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的嘛!不出我人众寿相,讲得究竟,不出一个「我」字, 再讲微细的,都是妄念动啊!这个法本来是清净平等的,妄念动,无明起。 知道这个道理以后,赶紧地用心修行,以后学不用心机。如果你用心机,有 一句话,聪明还被聪明误啊!
你用心机,你能用啊!所受的,还是你自己。你们想一想,阎罗王大殿业镜 台前都是用心机的人,你不用心机就不到他那里去了。有个广老的弟子和我 讲,台湾有一个住山的法师,他没有神通,也没有特别的能力,他有一个什 么特点呢?蜻蜓飞过来,他说:「欸!来来!」欸!那个蜻蜓就站在手指尖 了,他就问他:「你是不是有神通啊?」他说:「那儿的话?我不过是不害 一切众生,习惯了,来来,它就来了。」改天你们试一试,蚊子咬你的时候 ,你不打牠。慢慢地,牠不怕你。你们现在是蚊子一靠到,就赶紧飞了。
修学过以后多少明白一点了吧!没修学以前简直是入于迷闷啊!修学经法的 时候,有一点点了解,赶紧讲出来。因为什么原因?你不讲,了不起只在意 根,它有一种隐没作用,很快隐没。你讲出来,用意根、舌根、耳根,甚而 言之,其它诸根皆用,种入深;讲熟以后,种入更深;初讲的时候,种入不 太深。不相信,你们试一试,大家第一次发言,或第二次发言,自己怎么讲 ,自己不知道,有这种感觉没有?所以说种入不深。你讲熟以后,我要怎么 讲就怎么讲,所以种得深。你们不讲啊!永远不会讲,唯识作用就是这个作 用。你们不肯用它,把它埋没了。
你不相信,我们看,这个小孩子看他没有什么维持生活的能力,弱得很,可 是等到他爸爸妈妈死掉了,他自己就挺出来。你不相信观察,他有这个能力 ,他不用它就埋没了。爸爸妈妈去世了,一逼,所有能力发挥出来,不相信 ,你们观察。你们依赖心!现在有什么缺点,仰仗我、仰仗慧修帮你们解决 。等到你自己挺出来的时候,就能办!你们相信吧?依赖心理太重。
(卍续一六‧圆觉经近释卷五‧一九四上‧一七)「先总明四相。妄想即指 六七二识。……」这个人偏向唯识说法,四相就是我人众寿相。「妄想即指 六七二识」,第六识和第七识。不错,经上说出来了,第一个,一念妄心动 先起我念,我念是什么?第七末那识,接着再来的是什么?分别了,分别能 所、我人众寿,那就是第六意识分别了,第八识不分别,第七识也不分别, 第六识分别了。我们引证楞伽经,相名妄想,相是外面的境──所,名是心 ,要再总说起来,相、名皆是所,由「我」来分别。这个分别,不要问,还 是第六识,可是它离不开第八识,你们知道不知道?妄想离不开第八识,第 八识以外没有法。怎么知道呢?相是相分,第八识以自己见分执着相分,我 是见分,相分、见分皆是第八识。这在唯识宗古德就说出有三分有四分,后 来护法菩萨在相分、见分、自证分(第八识自证分嘛!)之外,又另立证自 证分。所以「妄想即指六七二识」,不错!楞伽经讲相名妄想,六七识,真 智如如,会归自性。
「由诸众生认此四种颠倒我相以为实体。由执我故。便于已(己)生爱。于 他生憎。顺我者爱。逆我者憎。且四大五蕴本无有我。今执为我已是虚妄。 」这个人讲出重点了。「今于虚妄我体复起爱憎。则是妄上加妄惑中添惑。 由此二妄相依遂兴妄业。」前面是业、惑,后面可能是苦,惑业苦三嘛!「 既造妄业妄有果报轮转生死」,讲出来了!这个人对唯识很通达。「至于厌 生死而欣灭道者则妄见涅槃」,这好象是上次修学的部分。
「由此我相不除欣厌未尽。所以不能入清净觉。非是清净觉心拒人而不容入 也。」这才是这段文啊!清净觉心它没有能所嘛!「但是求入之人不由觉路 而入故不能入耳。是故动念者堕于生死故不入。息念者守乎涅槃故不入。且 动念者不入固矣。」一定不入,动念有能所,一定不入。「何故息念者亦不 得入。良以无明有二。一根本。二枝叶。」根本无明是指那一个无明讲?无 明行;枝叶无明指那一个讲?爱取有。他都是根据唯识讲。
「二乘但断枝叶无明。尚有根本无明为已(己)主宰故也。……」二乘断枝 叶无明断什么?断分段死。分段死仅仅断爱取有生老死,不破无明,我不是 和你们讲过了吗?所以他断枝叶无明,不断根本无明。
「岂知此无明者即是众生生死根本。但修行人不肯命根下手。」修行人不肯 命根下手,好象漏了字吧?(答:不肯从命根下手。)「譬如有人不肯自断 其命处处护惜」,这是他的见地。人不自断其命,他说是护惜,所以不肯自 断其命。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而爱之」,这明明说出来,并不是爱自己啊! 「而爱之」,爱其它人。所以我们参考,他解释说「于己生爱」,可以那么 说。「有逆我者便相违拂以憎之。由此憎爱二心长养根本无明不觉不知。故 二乘者虽名息念」你们谁说出来息念是二乘,他也是这个说法,「而无明未 断……」。
