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清淨慧章
▉第叁十叁次修學
師父:修學經法,大家知道我們的路是什麼?借助于谛理。要想通達谛理,通達谛理以後叫得法,叫餐法味。要想餐法味必須要有清淨心。要想得清淨心也有一條路,斷二障,一下手是斷煩惱障,進一步斷無明、所知,再進一步除二我,先除人我,後除法我。所以先修學的是聲聞二乘,這個樣自然會循序漸進,一步一步地境界不同,這是不思議法。
如果你不能斷二障,不能除二我,無有是處。要想斷二障、除二我,一定要 以清淨心,煩惱心、染汙心辦不到。要想得清淨心,一定要斷二障、除二我 。大家切實相信,這是修佛道的路,怎麼能夠這麼修學呢?我們藉淨土念佛 法門。修我們的清淨心也好,斷二障也好,除二我也好,都以一句阿彌陀佛 。如果你不能做到斷二障、除二我,念佛可用啊!這個樣,你會入經法以後 得無量福、無量慧,大家可以看看圓覺經後面它有說到受持圓覺經可以得到 多少福,這是校量功德。所以大家要精進,正心誠意地來修學佛法。
現在看清淨慧這一段: 清淨慧章
「于是清淨慧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 。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 。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爲一切諸來法衆。重宣法王圓 滿覺性。一切衆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令末世衆生聞此 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師父:這段文我們了解,不去修學它,不是經文的重點。他這問,一切衆生及菩薩 ,甚而言之,如來所證所得,有什麼差別?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 世衆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師父:這段文我們也不修學它。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師父:下面是佛的開示了。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于實相中實無菩薩 及諸衆生。何以故。菩薩衆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 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衆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于滅未滅妄。功用 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師父:我們今天修學到此,大家看經文。大家注意到,這章清淨慧請法,他有原因 啊!大家仔細想一想,所謂圓覺自性和這清淨慧有什麼關系?佛在答複他當 中,「于實相中」,清淨慧和實相有什麼關系?你慢慢就入這個法了。
你們大家,第一個不打妄想,一定要保持清淨心。第二個不看注疏,一看注 疏障住你,你所說的,完全是假的,不是你性裏出的。
甫師:這一章是清淨慧章,我們曉得,清淨就是空,這個空是緣起之空,所以空就 是有,一切法無自性就是空。二乘人偏空,不能證到空能緣起萬法。菩薩他 能夠證到緣起萬法,所以菩薩的智慧是知道空不礙緣起,知道緣起不礙空。 所以我想這清淨慧就是得到這種智慧,這種智慧到究竟處──佛智,也就是 圓覺妙心。
這裏是清淨慧請佛開示,既然是圓覺妙心,一切的緣起差別是怎麼顯示它差 別?佛就回答,其實,「圓覺自性」,一切法都是以無性爲性,這個自性就 是指無性,可是這個無性不是有個無性,它說「非性性有」。「非性」是指 無性,性本常然,也不可以說無性,所以說「性有」,也就是性具的意思。 說它是沒有,它遍一切,這是就緣起邊來談;可是它遍一切,在在都是無性 。下面說「循諸性起」,就是隨緣起一切法,因爲它隨緣,所以「無取無證 」,因爲隨緣當下就是無性。這個取就是得,其實沒有得沒有證,因爲一切 法都無性,不可證,不可得。如果有證有得,就是有自性。
「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因爲實相無相,如果有菩薩,或衆生來取 證,都是落入遍計執。
「何以故。菩薩衆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因爲菩薩、衆生皆是 緣起法,皆是幻化。幻化本來寂滅,所以沒有取證。我們知道幻化不可得, 當然沒有取證。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這是譬喻說,其它經上也說刀不割刀,心不見心, 因爲不可得、性空,怎麼可見?「性自平等」,一切法都無性,無性當然平 等。「無平等者。衆生迷倒。」之所以不平等,有取證的差別,就是衆生迷 倒的心,遍計執的緣故,計執它是衆生就是衆生,計執它是有爲法,有苦可 出離,有滅可證,就是聲聞。計執有衆生可度,就是菩薩,所以這一切都是 計執的緣故,其實一切法平等。
