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淨諸業障章▪P5

  ..續本文上一頁呢?無能無所。它這個不 自斷命,很費解,要會入無能無所。人自斷命啊!如果你以爲自己自殺叫自 斷命,那不是的!自己自殺,無能無所,能斷就是所斷,所斷就是能斷,它 這個比喻很巧妙。兩種中道,能斷就是所斷,所斷就是能斷,俗谛中道。能 斷就是所斷,就沒有能斷;所斷就是能斷,就沒有所斷,真谛中道。大家看 不懂,你于能所而起分別。誰講?有一點明白你就講,有好處,你要是不講 ,它只入一分,一晃眼就忘了。你講出來,它入七八分。 

  

  觀師:「非覺違拒諸能入者」,不是清淨覺違拒能修學入清淨覺者。因爲「有諸能 入非覺入故」,假如有能入就不是清淨覺,意思就是說,沒有能入所入,這 樣才是入清淨覺。「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所以起心動念或息念都 是迷悶。因爲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息念。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爲己主宰。」我們主要就是因爲有無始無明, 無始無明就是前面講的,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衆生及與壽命,我就是能,人 衆生壽者就是所,意思就是說有能有所,所以我們才會「歸于迷悶」。「一 切衆生生無慧目」,一切衆生沒有慧眼,因爲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無我, 沒有慧目就有所得、有我。「身心等性。皆是無明。」假如有所得、有我的 話,我們身心就不空,就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意思是說譬如有 人沒有辦法自己斷自己的命,因爲自己斷命以後,自己也命絕。斷人家的命 的話,有能斷、所斷才叫斷命。意思是說,能斷、所斷同一個人,所以「有 人不自斷命」,沒有自斷命的人。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因爲有所得、有 我的緣故,假如有愛我者,就和他隨順,起貪著。「非隨順者。便生憎怨。 」對沒有隨順我的人,就起憎惡。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就知道,有愛我者,我 們就和他結清淨緣,不要貪著,當作善知識的因緣來念佛,幫我們往生。假 如不隨順我們的人,我們不要起憎惡的心,想他是我們的善知識現前,讓我 們好好念佛,因爲自己沒有好好念佛,才有這樣的業障,所以要非常地感激 。

  「爲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以憎愛心要來成就佛道,皆無 法成就,所以我們不要起憎愛心,要以無所得、無我來念佛。

  

  師父:「非覺違拒諸能入者」,大家還不懂,此法清淨平等不動。我過去不是和大 家講過了嗎?你未成佛時本是佛,已成佛後還是佛,它不是非覺違拒諸能入 者嗎?你未成佛時本是佛,成佛以後還是佛,不動啊!所以海水起浪,千重 浪、萬重浪還是水啊!慧經講!

  

  經師:「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我想是當初譯者的文字有點重 覆了,如果我們能反過來看,文句可能通順一點。「違拒諸能入者即是非覺 」,和下一句意思有點相同。如果有能有所,就是非覺,這裏所講的覺是圓 成實性,實相法。「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這一句在反扣前文。 依天臺來講,動念就是觀,息念就是止,就是有所止,有所觀,有所得,想 要放下,這些總歸都是無明。

  下面解釋。「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爲己主宰。」因爲無始劫來,衆生 因爲無明的緣故,本來真本具、妄本空,衆生不覺,所以「一切衆生生無慧 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衆生爲什麼會無明?因爲他沒有悟到身心的慧 目,沒有悟到自己的清淨心,不見法性。

  「譬如有人不自斷命」,這一句好象不能夠……

  

  師父:不自斷命,張叁斷李四的命,李四斷張叁的命,有能有所。要是自斷命的話 ,能斷就是所斷,所斷就是能斷,就沒有能斷,沒有所斷。

  

  經師:這句話可以體會出來,是說衆生的慧命本來無能無所的,可是我們都把它會 成有所得,有能有所,所以不能入清淨的法性。「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 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我們迷于無明,所以起憎愛二心,順我則喜 ,逆我則怨。

  「爲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因爲衆生具無明,想要真正求 這個法,怎麼能成就呢?

  

  師父:大家知道,憎愛二心是生死根啊!所以你們大家,我看出來,皆有憎愛二心 。經上講的,一點都不錯啊!「有愛我者我與隨順」,發生感情了;「非隨 順者。便生憎怨。」感情不和了,你們是不是都是這樣?不是聖者之流。所 以才說「道人無親,以法爲親」啊! 