「不但凡夫小乘在四相中。即三贤十圣未断生相无明已前皆四相中摄。除佛 一人四相方尽。」三贤十圣是指菩萨位,三贤是住行向三位叫三贤,十圣是 初地到十地。唯识宗说,初地到十地,初地以上就破无明,十地还有一分生 相无明。他这是引证唯识宗的说法。一分生相无明断尽,转身成佛。根据唯 识宗这个说法,等觉菩萨还有一分生相无明,要不然他不能下生人间,降生 人间成佛。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下‧一二五下‧一三)「此正答不能入觉之所以 也。由上所说妄执我故。染污真性。」下文顺这个路解释,第一个原因妄执 有我,由我产生我人众寿相。「由此不能入清净觉。盖非觉性违拒不容入也 。」觉性清净平等,不是它违拒不容入,它无能无所嘛!「以执我能入觉故 。云有诸能入。非觉入觉耳。」有能入、所入觉性就不入,觉性无能无所嘛 !你把能入当作我,所入当作觉,那就有能入所入了嘛!那不是清净觉性。
「若以觉入觉。则如空合空。」憨山大师讲得很好!它是一个法嘛!这就说 出不是断灭了。你要是说能入觉,你是以觉入觉,以空入空。「又何拒之有 」,它是一真法界嘛!那有违拒?有违拒,那就分别能所了。「以我执未忘 故。凡夫动念二乘息念皆归迷闷。」
「此征释迷闷之根本也。本起无明。谓最初一念不觉生相无明也。」憨山大 师说出来了,最初一念不觉就叫发业无明,也叫根本无明,这就是生相无明 。一开始,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始,它初开始。初开始,没有生相,没有 初相,你执着虚妄有生相,有初相。「法身无我。由一念无明。迷本法身。 成陀那识。」阿陀那识,就是执着了。「为我相根本」,执着为我相根本。 「自此皆是无明用事。故云为已(己)主宰。我者主宰义。」所以第一念产 生我相啊!主宰。「谓从无始至今。一向皆是无明主宰。是为我相。自等觉 已还。未破生相无明。」憨山大师说的,生相无明从等觉已还,等觉是十地 ,其实密宗讲,十地就是佛,不立等觉。其它各宗立等觉,十地以后是等觉 。「异熟未空。皆属我相。……」异熟识未空,异熟识是世俗谛,虚妄的。 不要执着异熟识有,要是定有的话,它不是异熟识了,异熟识有变,决定有 性它怎么会变?决定无性它更不变了。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此重释无始无明至今难断之所以也」,无始无明 就是十二因缘里面无明行的无明,无明行也不是开始根本无始无明,初一开 始叫生相无明。「谓全体无明。变成五蕴身心。然此根本无明。非根本智照 不能破。」根本智是什么智?根本智是无分别智,实智。「以诸众生从来未 逢知识开发慧眼照破」,慧眼是根本智,不见一切法嘛!见一切法是法眼。 「岂有无明能断无明之理耶」,无明怎么能断呢?你要是得根本智就知道, 原来无无明也无无明尽。「故云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所以憨山大师讲的有 特别的地方,无能无所嘛!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怎么有能断、所断呢?要是 一个人有能断,有所断,那一个人断两个人头两条命嘛!那不对的。
古德注疏,有高有下,你们现在看不出来,凡有注疏都是对的,看不出来。 久久用功才能看出高下来。
■第四十七次修学
师父:圆觉经的文很深啊!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 我身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 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师父:先看我相。这四相,我和大家讲,大家不入二谛的话,你根本不知道它讲什 么东西,大家要知道我们修学的根本。这段文你看了,可能是迷迷糊糊,不 知所云。修学以后,你就知道它讲什么东西了。不入谛理,天大的学问都不 知道,世间圣人都不知道。
「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 这个「忘」字应该读「ㄨㄤˊ」。「四支弦缓摄养乖方」,下面是另一段, 另一个意思。「微加针艾」,「四支弦缓摄养乖方」是「微加针艾」的副词 ,大家要搞清楚。形容名词的叫形容词,形容动词的叫副词。
闻师:「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谓众生心所证,应该说是有所 得心,他不懂得随缘无性,无性随缘,也就是不懂一真法界性。因为有我证 者,有我相的缘故,不能入圆觉。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支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 。」前面有讲到动念和息念,这里譬喻什么是我相,这是缘起边讲的。因为 一真法界性不假缘起,没有办法体会到无性。「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净诸业障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