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我,對緣起無性、無性緣起法不了,不能隨順圓覺,以有所得心,所以不 得自在,這是講凡夫隨順覺性。凡夫于依他起中落入遍計執,執著有人、法 ,事實上,法本緣起無生,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但是落入遍計執,于我人衆 壽相中,起憎愛二心,落入生死。
下段講,假設我們遇到善友,知道法是緣起無性,能夠不落遍計執,能以教 起修行,知道淨圓覺性本來不生不滅,凡夫聖人都具足,這時就不會執著。 這時知道「性自勞慮」,生死本來如幻的,不可得,因爲迷惑才會有生死, 所以迷時才會有六道,覺時就空無所有。這時你遇到善知識,就得到受益。
假如我們能遇到善知識,但是對這個法有所得心,也不能得利益。所以「若 複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爲自障礙」,雖然勞慮永斷,緣起法是法 性。「得法界淨」,害在有所得,就不自在,所以「即彼淨解爲自障礙」, 認爲有淨有覺,本來是依他起無性,落入有所得。也就是雖然知道緣起無性 ,無性隨緣,還是不得自在,這叫「凡夫隨順覺性」。
師父:大家看!「淨圓覺性」,好象是說圓成實就是依他起,依他起就是圓成實? 如果滅了依他起,還有沒有圓成實?執著有圓成實,它一定不是依他起了, 是不是?「法界淨」好象就是法界緣起,緣起法界,諸法實相,實相諸法, 是不是那個道理?大家深深入!
更深入一點。「妄想我及愛我者」,妄想從那裏起?楞伽經說過,妄想由相 、名而生妄想。大家不相信,你看看,它這個文字好象一貫的,佛在這段文 是由生次第而說的,生次第還有什麼?修次第。由妄想而生,妄想由名相, 執著名相,想我,所謂想者,取相爲想相,所以我們更深入一層分析。想就 是取相,相裏頭有名,所以才産生妄想。由于取相的原因,著我想,著法想 ,所以著我想,著我所想。這生次第大家都知道了,由于二我不斷,這下面 産生什麼?二障,是不是?好象「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所知障,是不是 ?曾不自知,「故起憎愛。耽著五欲。」故起憎愛,是煩惱障,是不是?二 障起了。五欲落入生死,怎麼知道五欲落入生死了?應該在六欲,因爲意方 面說五蓋,所以它文字簡單,應該是耽著五欲、五蓋,五欲、五蓋就是眼耳 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六根貪著六塵,生六道,生死輪回,好象它這有 一個生次第。什麼是六道?就是六根貪著六塵。好了,時間不早了,查注疏 。
二谛,就是理和事,如果你初初入的時候,先入理,事難入。入理得無分別 智,小乘叫總相智,總相智易得,大乘在第六地得。入事叫差別智,差別智 難得。如果大家入理以後,真正入理,你可以看到生死邊。如果從理再入事 ,你可以了生死。華嚴說理事無礙,是這樣入的。所以入理,得無分別,在 佛叫實智;差別智,在佛叫權智。在菩薩位,實智是六地以前,權智是七八 九十地,不外乎二谛,但看大家善根如何?福慧如何?我們修念佛法門理事 雙入,恐怕你僅僅見到理邊,不了生死,所以事同時修,仗佛力。
大家聽甚深實相理的時候,若起驚疑怖畏心,那永不了生死。有很多人說, 我聽不懂就算了,有什麼了不起!那叫卑下慢啊!卑下慢障你,落入生死, 不得度。所以求此法時要如饑如渴,好象沒吃飯,想吃飯一樣,很快就能得 到。所以我告訴大家,你千萬不可認爲甚深理我聽不懂就算了,坐一坐就算 了,那你開自己玩笑嘛!佛再叁地說過,有一般的人聞實相法,驚疑怖畏, 佛說我今現在世──我現在在世間,我說法還有五千退席,末法時更難預料 了。末法時期衆生起十八诤事,法說非法,律說非律,非律說律,非法說法 ,佛說說非佛說,非佛說說佛說。
你深深入以後,你至少看到生死邊緣,那不是很好嗎?看到生死邊緣不了生 死,可是我們仗念佛法門也可以得救啊!有的衆生說在地獄被火燒很舒服, 我不想出去,你們不真心求法,就是那類衆生。
知道那八難吧?地獄、餓鬼、畜生、盲聾喑啞、世智辯聰,認爲我有學問, 我世間書讀多了,那糟糕了,世智辯聰障你不見佛、不聞法。憍慢,貢高我 慢。總說都是我慢。邪慢,不信因果,不信這一套。其中一種就是卑下慢: 「你有什麼不得了?我不如人就不如人嘛!」永不見佛不聞法。
有很多人無意中起卑下慢:「反正我聽不懂,有什麼了不起,我不學了,不 聽了!」就卑下慢了,不見佛不聞法,永在生死中。大家求法要如饑如渴, 佛過去生每次求法的時候,你沒看經上說嗎?給人家五通仙人作奴隸,國王 不當了,那五通仙人就是提婆達多嘛!法華經說過了,阿私陀仙人。
人身難得今已得,大家都得人身,佛法難聞今已聞,什麼佛法難聞?實相法 難聞。你雖然看了幾本經,聽了幾堂課,不入實相法,還是不聞佛法啊!你 們大家各自努力,各自精進,當真有一天,你們真見到生死邊緣了,你會大 哭一場,大笑一場。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上‧一一二下‧一)「此示理即也」,理即是理 即佛,天臺判的理即佛。這個理即佛是一切衆生皆具,理即佛,你成佛也是 理即佛,不成佛還是理即佛。甚而言之,一闡提也是理即佛。「以衆生全體 在迷。約佛性在迷故雲理。」佛性在迷是什麼?就是常法身常六道。你不迷 的時候,沒有六道可得,那有法身可得?「故雲理」。這是憨山大師自己的 見地,這裏我們看出他的見地來了,一開始講理即,根據什麼說理呢?他根 據這下面「以衆生全體在迷。約佛性在迷」,衆生之迷是佛性之迷,常法身 常六道嘛!這是他的見地。要注意到,看人家的東西,看他有見地,沒有見 地,在此地。不要說死背文字,那不入理。
「衆生即佛故雲理即」,衆生即佛,所以叫理即。爲什麼說衆生即佛?大家 用二谛去會。衆生者緣起,緣起無性,無性就是佛啊!
