地位高?真谛中道在六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到六地般若波罗蜜的时候,真谛中道圆满,俗谛中道是后四地,七地方便,八地愿,九地力,十地智。
下面是指责二乘、外道,「毕竟空无所有」,什么地方是毕竟空无所有呢?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一旦到了非想非非想天,偏两边。「则几沦断灭。以永寂灭而求圆觉。」圆觉不是它。「久则不沉无想。则堕二乘。」如果久了不沉无想天外道,就堕二乘。这经上往往讲「凡外二」,凡是凡夫,外是外道,二是二乘,大乘菩萨看二乘也是外道。
(卍续一六‧圆觉经集注卷下‧七二下‧一六)「夫觉体灵明不唯寂灭」,不是单独的寂灭,寂灭是断边,不寂灭是常边,不契中道,「今灭惑住寂岂得相应。作则三学六度名种种行。」作是作病。「任则生死涅槃无起无灭。止则息念达性。灭则断惑归寂。岂为之病。纔执此念欲求圆觉故皆名病。」因为他执着,执着寂灭。「作如是言欲求圆觉二句正是病体」,希望大家好好修行,初初开始你可以把古德高低分辨清,如果再慢慢进步,你可以接近生死边缘。如果有人真蒙佛加被,一旦豁然贯通,那不晓得有多好!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六‧二○三上‧六)「言灭病者此服禅那药所成也。止则但止遍计。」止病但离遍计,「灭则并灭依他」,灭病则灭依他起,怎么灭依他起呢?他认为依他起是空的,圆成实无性没有东西,就不是灭了。这个人从三性而入,依他起无性,无性圆成实,圆成实就是圆满成就一切诸法性相,不空。空而不空,空即色;不空而空,色即空。「彼意自谓永灭根本枝叶二种无明」,没有常乐我净,要是这么灭的话,佛也灭,法也灭,僧也灭,三宝都灭尽。「永灭根本枝叶二种无明」,根本无明是什么?无明行,枝叶无明也叫枝末无明,那个无明是爱取有。「则身尚无所有况世界乎」,落入断灭了,灰身灭智,他这说出身无所有──灭身,何况世界?世界是智,分别智,这就是灰身灭智。
「以彼无明为器界之本。若断其源流则自绝。故欲灭尽无明以求圆觉。不知彼圆觉性不变而能随缘成一切相。」圆觉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无性随缘,缘成无性。「头头上彰。法法上显。」那个意思就是,头头分明,法法分明。「起如是心欲断尽烦恼求圆觉者名为灭病」,烦恼不可灭不可断,烦恼本无,怎么可灭? 「所谓生心动念即涉迷倒」,总说起来作止任灭都是起心动念。「谓但有纤毫即是尘也」,只要有一点点相,即是尘,就是六尘缘影。凡是你眼看到的,不管梦中、定中,耳听到的,鼻闻到的,口尝到的,身觉触到的,都是六尘缘影心,依它而修就糟糕了。如果以真心而修,可得无分别智,得无分别智可分别一切法。
我们感觉修学这个法,如饮甘露,你没有这个感觉吗?
■第六十一次修学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 慢。若复远离应断瞋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师父:大家看的时候要注意到,字字句句注意到,它有甚深的含意在里面。大家深深体会它的意思,四病是什么?作病、任病、止病、灭病,为什么有四病?皆是有所得,凡是有所得心,不清净,离有所得的,清净。所以修行佛法,千万不要落入有所得。有所得不外乎四大、六尘、六根、六识,讲浅显一点,世俗因缘、亲缘眷属、名利。大家为了避免亲缘眷属、名利世俗才来出家,看到这个法为什么不起真信呢?谁讲?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这是说什么?若清净观者,是指一念不动,名为正观,观想佛,观想莲华,观想一切诸相,皆是虚妄,不是正观。你们修行不要想观什么东西,叫你心中一念不生般若生,那是正观,佛说得很清楚。心中要是有相有念,皆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生死。生死是无常,你虚妄在无常当中要有所证,怎么不生烦恼?怎么不随生死?就算我们师徒、师兄弟之间,也是法缘相追,清净当中没有,清净名之为涅槃。何况你还攀缘世缘?谁先讲?
凡是你高兴,一定有不高兴,高兴是由不高兴来的,没有高兴,没有不高兴 ,名之为清净。甚而言之,你精进,也是无常,正精进是没有精进,没有不精进。持戒也是一样,没有持戒、犯戒,清净,正是持无上戒。因为什么?作戒体会入无作戒体嘛!
秀师:「离四病者。则知清净。」离四病就是离四相,遣一切凡情,就是寂,就是清净法身佛,这样寂才能常照。清净法身佛才能起报化二身,才能随缘成就一切事情。「作是观者名为正观」,离四相是无所住心,无所住也无所住,才能无所住生其心,才能寂而常照。
师父:大家不相信,你所高兴的事,今天高兴,一剎那过去就没有了,无常;你不高兴的事,一剎那过去也没有了,无常。
甫师:这一段是讲离四病才能契合无上菩提。本来一切法清净,众生执着,才起一切烦恼,佛说一切法门就是为了对治众生的烦恼,其实烦恼不可得。众生不能体会,诸法是随缘无性,无性随缘的道理,所以于缘起法当中起虚妄执着。所以佛说,我说十二分教,如弄空拳止小儿啼,主要对治众生起的虚妄见。其实法本来如是,如果能体会诸法本来如是,真心就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里是说虚妄的执着见,所以有以上的四病。
如果能会到法本清净、无所有,就如古德所讲,学道之人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还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本来无一法可得,众生以有所得心,所以圆觉经说以眼有病故见空华乱起乱灭。众生如果会到法性,本来法尔如是,这样观叫正观。
师父:大家想一想,四病,我提出过了,无常。作病无常吧?任病无常吧?止病是不是无常?灭病还是无常。本来没有灭嘛!灭是由无灭来的,所以无常。作、止、任、灭四病皆是无常,剎那不停的。讲吧!
策师:前面四种病都是有所住,不能契合中道,不能与自性清净心相应。我们能离这些执着,和中道相应,就清净了,这样叫正观。「若他观者」,断、常、任、作,都是邪观,有所住着。「末世众生欲修行者」,众生有所成就都是善知识成就,所以尽命要常常恭敬善知识,供养善知识,事善知识。善知识来亲近,要断除憍慢心,因为师父常常和我们讲,我们法不入就是因为我慢,因为我慢所以一切法不能深入。就像一瓶水已经满了,你要再装清净的水就不能容纳,所以应该断除憍慢心。
「若复远离」,善知识远离的话,不能有瞋恚心,善知识示现的顺境、逆境,都是要成就我们的清净法身,显现我们的法身慧命。这些顺境、逆境都是 因缘起的法,因缘起的法都无自性,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知善知识示现一切都是为了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了知身心毕竟平等」,最…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普觉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