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的嘛!不出我人衆壽相,講得究竟,不出一個「我」字, 再講微細的,都是妄念動啊!這個法本來是清淨平等的,妄念動,無明起。 知道這個道理以後,趕緊地用心修行,以後學不用心機。如果你用心機,有 一句話,聰明還被聰明誤啊!
你用心機,你能用啊!所受的,還是你自己。你們想一想,閻羅王大殿業鏡 臺前都是用心機的人,你不用心機就不到他那裏去了。有個廣老的弟子和我 講,臺灣有一個住山的法師,他沒有神通,也沒有特別的能力,他有一個什 麼特點呢?蜻蜓飛過來,他說:「欸!來來!」欸!那個蜻蜓就站在手指尖 了,他就問他:「你是不是有神通啊?」他說:「那兒的話?我不過是不害 一切衆生,習慣了,來來,它就來了。」改天你們試一試,蚊子咬你的時候 ,你不打牠。慢慢地,牠不怕你。你們現在是蚊子一靠到,就趕緊飛了。
修學過以後多少明白一點了吧!沒修學以前簡直是入于迷悶啊!修學經法的 時候,有一點點了解,趕緊講出來。因爲什麼原因?你不講,了不起只在意 根,它有一種隱沒作用,很快隱沒。你講出來,用意根、舌根、耳根,甚而 言之,其它諸根皆用,種入深;講熟以後,種入更深;初講的時候,種入不 太深。不相信,你們試一試,大家第一次發言,或第二次發言,自己怎麼講 ,自己不知道,有這種感覺沒有?所以說種入不深。你講熟以後,我要怎麼 講就怎麼講,所以種得深。你們不講啊!永遠不會講,唯識作用就是這個作 用。你們不肯用它,把它埋沒了。
你不相信,我們看,這個小孩子看他沒有什麼維持生活的能力,弱得很,可 是等到他爸爸媽媽死掉了,他自己就挺出來。你不相信觀察,他有這個能力 ,他不用它就埋沒了。爸爸媽媽去世了,一逼,所有能力發揮出來,不相信 ,你們觀察。你們依賴心!現在有什麼缺點,仰仗我、仰仗慧修幫你們解決 。等到你自己挺出來的時候,就能辦!你們相信吧?依賴心理太重。
(卍續一六‧圓覺經近釋卷五‧一九四上‧一七)「先總明四相。妄想即指 六七二識。……」這個人偏向唯識說法,四相就是我人衆壽相。「妄想即指 六七二識」,第六識和第七識。不錯,經上說出來了,第一個,一念妄心動 先起我念,我念是什麼?第七末那識,接著再來的是什麼?分別了,分別能 所、我人衆壽,那就是第六意識分別了,第八識不分別,第七識也不分別, 第六識分別了。我們引證楞伽經,相名妄想,相是外面的境──所,名是心 ,要再總說起來,相、名皆是所,由「我」來分別。這個分別,不要問,還 是第六識,可是它離不開第八識,你們知道不知道?妄想離不開第八識,第 八識以外沒有法。怎麼知道呢?相是相分,第八識以自己見分執著相分,我 是見分,相分、見分皆是第八識。這在唯識宗古德就說出有叁分有四分,後 來護法菩薩在相分、見分、自證分(第八識自證分嘛!)之外,又另立證自 證分。所以「妄想即指六七二識」,不錯!楞伽經講相名妄想,六七識,真 智如如,會歸自性。
「由諸衆生認此四種顛倒我相以爲實體。由執我故。便于已(己)生愛。于 他生憎。順我者愛。逆我者憎。且四大五蘊本無有我。今執爲我已是虛妄。 」這個人講出重點了。「今于虛妄我體複起愛憎。則是妄上加妄惑中添惑。 由此二妄相依遂興妄業。」前面是業、惑,後面可能是苦,惑業苦叁嘛!「 既造妄業妄有果報輪轉生死」,講出來了!這個人對唯識很通達。「至于厭 生死而欣滅道者則妄見涅槃」,這好象是上次修學的部分。
「由此我相不除欣厭未盡。所以不能入清淨覺。非是清淨覺心拒人而不容入 也。」這才是這段文啊!清淨覺心它沒有能所嘛!「但是求入之人不由覺路 而入故不能入耳。是故動念者墮于生死故不入。息念者守乎涅槃故不入。且 動念者不入固矣。」一定不入,動念有能所,一定不入。「何故息念者亦不 得入。良以無明有二。一根本。二枝葉。」根本無明是指那一個無明講?無 明行;枝葉無明指那一個講?愛取有。他都是根據唯識講。
「二乘但斷枝葉無明。尚有根本無明爲已(己)主宰故也。……」二乘斷枝 葉無明斷什麼?斷分段死。分段死僅僅斷愛取有生老死,不破無明,我不是 和你們講過了嗎?所以他斷枝葉無明,不斷根本無明。
「豈知此無明者即是衆生生死根本。但修行人不肯命根下手。」修行人不肯 命根下手,好象漏了字吧?(答:不肯從命根下手。)「譬如有人不肯自斷 其命處處護惜」,這是他的見地。人不自斷其命,他說是護惜,所以不肯自 斷其命。
「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而愛之」,這明明說出來,並不是愛自己啊! 「而愛之」,愛其它人。所以我們參考,他解釋說「于己生愛」,可以那麼 說。「有逆我者便相違拂以憎之。由此憎愛二心長養根本無明不覺不知。故 二乘者雖名息念」你們誰說出來息念是二乘,他也是這個說法,「而無明未 斷……」。