「以迷覺性而爲妄想。背法身而認五蘊故。雲由妄想我。執妄身爲我。」妄 想我是執虛妄五陰身心爲我。「我見堅固不舍故。雲及愛我者。」愛我者, 我們知道我者是對我所,就是唯識家所說的法,我所不外乎一切法。我和我 者是什麼?正報有我,依報有我所。「曾不自知念念生滅。造諸惡業。然造 業者乃佛性也。故雲理即。」不自知念念生滅,是無明啊!不自知嘛!生滅 是假的,不存在嘛!怎麼知道生滅不存在呢?有誰知道?介爾存在,就不生 不滅嘛!
所以我們知道,生滅不存在,執假爲真才造諸惡業。「乃佛性也。故雲理即 。」要假使沒有佛性,怎麼造諸惡業?這佛性有誰知道這個道理,講給我聽 一聽?佛性這個東西,在眼叫看,不是眼看,在耳叫聽,在鼻子叫聞,在嘴 巴能說話,能吃東西,在身能接觸,在意它能想,它不是六根作啊!在兩個 腳能走路,在兩個手能拿東西,在五陰身心能辦事情,能起憎愛二心,都是 佛性吧?五欲、五蓋、憎愛二心,都是佛性的作用。沒有佛性的話,眼不能 看,要是沒有佛性,眼還能看,死人應該能看啊!
這段文是憨山大師的見地,他根據這番道理,判這段文是理即。「理即」這 個名稱是天臺立的,六即佛各家都認爲不錯,也可以采取。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此名 字即也」,這是他見地。「名字即」是修行開始了。「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知道自己性自勞慮了,這是名字即,名字即佛了。「以衆生迷已」,好象 是「己」吧?不是「已」。迷自己自性,應該是迷己啊!這個已和己要注意 到,要分清。「不知本有佛性」,不知道自己本有佛性。「若遇善知識開導 。了悟自性。」了悟自己的性,自性是實性。「生即無生」,生就是無生, 換句話說,無生就是生。無生就是生,法身常六道;生即無生,六道即法身 。爲什麼生即無生?誰知道這個道理講給我聽?生即無生,什麼道理?生存 在不存在?生是生滅,生滅不存在,虛妄的,虛妄的就是無性,無性怎麼還 有生?所以生即無生。「知本是佛」,知道自己本來是佛,雖然知道,辦不 到,所以叫名字即佛。「以知名識字」,因爲知道名,以名字而知的話,「 即知之一字。……」,就是知道了,明白了,叫名字即佛。這段文字,他的 見地很好。
「凡夫隨順覺性。此觀行即也。」名字是自己知道道理,從理邊入;觀行即 ,從事邊修。「此天臺圓教五品觀行位人。圓伏五住。先斷見思故雲勞慮永 斷。叁毒不行。故雲得法界淨。」天臺的圓教,五品弟子位在什麼位?圓教 八位,五品弟子位在那一位?講法華時都講過,五品弟子位是八位第一位。 五品弟子位上面是那一位啊?六根清淨位。六根清淨位就是觀行位,六即是 什麼?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六即。這是憨 山大師他的見地。
「凡夫隨順覺性。此觀行即也。」那還不夠相似。「此天臺圓教五品觀行位 人。圓伏五住。」五種觀行人。圓伏五住。什麼五住?無明住地加上四住地 了。「圓伏」,伏是沒斷,不起,還有根,叫「伏」。這個斷,唯識宗說斷 ,斷種子,現行不起叫伏,大家注意到啊!華嚴宗說斷,種子斷了還不能說 究竟斷,要斷習氣,才叫斷。
「先斷見思」,這是斷見思惑,斷了。「故雲勞慮永斷」,斷了見思惑。斷 了見思惑是那一輩人呢?聲聞、緣覺,阿羅漢、辟支佛,對不對?叁果還沒 斷,叁果上二界的無明還沒斷盡。「叁毒不行。故雲得法界淨。」「耽著淨 境。故雲淨解爲礙。無明全在。」還是無明啊!耽著淨境還是無明啊!「故 于圓覺。而不自在。天臺判圓觀行位與別信位。同斷見思。名爲外凡。故結 名凡夫。」天臺宗判圓教的觀行位和別教的信位,同斷見思。
我們再看這一位。(卍續一六‧圓覺…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清淨慧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