「未能除滅一切幻化」,不能除滅這種幻化之心,所以說還要「于滅未滅妄 功用中」,本來是滅,可是他不能滅,因爲妄心所起,所以要假功行。而假 功行是虛妄的,因爲一切法本來是寂滅相,證到寂滅,像法華經講的,諸法 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證到寂滅相,其實沒有證,因爲是本來寂滅,不是證 到才寂滅。因爲不知道,所以要這樣修行,所以說妄功用,「便顯差別」, 緣起故各各有其差別相。
「若得如來寂滅」,證到寂滅,就是到佛的境地,寂滅就是講無性,就能隨 順,這是講緣起。證到無性緣起,緣起無性,這樣就沒有寂滅,不是說有個 寂滅可得或是能證寂滅的人。
師父:不錯,慧甫一下手就找到它的要點,你們現在都很進步了,知道用二谛,「 非性性有」,會入二谛。我們知道,他提出二乘和菩薩的清淨慧,二乘的清 淨慧在四果,偏空。大家都知道,菩薩清淨有實相慧,在六地所得。可是菩 薩六地具足實相慧以後,他同時具足七、八、九、十地的智慧,七地是方便 ,八地是願,九地是力,十地是智。這麼我們就看出來了,清淨慧菩薩具足 這個智慧,可能是十地菩薩,密宗說十地菩薩就是佛。我們大略地猜他的意 思,猜清淨慧菩薩可能是十地菩薩。
同時,慧甫也有提出性具的問題。循諸性起,天臺家別立性具,性具是出于 觀音玄義,智者大師所說。到山家、山外起辯诤的時候,山家特別提倡性具 。
性具主要是具惡法,一般的人,其它各家僅僅知道性具善法,性具菩提,不 知道性具惡法,這個說法其根本當然是無性隨緣,可是它多少有點偏差,它 說一定具惡法,它的根據是什麼呢?經上說煩惱即菩提,煩惱是惡法,菩提 是善法,如果性具菩提,具善法的話,煩惱即菩提,那當然可以具惡法。
可是我們要知道,善惡,性具裏沒有啊!所謂性具是無性啊!隨緣有善惡, 分善分惡是情見,衆生的情見。譬如臺風吹垮很多東西,臺風是自然現象, 它沒有善惡,善惡思想是人把它分別是善、是惡的。下雨,它沒有善惡成份 在裏頭啊!天旱的時候遇到雨了,啊!好雨;雨要是太多了,再下雨的時候 ,怎麼還下雨?啊!壞雨──人的情見分別。
主張一定性具惡,就不對了,因爲我們根據二谛,二谛是批判法,判出它不 恰當的地方。如果性具善,那麼也具惡。第一個問題,善和惡是兩個還是一 個?如果善惡是一個,那麼善就是惡,惡就是善,那性具就麻煩了,沒有分 別了。如果善和惡是兩個,善是善,惡是惡,互不相關。要是互不相關,怎 麼分出善惡?善對惡講,惡對善講嘛!那麼現在我們大家知道了,凡是相對 法都是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策師:「圓覺自性。非性性有。」清淨慧這一章就是在指示我們自性清淨心,我們 自性清淨心非有非無,非善非惡,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爲無性的緣故,無性 能隨緣起善惡。無性法無取無舍,爲什麼?因爲無有我人衆壽相,無能無所 。這是實相法,實相無相。實相無相裏沒有我人衆壽相,所以沒有菩薩及衆 生,隨緣能成菩薩、衆生,這是說它是幻化的。菩薩衆生皆是幻化的,幻化 滅故,無取無舍。緣起法都是無性,無性法不可得。
如果落入遍計執就有能取、有能證,爲什麼?因爲自性本來清淨,清淨本來 沒有分別,清淨本來離一切染著,所以衆生落入自性顛倒中,就是落入遍計 執,就不平等,起分別心。這是爲什麼?迷惑緣起法爲實在有。
「未能除滅一切幻化」,不知道一切緣起都是無性,無性的法就是如幻。「 于滅未滅妄功用中」,所以就分別菩薩、衆生,起我人衆壽相。
「若得如來寂滅隨順」,若能契入如來的圓覺妙性,能夠隨緣不變、不變隨 緣,就不會取有能證、所證的寂滅及寂滅者。
師父:你們找出要點就入這一章了,它要點在那裏呢?第一句和你說「善男子。圓 覺自性。」什麼是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從這裏 先深入思惟。
悅師:師父問清淨慧菩薩和圓覺自性有什麼關系?其實圓覺自性是大德本來的自性 清淨心,你本來的面目。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圓覺自性就是我 們本來的自性清淨心,本自清淨的。「非性性有」,圓覺自性是無性的,也 就是清淨,也就是實相。性有就是講隨緣,並不是斷滅的,它能無性隨緣, 緣起而起種種的大用。這種自性在眼能見,在耳能聞,在舌能嘗,起種種大 用。所以這地方約法來講,是起種種幻相,可是在這緣起當中,我們知道它 是無性的,無性法中怎麼能說它有取有證呢?所以說它「無取無證」。如果 有能取能證並非無性自性清淨義。
接著講「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在這實相法、無性法中,沒有菩薩 及衆生的種種差別,因爲一切法本來清淨無性,本自平等,沒有種種分別。 因爲萬法就是緣起,菩薩和衆生都是緣起,緣起的法皆是無性,無性法中那 有這種差別呢?所以它說「何以故。菩薩衆生皆是幻化。」緣起是如幻的。
「幻化滅故無取證者」,如果你會到一切法是如幻的…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清淨慧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