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己的思想体系。要不然,没有 什么成就;虽然知道的不少,可是没有成就。佛法贵在入谛理,不管你知道 谛理也好,不知道谛理也好,不入谛理,不会佛法。不入谛理,纵然你多读 诵,都是闲文。因为谛理从一实谛出来,说二谛,二谛就是理、事,不论世 间法,不论佛法,不能离开理事嘛!所以华严宗会到理事无碍,最后达到事 事无碍。希望大家真实起修!我们能凑在一起修学圆觉经,修学佛法,时机 难得啊!因为世间无常,这一切不晓得什么时候失掉。现在大家看经文: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 憎爱。耽着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 凡夫随顺觉性。」
我们修学这段经文。大家慢慢慢地入,入理。你要是仅仅在文字相上,不入 义理,不会经义。得经义,得佛心,经是佛心,得佛心后才能算是随智和随 理。我们细细地深入这段经文。你不相信,你真正地得经义以后,文字相无 形中就不受它拘束了,好象忘掉一样。
大家今天能够修学,很不错啊!有人说,佛法无多子,一部圆觉经。
悦师:这里有很多名相,我不太懂,我先用猜的,等一下师父再指正。譬如法界净 ,净解,我不太清楚。「善男子。一切众生」这个众生如果从缘起边讲,是 六道众生,乃至九道众生。另一角度,众生是众因缘而生,如幻如化,不是 有个真正的众生。所以前面有讲「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菩萨和众 生皆是幻化的。「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以无明惑和见思惑,落入 轮回。「曾不自知念念生灭」,其实你认为那个「我」只是缘起法念念生灭 ,我们不知道念念生灭之法而认为它实在有,落入遍计执。于这一切缘起法 当中,起憎爱二心,违境就起憎心,顺境就起贪心。「耽着五欲」,前面「 妄想我及爱我者」,可以看出是「我」,「耽着五欲」是「我所」。五欲不 是有什么过错,本来五法而已,可是我们在当中起贪欲,所以落入生死。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善友是善知识。「净圆觉性」,我们知道 是讲圆满觉性,就是我们本来具足的圆觉自性。「发明起灭」,发明就是觉 悟一切法都是生灭,都是如幻的。「即知此生性自劳虑」,知道我、我所都 是生灭,如果我们执有五阴身,就生死疲劳。我所是指五欲之乐,五欲之乐 ,如果知道它的过患,就不会贪着它,自然修行就没有五欲,没有尘劳。他 知道它本性是劳虑,生死是疲劳。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假 使有人能够会到法本无性,劳虑就永断,得法界净。怎么叫劳虑永断?因为 不是真的有个断可断,前面所讲的,我们不要贪着五欲,它本来只是五法。 所以在夏雨清凉里有讲到怎么销归自性呢?如果你能老实吃饭、老实睡觉、 老实念佛的话,也没有妄可断,也没有真可证。这样老实的话,就是会到一 切法如幻如化,叫劳虑永断,不是有个法可断。这样就得法界净,法界净就 是圆觉。为什么把它配成圆觉?下面接着讲「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 而不自在。」如果我们劳虑永断,就会入圆觉。本来我们本具圆觉,可是迷 惑这个道理,迷于实相法,在圆觉当中,在净解当中,「为自障碍」。所以 说,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本具圆觉,迷于当中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 性」,我们本来是圆觉,可是我们常圆觉而不自在。
这一段文是回答上个礼拜那段文的问题,他问说「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 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这是第一种差别。
师父:仔细看这段。「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无始就是没有原因啊!没有原因就是 没有开始,没有开始就是无生。如果知道它无生,就无所有、不可得。那你 怎么认为有得呢?一念不觉。不相信大家想一想,一念不觉是从那个原因开 始?它没有原因,所以叫无始。譬如说无明,无明是什么东西?你找不出无 明的原因来,无明假使有原因的话,它不是无明,它是真实。所以无始无明 实在就是没有原因,无始无明实在就是无生,你认为有生。无始无明实在是 无所有、不可得,你认为有法可得,那就叫无始无明。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由于一念不觉,无明一起,「妄想我及爱我 者」,这个大家很容易了解,好象我和我所吧?是不是?由于我和我所,产 生了很多麻烦。我和我所还有个名字,我就是我,我所就是法。所以说,我 和爱我者就是我法二执,是不是这个道理?一开始由于人我执和法我执,才 生出麻烦,我都和你们讲过了,唯识宗一开始就说「于假说我法」,那是假 的。我们由反证也可知道无始了,本来我法是假的,众生执着它是真的,所 以叫它无始,是不是这个道理?大家运用各人的智慧。讲吧!