  

  覺師:「非覺違拒諸能入者」,覺可以說是一心,一心出二門,就是真如門、生滅 門,真如是體,生滅是用。「有諸能入非覺入故」,他認爲實有體,有能入 就有取相,他不知體即虛妄,認爲實有體,這樣就不能入一心。「是故動念 及與息念皆歸迷悶」,認爲實有,所以有動念、息念,動念是指凡夫衆生, 息念是指二乘,都是虛妄執著。

  「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爲己主宰。」因爲衆生于一心中虛妄執著有體 有用,體用實有,所以不能會入一心。「一切衆生生無慧目」,因爲一切衆 生不能深深入理,不能了達,所以「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認爲實有,就 是無明。好比「有人不自斷命」,他不知體即是用,用即是體。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所以要知道,衆生都是我執,愛我者我 與隨順,不順我心的,便生憎怨。「爲憎愛心養無明故」,以憎愛二心再增 長無明,就是再熏習無明。「相續求道皆不成就」,以這種心要想成就佛道 是不可能的。

  

  師父:「一切衆生生無慧目」,慧眼所見,一切諸法以無性爲性,所以不見有爲, 不見無爲,不見一切法。衆生以能所性相爲性,地是堅性,水是濕性,火是 暖性,風是動性,都無慧目,無能無所是什麼?清淨平等是,于一切人、一 切事清淨平等。所以古德說,老僧學佛數十年,沒學到別的法,只學到一法 ,不用心機,用心機就有能有所。這老祖師真要學到不用心機,得阿耨多羅 叁藐叁菩提,清淨平等就是清淨覺。你們大家是不是天天用心機啊?用心機 一定有能有所,遠離清淨心。我忘了是那位老祖師說的,老僧學佛數十年, 沒學別的法,就學到一法,不用心機就是了。那不得了了!比較起來,我們 天天用心機,那怎麼是學佛呢?誰還講?

  憎愛二心是生死根本啊!就是這麼來的。憎愛二心皆是養無明。「相續求道 皆不成就」,相續是心王、心所相續不斷。你這麼求道,有能求有所求,不 得成就。一念清淨平等不動,就是了。好!最後一個發言。

  

  甫師:上一段是講惑業苦,這一段是解釋惑。這裏是因爲淨諸業障菩薩問「若此覺 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汙。」我們知道迷和覺是不二的,本來一切法無性,就 是實相、中道,衆生迷惑,所以佛才方便開示。覺,其實就是我們的心本來 清淨,可是我們起心動念,即乖法體,這起心動念就是妄想,能夠成爲業障 。所以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覺心本來清淨,我們自己起妄念,還 要起息妄的心,這都是迷惑。而妄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有無始無明作主宰 。

  下面說「一切衆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身 心世界皆是妄見,因爲一切法本來清淨。不自斷命是譬喻不是有能動念的, 有所動的念,無能無所,只是因爲我們執著,執有我人衆生壽者,就有愛憎 的境,起愛憎的心,更增長無明。以這種迷惑心相續求道當然不成就,因爲 它是與道相違背的。

  

  師父:慧甫提出來,他回複到前文,我們看前文就了解了。淨諸業障菩薩問「若此 覺心本自清淨。因何染汙。」佛回答,第一個我們知道,一切衆生從無始來 ,妄想有我。無始來一念妄心動,先産生我,然後由我才産生人、衆生、壽 者,是不是?這就是染汙了。再往下分析,有我人衆生壽者,是分別能所, 有能所就有染汙了,不能入清淨平等覺。由能所再分別,有憎愛二心,它不 能入清淨平等覺。所以這段文,我們最後把它歸到修行方面,如果你要想修 行佛法得成就者,第一個不生憎愛二心。再往細的講,不分別能所,就是人 我是非皆不分別。

  再往細的講,沒有我人衆生壽者相,就入清淨平等覺了。最後講,我念不生 。由粗到細,大家應該了解這段經文了吧?這是答複菩薩所問的,本自清淨 ,爲什麼還有染汙呢?就是這麼染汙。你先産生妄念,一念妄心動,接著産 生我念。愈來愈深,有我念,我爲能,産生所,就是人衆生壽者,愈來愈深 了。分別能所,人我是非,由于這個分別,産生憎愛二心,愈來愈深。憎愛 二心再往下追求,産生貪瞋癡,貪瞋癡生十惡業,十惡業入生死,不得出離 。 

  大家應該了解了吧?你要想了生死,怎麼了法?先斷十惡業,微細處斷貪瞋 癡。再微細,不起憎愛二心,對一切人事都不用心機。再一步,不分別人我 是非、能所,不取我人衆壽相,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不起我,不起我念, 不執著我,天天清淨了,妄心不動,不叫無始無明起。

  你們現在了解這段文了,你在沒修學以前,你看這段文,迷迷糊糊。修學以 後才知道,這對修行有大幫助啊!大家就知道了,不要起憎愛心,不要動人 我是非心,不生能所,不取著我人衆壽相,不起我念,妄心不動,欸!這是 清淨平等覺,對不對啊?入這個法有很多修行法,禅宗也是入這個東西,密 宗也是入這個東西,律宗也是入這個東西。當然我們以念佛方便,也是入這 個東西。

  修行要不用心機,用心機遲早要用到自己身上。這有一句笑話說:「木匠戴 枷啊!自作自受。」木枷就是木匠做的嘛!像那老祖師講的,不用心機,這 是最方便的路線,這是誰都能做到的。壞就壞在誰都不做,你們不做的原因 ,不外乎憎愛二心,順自己的則愛,不順自己的,就瞋恨,對不對?那都是 從人我是非分別…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淨諸業障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