「不但凡夫小乘在四相中。即叁賢十聖未斷生相無明已前皆四相中攝。除佛 一人四相方盡。」叁賢十聖是指菩薩位,叁賢是住行向叁位叫叁賢,十聖是 初地到十地。唯識宗說,初地到十地,初地以上就破無明,十地還有一分生 相無明。他這是引證唯識宗的說法。一分生相無明斷盡,轉身成佛。根據唯 識宗這個說法,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要不然他不能下生人間,降生 人間成佛。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二五下‧一叁)「此正答不能入覺之所以 也。由上所說妄執我故。染汙真性。」下文順這個路解釋,第一個原因妄執 有我,由我産生我人衆壽相。「由此不能入清淨覺。蓋非覺性違拒不容入也 。」覺性清淨平等,不是它違拒不容入,它無能無所嘛!「以執我能入覺故 。雲有諸能入。非覺入覺耳。」有能入、所入覺性就不入,覺性無能無所嘛 !你把能入當作我,所入當作覺,那就有能入所入了嘛!那不是清淨覺性。
「若以覺入覺。則如空合空。」憨山大師講得很好!它是一個法嘛!這就說 出不是斷滅了。你要是說能入覺,你是以覺入覺,以空入空。「又何拒之有 」,它是一真法界嘛!那有違拒?有違拒,那就分別能所了。「以我執未忘 故。凡夫動念二乘息念皆歸迷悶。」
「此征釋迷悶之根本也。本起無明。謂最初一念不覺生相無明也。」憨山大 師說出來了,最初一念不覺就叫發業無明,也叫根本無明,這就是生相無明 。一開始,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始,它初開始。初開始,沒有生相,沒有 初相,你執著虛妄有生相,有初相。「法身無我。由一念無明。迷本法身。 成陀那識。」阿陀那識,就是執著了。「爲我相根本」,執著爲我相根本。 「自此皆是無明用事。故雲爲已(己)主宰。我者主宰義。」所以第一念産 生我相啊!主宰。「謂從無始至今。一向皆是無明主宰。是爲我相。自等覺 已還。未破生相無明。」憨山大師說的,生相無明從等覺已還,等覺是十地 ,其實密宗講,十地就是佛,不立等覺。其它各宗立等覺,十地以後是等覺 。「異熟未空。皆屬我相。……」異熟識未空,異熟識是世俗谛,虛妄的。 不要執著異熟識有,要是定有的話,它不是異熟識了,異熟識有變,決定有 性它怎麼會變?決定無性它更不變了。
「一切衆生生無慧目」,「此重釋無始無明至今難斷之所以也」,無始無明 就是十二因緣裏面無明行的無明,無明行也不是開始根本無始無明,初一開 始叫生相無明。「謂全體無明。變成五蘊身心。然此根本無明。非根本智照 不能破。」根本智是什麼智?根本智是無分別智,實智。「以諸衆生從來未 逢知識開發慧眼照破」,慧眼是根本智,不見一切法嘛!見一切法是法眼。 「豈有無明能斷無明之理耶」,無明怎麼能斷呢?你要是得根本智就知道, 原來無無明也無無明盡。「故雲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所以憨山大師講的有 特別的地方,無能無所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怎麼有能斷、所斷呢?要是 一個人有能斷,有所斷,那一個人斷兩個人頭兩條命嘛!那不對的。
古德注疏,有高有下,你們現在看不出來,凡有注疏都是對的,看不出來。 久久用功才能看出高下來。
■第四十七次修學
師父:圓覺經的文很深啊!
「善男子。雲何我相。謂諸衆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 我身四支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 心乃至證于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師父:先看我相。這四相,我和大家講,大家不入二谛的話,你根本不知道它講什 麼東西,大家要知道我們修學的根本。這段文你看了,可能是迷迷糊糊,不 知所雲。修學以後,你就知道它講什麼東西了。不入谛理,天大的學問都不 知道,世間聖人都不知道。
「雲何我相。謂諸衆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 這個「忘」字應該讀「ㄨㄤˊ」。「四支弦緩攝養乖方」,下面是另一段, 另一個意思。「微加針艾」,「四支弦緩攝養乖方」是「微加針艾」的副詞 ,大家要搞清楚。形容名詞的叫形容詞,形容動詞的叫副詞。
聞師:「善男子。雲何我相。謂諸衆生心所證者。」謂衆生心所證,應該說是有所 得心,他不懂得隨緣無性,無性隨緣,也就是不懂一真法界性。因爲有我證 者,有我相的緣故,不能入圓覺。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支弦緩攝養乖方微加針艾則知有我 。」前面有講到動念和息念,這裏譬喻什麼是我相,這是緣起邊講的。因爲 一真法界性不假緣起,沒有辦法體會到無性。「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淨諸業障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