经师:「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无始就是无际,就是真际,就是本际。本 来在一真法界中是很清净的,由于众生不知道缘起法,落入遍计执,执着有 妄想的我,及打妄想的法,所以落入人我和法我,在我见当中出了烦恼障和 所知障。下面的「劳虑」就是烦恼,就是人我执和法我执所出。
「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我们常常诵心经,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 蜜多时,照见五阴皆空。为什么会称为菩萨?因为他观一切法本来就是实相 ,众生就差在他不会观这个法,落入五阴。为什么他会落入五阴法?因为阴 有阴覆义,众生被烦恼所阴覆住,阴覆在烦恼里面,所以他不能自在,落入 苦厄里面,菩萨能度一切苦厄。众生沦落三涂六道,所以说「念念生灭」, 于顺境、逆境当中起心动念,执着我、我所,所以憎爱心就出现,「耽着五 欲」里,五欲是五根对五尘起五欲,这是凡夫的颠倒迷惑。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如果遇到善知识,教化令开净圆觉性。什 么是善知识呢?善知识是无所得,没有我见、无所覆,他能了知一切法本是 清净寂灭的,能够会入二谛法,就能教导众生不落入遍计执,观一切法无性 随缘,随缘无性,这样能会入圆成实,开悟净圆觉性,就能明了一切法本是 不生不灭的,所以「即知此生性自劳虑」。他能了解一切法,性本无性,本 来就是清净的,「性自劳虑」就是有一句话常讲的「烦恼即菩提」。众生因 为迷惑的缘故,被我们的遍计执所害,不能会到清净心,所以落入烦恼,菩 提落入烦恼里面,这就是所谓的常法身常六道。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我们在前面有讲到,劳虑怎么来?劳虑可以讲是烦 恼,就是因为众生起我执、法执,所以落入烦恼障、所知障,如果能断烦恼 ,能破这层执着,会到遍计执本来就是圆成实性,这样就能得清净的法界性 ,住净圆觉性。「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如果他对于这 个法不能了达,自己在清净法当中起烦恼障、所知障,就障碍我们净圆觉性 的发明,对于我们的圆觉性不能得到解脱,不能得到自在,这就是「凡夫随 顺觉性」,我们常讲的常六道常法身。众生迷的时候是常法身常六道,觉的 话就常六道常法身。
师父:大家看一看,「曾不自知念念生灭」,生灭存在不存在?如果稍微有存在, 这个存在一定不生不灭,是不是?如果存在的话,它一剎那存在,这一剎那 就不生不灭。如果念念生灭,它就不存在,不存在就是假的。不存在,你认 为有,是不是假的?这不和唯识宗说「于假说我法」相符合吗?对不对?「 念念生灭」,它是形容词,有人说一念中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六十生灭, 有人说九十剎那,九十生灭。这个说法,你不要认为它有剎那,有念,有生 灭,那就错了。那好比打马,用鞭子打马,打马的目的是要它跑啊!牠不跑 ,光看马鞭子,那不是死挨打吗?所以「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 自知念念生灭。」这好象就是唯识宗的「于假说我法」的意思,对不对?慢 慢地,一点点地分析开。谁讲?
策师:「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一切众生本来清净,在一真法界中。然后一念无明 ,一念妄想,便落入遍计执,取我人众寿相,起人我执和法我执。于遍计执 中起颠倒妄想,起憎爱二心,起取着心,所以五根就贪着五尘,贪着五欲, 而在生死当中。如果遇到善知识,善友是没有贪瞋痴,知道一切法都是缘起 ,都是无自性。善友开示他圆觉妙性,圆觉妙性就是净圆觉性,令他了知一 切法都是缘起无性,无性的法就不实在。所以「发明起灭」,众生就知道一 切法都是缘起,都是生灭,不实在的,这时才知道自性本来清净,本来没有 妄想颠倒。
「若复有人」,若能离开妄想颠倒,「劳虑永断」,就能得到法界净,法界 净就是圆觉妙性,和圆觉妙性相应。「即彼净解为自障碍」,凡夫不晓得一 切法都是无自性,妄生净觉。本来妄想有一切法,都是颠倒,都是不实在的 ,你认为有我和爱我者,所以自己障碍自己的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 顺觉性」,本来妄想都是不实在的,如果凡夫能断除颠倒妄想,就是凡夫随 顺觉性。
师父:大家再想一想。「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我们假定这是假的,凡夫以假为真 ,「故起憎爱。耽着五欲。」他不知道是假的,不知道我是假的,法是假的 ,由我而贪着于法,由贪着于法故,就起憎心和爱心,是不是这个道理?由 于憎爱二心,就发生五欲了。五欲不离一个贪求,是不是这个道理?谁讲?
闻师:「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无始就是无生的意思, 因为任拈一法都是无生,我执、法执无非是因缘生法,它都是无始。可是众 生一念不觉,落入遍计所执,所以妄想我及爱我者。妄想我就是…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清净慧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