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清淨慧章▪P7

  ..續本文上一頁經近釋卷叁‧一八一下‧九 )「謂一 切衆生皆由意識妄想所執之我及七識所執之我。由此二識執我執法。」執我 、執法就是愛我、愛我者。「妄認四大爲自身相」,他這是根據圓覺經直接 下來的,「六塵緣影爲自心相」,很好!他根據圓覺經下來。「曾不自知念 念生滅」,不知道念念生滅是假的!不知念念生滅,是不知道我和法是假的 。「故起憎愛。于五塵境耽著不舍而起五欲。故有叁界生死輪回。」叁界生 死輪回就是六道輪回,有人說六根對六塵是六道。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不生不滅淨圓覺性是寂滅法。複爲發明念念生滅者是 計性。」計性就是遍計性,雙個「人」,不是單個「人」,是遍計性,遍 計執性。「由彼一聞此教。悟知此生塵勞思慮皆是自己狂癡亂想。然未能伏 斷二執。」二執是什麼?人我執、法我執,未能伏,也未能斷。「未能隨順 覺性」,要是斷了二執,就隨順覺性了。「雖複名覺即是不覺」,這是說覺 就是不覺。「故名未成佛。亦名異生性。」異生性就是衆生性,天、人、阿 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異生不同。

  「若修奢摩他斷見思二惑永除事障」,見思二惑,爲什麼是事障?大家還記 不記得?見思惑爲什麼是事障?它從愛取有下手,斷了見思。「便能內發寂 靜輕安。爾時便得無方清淨。」這都是圓覺經說的。「故曰勞慮永斷」,他 也是判見思惑是勞慮永斷。「得法界淨。……由彼斷勞慮得淨法已。即守此 淨解。複爲自己作障作礙。」淨本不可得,妄本不可斷嘛!所以華嚴經講, 妄本空怎麼可斷?真本具怎麼可得呢?「故于圓滿覺性不得自在」,怎麼于 圓覺性就得自在呢?有誰知道,講講這個道理給我聽一聽?怎麼于圓覺性就 得自在?于無性知道是緣起,于緣起知道無性,就得自在了啊!無性不可得 ,緣起不可斷嘛!

  「故先德雲。神光不昧。萬古徽猷。入此門來。莫存知解。」不可在知解上 ,六祖說知解之徒不得法性。「以存知解是名二乘隨順覺性。以但斷我執名 相似覺。不曰二乘而曰凡夫者。以法執未除同凡夫故。先德雲。得到法身。 爲法執未忘」法身不可得啊!「已(己)見猶存。墮在法身邊亦是病。又雲 。騎驢不見驢是病。騎驢不肯下亦是病。前病是異生所患。後病是二乘所患 也。」很好!各人印證自己,你了解如何?你達到這個程度沒有?以人家來 印證自己。下課了!

  真正有進步的話,你自己也可以發現自己的見地,有一天你自己發現自己見 地的時候,他印證我,我也可印證他。 ▉第叁十五次修學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爲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爲礙而不自在。此 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 。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 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 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 

  案:缺錄音帶。 ■第叁十六次修學

  師父:佛法重于修學兩足,佛說過,修而不學是外道,學而不修,狂慧。有一般人 是卑下慢,「我不懂,我就不聽了。」卑下慢!障住不得佛道,不得定,不 得慧,臨命終之後還是六道輪回。還有一種人,他自己不如人家,他就說了 :「修有什麼用?學佛要學經、學論啊!」這是卑下慢。還有一種人,他學 講經說法不如人家,他就說了:「學有什麼用,講經說法有什麼用?」這完 全不符合佛所說的,佛說修學二道,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行。所 以這種說法,犯這種卑下慢的人,上迷佛旨,下誤衆生,罪過甚大,千萬不 要犯!大家記住,千萬不要犯。

  大家要深入谛理。入谛理是那種人呢?如果說,不入谛理,凡夫位叫理外凡 夫;入谛理以後,也是凡夫,像我們都是凡夫,叫理內凡夫。我們不敢說是 理內凡夫,我們還不夠那個程度,我們向這條路上走就是了。理外凡夫,叫 做外凡;理內凡夫,叫做內凡。大乘、小乘皆有,小乘叫外凡,在叁賢位; 內凡,在四加行。大乘外凡也在叁賢位,內凡在四加行。

  我們不要說是大乘,小乘都不夠資格。大乘四加行,內凡過了以後,分證成 佛了,我們差得太遠了。我們是往這條道路走,盡己所能,往內凡路上走。 小乘的內凡,通過內凡以後就證初果位了,我們也可做,這叫雖無其力,而 有其心就是了。大家認清了,各人檢討自己,如果有這種毛病的,有這種慢 心毛病的,趕緊改過來。

