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的思想體系。要不然,沒有 什麼成就;雖然知道的不少,可是沒有成就。佛法貴在入谛理,不管你知道 谛理也好,不知道谛理也好,不入谛理,不會佛法。不入谛理,縱然你多讀 誦,都是閑文。因爲谛理從一實谛出來,說二谛,二谛就是理、事,不論世 間法,不論佛法,不能離開理事嘛!所以華嚴宗會到理事無礙,最後達到事 事無礙。希望大家真實起修!我們能湊在一起修學圓覺經,修學佛法,時機 難得啊!因爲世間無常,這一切不曉得什麼時候失掉。現在大家看經文: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 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若複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爲自障礙。故于圓覺而不自在。此名 凡夫隨順覺性。」
我們修學這段經文。大家慢慢慢地入,入理。你要是僅僅在文字相上,不入 義理,不會經義。得經義,得佛心,經是佛心,得佛心後才能算是隨智和隨 理。我們細細地深入這段經文。你不相信,你真正地得經義以後,文字相無 形中就不受它拘束了,好象忘掉一樣。
大家今天能夠修學,很不錯啊!有人說,佛法無多子,一部圓覺經。
悅師:這裏有很多名相,我不太懂,我先用猜的,等一下師父再指正。譬如法界淨 ,淨解,我不太清楚。「善男子。一切衆生」這個衆生如果從緣起邊講,是 六道衆生,乃至九道衆生。另一角度,衆生是衆因緣而生,如幻如化,不是 有個真正的衆生。所以前面有講「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衆生」,菩薩和衆 生皆是幻化的。「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以無明惑和見思惑,落入 輪回。「曾不自知念念生滅」,其實你認爲那個「我」只是緣起法念念生滅 ,我們不知道念念生滅之法而認爲它實在有,落入遍計執。于這一切緣起法 當中,起憎愛二心,違境就起憎心,順境就起貪心。「耽著五欲」,前面「 妄想我及愛我者」,可以看出是「我」,「耽著五欲」是「我所」。五欲不 是有什麼過錯,本來五法而已,可是我們在當中起貪欲,所以落入生死。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善友是善知識。「淨圓覺性」,我們知道 是講圓滿覺性,就是我們本來具足的圓覺自性。「發明起滅」,發明就是覺 悟一切法都是生滅,都是如幻的。「即知此生性自勞慮」,知道我、我所都 是生滅,如果我們執有五陰身,就生死疲勞。我所是指五欲之樂,五欲之樂 ,如果知道它的過患,就不會貪著它,自然修行就沒有五欲,沒有塵勞。他 知道它本性是勞慮,生死是疲勞。
「若複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爲自障礙。故于圓覺而不自在。」假 使有人能夠會到法本無性,勞慮就永斷,得法界淨。怎麼叫勞慮永斷?因爲 不是真的有個斷可斷,前面所講的,我們不要貪著五欲,它本來只是五法。 所以在夏雨清涼裏有講到怎麼銷歸自性呢?如果你能老實吃飯、老實睡覺、 老實念佛的話,也沒有妄可斷,也沒有真可證。這樣老實的話,就是會到一 切法如幻如化,叫勞慮永斷,不是有個法可斷。這樣就得法界淨,法界淨就 是圓覺。爲什麼把它配成圓覺?下面接著講「即彼淨解爲自障礙。故于圓覺 而不自在。」如果我們勞慮永斷,就會入圓覺。本來我們本具圓覺,可是迷 惑這個道理,迷于實相法,在圓覺當中,在淨解當中,「爲自障礙」。所以 說,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故于圓覺而不自在」,本具圓覺,迷于當中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 性」,我們本來是圓覺,可是我們常圓覺而不自在。
這一段文是回答上個禮拜那段文的問題,他問說「一切衆生及諸菩薩。如來 世尊所證所得雲何差別。」這是第一種差別。
師父:仔細看這段。「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無始就是沒有原因啊!沒有原因就是 沒有開始,沒有開始就是無生。如果知道它無生,就無所有、不可得。那你 怎麼認爲有得呢?一念不覺。不相信大家想一想,一念不覺是從那個原因開 始?它沒有原因,所以叫無始。譬如說無明,無明是什麼東西?你找不出無 明的原因來,無明假使有原因的話,它不是無明,它是真實。所以無始無明 實在就是沒有原因,無始無明實在就是無生,你認爲有生。無始無明實在是 無所有、不可得,你認爲有法可得,那就叫無始無明。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個道理?由于一念不覺,無明一起,「妄想我及愛我 者」,這個大家很容易了解,好象我和我所吧?是不是?由于我和我所,産 生了很多麻煩。我和我所還有個名字,我就是我,我所就是法。所以說,我 和愛我者就是我法二執,是不是這個道理?一開始由于人我執和法我執,才 生出麻煩,我都和你們講過了,唯識宗一開始就說「于假說我法」,那是假 的。我們由反證也可知道無始了,本來我法是假的,衆生執著它是真的,所 以叫它無始,是不是這個道理?大家運用各人的智慧。講吧!
