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彌勒章▪P20

  ..續本文上一頁到那個時候,還有 一分無明,把那一分無明斷盡,斷了見思惑,完全了了。所以在這一剎那時 間,他同時舍愛,把煩惱障也斷盡。四十二品無明斷盡以後,成佛。

  大家懂意思吧?我再講別教菩薩,別教菩薩到初地的時候開始破無明,前面 還都是斷見思惑。一品一品地破,十地破十品無明,等覺位破十一品無明, 十一品無明破盡了,就是金剛喻定,完全具足了,再破一品無明就成佛。在 這個時候叫金剛喻定,破盡十一品無明叫金剛喻定。開始破十二品無明的時 候,就是金剛喻定以後,叫金剛道後異熟空。在這個時候,把愛之一念頓斷 ,把煩惱障頓斷。怎麼頓斷?他早就可以斷,他不斷,爲了度衆生。就是舍 去這一念,轉意生身成爲法身了。以前都是意生身,以後是法身,得大自在 了。誰還要發揮?

  聞師:這邊講「一切衆生」,前面提到衆生是妄認四大爲自身相,般若經講衆生是 五陰,照見五陰皆空,就是法身。照這邊的意思,以緣起法來說是可以的, 不是離開衆生來求佛,一切衆生本來就是大圓覺,衆生是衆緣和合而有。如 果說緣起法的話,那法界都是緣起法,所以說「大」。這「大」的緣起法, 它是自性不改,清淨本具,也就是一切衆生本來清淨,就是圓。覺,法本來 沒有迷、覺,一切衆生本來是大圓滿覺,可是衆生迷這法界緣起的緣故,妄 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衆生本來就是佛,我們只是被無始的 無明、虛妄無明所障住。懂這個道理以後就起修,就是從本覺心起始覺,起 增上心,這種心一發就直至成佛,不退、不休不息。增上心發的願是清淨願 ,這種願一發就知道,凡是有所得法,都是離開清淨心。因爲凡有所得,不 是見惑,就是思惑,這是粗的講。如果微細講,有所得也是一種法執。所以 應該發清淨大願,也就是我們要深信圓覺,深信法性,我們要從緣起法深入 。事實上,從緣起法深入,可以直達佛性,緣起法不是有,緣起法也不是無 ,緣起法也不是非有非無,所以也不可能停留在無邊,也不可能停留在有邊 。

  「願我今者住佛圓覺」,徹證法性,因心都是這樣的求善知識,能教我們如 法──依緣起法修行,「莫值外道」,因爲外道還沒有見法性,二乘偏于空 。「依願修行」,依我們清淨大願來修行,凡有所行皆不違菩提心,這樣你 才能漸斷諸障。漸斷諸障一開始就從無所得下手,這樣是菩薩的因地法行。 因爲無所得破一切的見,無所得一直到佛果。

  「漸斷諸障」,因爲諸障盡了就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圓滿我們的清淨大願 。所以「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所謂解脫就是將我們所有的虛妄執著放下 ,不被所縛,便登解脫,這時便還我們本來的面目,這是法王殿,「證大圓 覺妙莊嚴域」。

  師父:大家老老實實地,以谛理前進,你慢慢去開發你的悟性。大家還是受文字相 拘束,「衆生」,實在說是衆因緣生。衆因緣生有兩種,人是不是也是衆因 緣生啊!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是不是衆因緣生啊?衆因緣 生。花、草、樹木、國土是不是衆因緣生啊?所以根據衆生就分出兩種:一 種是國土世間,這是天臺立的,經上說它是無情世間。一種是衆生世間,天 、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道衆生,經上說叫有情。衆生又分出 無情、有情來了,無情叫器世間,就是國土世間,有情叫衆生世間。這裏它 講衆生是約有情方面來說。

  大家老老實實循序漸進,你慢慢地悟性會開發,開發以後你自動就知道經中 之義,禅宗就是所謂的開悟。現在我們看偈頌,偈頌就是重頌,我們把它念 一遍: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于生死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提願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衆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師父:現在查注疏,就查上面我們修學過的那段長行文。知道緣起,淺顯地說是斷 煩惱障,就是究竟涅槃。

  這段文是沒有很深的意思,大家看文就知道了,不必多廢時間。你們現在程 度比以前不同,確實不同,你們自己可以感覺出來。還要實地修行,真斷二 障,所以我們仰仗念佛法門。

  (卍續一六‧圓覺直解卷上‧一一○下‧一一)「末世修行之人。亦當以大 願持心故。不墮邪見也。謂菩薩修行。于大圓覺。起增上心者。此乃決志成 佛之人也。」他意思是說,從凡夫一發心就發成佛之心。「故先發願言。我 今住佛圓覺。志願成佛。故所求知識。莫值外道邪師及二乘劣解。」二乘劣 解是偏空慧。「壞我善根。願得菩薩最勝知識。依教修行。漸斷諸障。若得 障盡願滿。則成就佛果矣。妙莊嚴域。乃佛之果海也。」這段文很淺顯,一 看就知道了。

  發清淨大願,學佛人一發就發菩提心。淨土法門往生要發菩提心,就是發那 個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心,成佛心就是度一切衆生心。一切衆生是什 麼衆生?地獄、餓鬼、畜生要度,阿修羅、人、天要度,聲聞、緣覺、菩薩 要度,那叫發無上菩提心。

  (圓覺經親聞記‧一○○‧一‧谛閑大師)「此段文因上有五性差別。故特 勸修。我等處此末世。既知圓覺是本有之心。全體具足。」本有之心,慧修 說過是本覺嘛!「不欠絲毫。由此二六時中。刻刻用功。常住圓覺。此圓覺 既是本具。自有體相用之叁大。故曰大圓覺。悟得此理。依此起修。起。發 也。即發菩提心是也。欲成佛道。」欲成佛道就是發菩提心,不發二乘,不 發權乘心,發無上菩提心。權乘菩薩都不發,權乘菩薩是什麼?十回向以前 的菩薩。

  「須發無上之菩提心。故曰增上。發清淨大願者。即四弘誓願。」大家講一 講,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你仔細想,他根據什麼講的?根據二谛,不出二谛。「願我以下。即所發 願。七根門頭。念茲在茲。方爲住佛圓覺。清淨法殿。即是大圓覺海。從此 方能證得自己大圓覺性。修德既具。性德方現。」修德就是修邊,修道位是 修德,無學位才是性德。「名曰妙莊嚴域」,這段文解釋沒有很深的意思, 大家看文就知道了,不必多費時間。今天講到此地,下課了。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彌勒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