  所以,我們修學以谛理爲根據。先不決定一切法,依照四依漸次而入,因爲 我們都是漸根,不是頓根。四依是什麼?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 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是佛所說。四依不出二谛,所以如果要明了四 依,要先明了二谛。在谛理當中,二谛最通用了。一切法因緣生,因緣生無 自性,就是空;一切法空,所現皆是假相,謂之假。此中空即假,假即空。 換過來講,空即假,就沒有空,非空;假即空,就沒有假,非假。非空非假 、亦假亦空,這是二種中道。所以依法是依中道義,不依人。不依人主要是 不依聲聞、緣覺,這就是依法不依人,二谛所出,依法不依人。

  智是什麼?無性就是隨緣,第一義谛就是世俗谛,隨緣就是無性,叫做理事 無礙,無有分別。一切事相皆是緣起,緣起無自性,無礙,也無分別,這叫 依智。識是了別,起了別心的時候,就說無性不是隨緣,隨緣不是無性,有 所分別,了別爲識。我們修學,依智不依識。隨緣就是無性,所以隨緣無相 ,無性就是隨緣,無性是無相,無相法叫做義理。言語是執著言語相,執著 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的人叫依語;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的,叫依義。這 就是二谛出,依義不依語。無性就是隨緣,無性不可得;隨緣就是無性,隨 緣不可得。

  既然是無性隨緣,皆不可得,無性隨緣,隨緣無性是一切法,一切法皆不可 得。甚而言之,不可得也不可得,這叫了義經;凡以有所得心取著于相的, 皆不了義經。以有所得心,取于相的有幾種:落于邪見的,有所得,違背于 理,是外道。學正法,執著正法,有所得,叫凡夫。內凡就是這個階段。理 外爲凡夫,叫外凡;如果入理,知道一切法不可得,求正法,而未證入的時 候,叫內凡。內外凡在圓教裏頭,通通在十信以前。

  谛理,依循四依,漸次而入。有一輩頓根人他可以頓入,我們不是那個材料 ,我們漸入。雖然我把這個法再叁講,再叁講,重複又重複,講了不知多少 遍,可是大家恐怕還是不甚了了,大家各自用功。

  現在我們修學圓覺經,看經文: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 慧愚癡通爲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 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有性無性齊 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 性。」

  師父:今天修學到這裏。這段文大家看了迷迷糊糊,不知所雲。剛才我講過了,以 谛理順著四依,漸次而入。

  我提醒大家,「一切障礙即究竟覺」,你想一想,一切障礙是不是隨緣起啊 ?隨緣是否無性啊?究竟覺是不是無性所成?以下的,以各人的悟性去探討 。你本著谛理四依,漸次而入,就可知道了。入理以後,有一個名字,一法 多名。這個法入了以後,叫第一義、畢竟空,叫諸法實相、法界緣起、一真 法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般若波羅蜜,有很多名字,其實都是一個。又 譬如說中道,都是一個。講吧!

  悅師:試著學習看看。「一切障礙」是在緣起邊,「究竟覺」是無性。「得念失念 」是隨緣邊,「無非解脫」是無性。下面成法破法、智慧愚癡、菩薩外道、 無明真如、諸戒定慧及淫怒癡、衆生國土、地獄天宮、有性無性、一切煩惱 ,這些都是隨緣邊。涅槃、般若、無異境界、菩提、淨土、法性、一法性、 佛道,這些都是無性。所以這段話是要我們從隨緣會入無性,就是說隨緣當 下就是無性,這樣法法皆同一無性,法法都是實相,法法都是畢竟空,法法 都是無二無別,因爲在一真法界當中沒有這麼多差別。可是反過來說,從無 性會入隨緣,也不礙有得念失念、成法破法,……這種種的差別。

  爲什麼他會把「智慧愚癡」配「般若」,「菩薩外道」配「成就法同」呢? 詳細消文,我不會消。下面一句比較重要的,「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 」,我猜是佛的智慧,以佛的智慧照了諸相,就是以上的諸相,猶如虛空, 如幻不可得。這句使我想到師父以前講過「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空 生大覺中那個空是剛才所講的諸法隨緣邊,于大圓滿覺中「如海一漚發」, 大海被風吹而有波浪。大海有萬重波,萬重波皆是一水,所以我們知道「一 切障礙」、「得念失念」,皆是同一無性的法。

  這段話告訴我們,緣起的萬法,乃至認爲有生有滅,這些都是不可得的。在 大圓滿覺中,實在沒有這些分別,這些都好比是大海的一漚發一樣。可是本 經的講法不是這樣,它說「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它是把諸相比作 虛空,隨緣會入無性,如海一浮漚一樣。

  「此名如來隨順覺性」,這樣的智慧照了才是如來的智慧,才是如來的隨順 覺性。

  師父:我多講話啊!慧悅不錯,他把它貫通了。如果我不講話,你把它貫通,你是 另一番境界。誰再發揮?

  聞師:這地方是二谛法,因爲二谛法是一切的佛法,譬如說,一切障礙是一切的諸 相,一切諸相同一緣起,同爲無性大海所印,同于海印叁昧所印,可以講是 如幻叁昧。一切的障礙都是如幻的,爲什麼說是如幻的?緣起的緣故。你懂 得如…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清淨慧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