經師:「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無始就是無際,就是真際,就是本際。本 來在一真法界中是很清淨的,由于衆生不知道緣起法,落入遍計執,執著有 妄想的我,及打妄想的法,所以落入人我和法我,在我見當中出了煩惱障和 所知障。下面的「勞慮」就是煩惱,就是人我執和法我執所出。
「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我們常常誦心經,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 蜜多時,照見五陰皆空。爲什麼會稱爲菩薩?因爲他觀一切法本來就是實相 ,衆生就差在他不會觀這個法,落入五陰。爲什麼他會落入五陰法?因爲陰 有陰覆義,衆生被煩惱所陰覆住,陰覆在煩惱裏面,所以他不能自在,落入 苦厄裏面,菩薩能度一切苦厄。衆生淪落叁塗六道,所以說「念念生滅」, 于順境、逆境當中起心動念,執著我、我所,所以憎愛心就出現,「耽著五 欲」裏,五欲是五根對五塵起五欲,這是凡夫的顛倒迷惑。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如果遇到善知識,教化令開淨圓覺性。什 麼是善知識呢?善知識是無所得,沒有我見、無所覆,他能了知一切法本是 清淨寂滅的,能夠會入二谛法,就能教導衆生不落入遍計執,觀一切法無性 隨緣,隨緣無性,這樣能會入圓成實,開悟淨圓覺性,就能明了一切法本是 不生不滅的,所以「即知此生性自勞慮」。他能了解一切法,性本無性,本 來就是清淨的,「性自勞慮」就是有一句話常講的「煩惱即菩提」。衆生因 爲迷惑的緣故,被我們的遍計執所害,不能會到清淨心,所以落入煩惱,菩 提落入煩惱裏面,這就是所謂的常法身常六道。
「若複有人勞慮永斷」,我們在前面有講到,勞慮怎麼來?勞慮可以講是煩 惱,就是因爲衆生起我執、法執,所以落入煩惱障、所知障,如果能斷煩惱 ,能破這層執著,會到遍計執本來就是圓成實性,這樣就能得清淨的法界性 ,住淨圓覺性。「即彼淨解爲自障礙。故于圓覺而不自在。」如果他對于這 個法不能了達,自己在清淨法當中起煩惱障、所知障,就障礙我們淨圓覺性 的發明,對于我們的圓覺性不能得到解脫,不能得到自在,這就是「凡夫隨 順覺性」,我們常講的常六道常法身。衆生迷的時候是常法身常六道,覺的 話就常六道常法身。
師父:大家看一看,「曾不自知念念生滅」,生滅存在不存在?如果稍微有存在, 這個存在一定不生不滅,是不是?如果存在的話,它一剎那存在,這一剎那 就不生不滅。如果念念生滅,它就不存在,不存在就是假的。不存在,你認 爲有,是不是假的?這不和唯識宗說「于假說我法」相符合嗎?對不對?「 念念生滅」,它是形容詞,有人說一念中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六十生滅, 有人說九十剎那,九十生滅。這個說法,你不要認爲它有剎那,有念,有生 滅,那就錯了。那好比打馬,用鞭子打馬,打馬的目的是要它跑啊!牠不跑 ,光看馬鞭子,那不是死挨打嗎?所以「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 自知念念生滅。」這好象就是唯識宗的「于假說我法」的意思,對不對?慢 慢地,一點點地分析開。誰講?
策師:「一切衆生從無始來」,一切衆生本來清淨,在一真法界中。然後一念無明 ,一念妄想,便落入遍計執,取我人衆壽相,起人我執和法我執。于遍計執 中起顛倒妄想,起憎愛二心,起取著心,所以五根就貪著五塵,貪著五欲, 而在生死當中。如果遇到善知識,善友是沒有貪瞋癡,知道一切法都是緣起 ,都是無自性。善友開示他圓覺妙性,圓覺妙性就是淨圓覺性,令他了知一 切法都是緣起無性,無性的法就不實在。所以「發明起滅」,衆生就知道一 切法都是緣起,都是生滅,不實在的,這時才知道自性本來清淨,本來沒有 妄想顛倒。
「若複有人」,若能離開妄想顛倒,「勞慮永斷」,就能得到法界淨,法界 淨就是圓覺妙性,和圓覺妙性相應。「即彼淨解爲自障礙」,凡夫不曉得一 切法都是無自性,妄生淨覺。本來妄想有一切法,都是顛倒,都是不實在的 ,你認爲有我和愛我者,所以自己障礙自己的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 順覺性」,本來妄想都是不實在的,如果凡夫能斷除顛倒妄想,就是凡夫隨 順覺性。
師父:大家再想一想。「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我們假定這是假的,凡夫以假爲真 ,「故起憎愛。耽著五欲。」他不知道是假的,不知道我是假的,法是假的 ,由我而貪著于法,由貪著于法故,就起憎心和愛心,是不是這個道理?由 于憎愛二心,就發生五欲了。五欲不離一個貪求,是不是這個道理?誰講?
聞師:「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無始就是無生的意思, 因爲任拈一法都是無生,我執、法執無非是因緣生法,它都是無始。可是衆 生一念不覺,落入遍計所執,所以妄想我及愛我者。妄想我就是…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清淨慧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