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我,对缘起无性、无性缘起法不了,不能随顺圆觉,以有所得心,所以不 得自在,这是讲凡夫随顺觉性。凡夫于依他起中落入遍计执,执着有人、法 ,事实上,法本缘起无生,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但是落入遍计执,于我人众 寿相中,起憎爱二心,落入生死。
下段讲,假设我们遇到善友,知道法是缘起无性,能够不落遍计执,能以教 起修行,知道净圆觉性本来不生不灭,凡夫圣人都具足,这时就不会执着。 这时知道「性自劳虑」,生死本来如幻的,不可得,因为迷惑才会有生死, 所以迷时才会有六道,觉时就空无所有。这时你遇到善知识,就得到受益。
假如我们能遇到善知识,但是对这个法有所得心,也不能得利益。所以「若 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虽然劳虑永断,缘起法是法 性。「得法界净」,害在有所得,就不自在,所以「即彼净解为自障碍」, 认为有净有觉,本来是依他起无性,落入有所得。也就是虽然知道缘起无性 ,无性随缘,还是不得自在,这叫「凡夫随顺觉性」。
师父:大家看!「净圆觉性」,好象是说圆成实就是依他起,依他起就是圆成实? 如果灭了依他起,还有没有圆成实?执着有圆成实,它一定不是依他起了, 是不是?「法界净」好象就是法界缘起,缘起法界,诸法实相,实相诸法, 是不是那个道理?大家深深入!
更深入一点。「妄想我及爱我者」,妄想从那里起?楞伽经说过,妄想由相 、名而生妄想。大家不相信,你看看,它这个文字好象一贯的,佛在这段文 是由生次第而说的,生次第还有什么?修次第。由妄想而生,妄想由名相, 执著名相,想我,所谓想者,取相为想相,所以我们更深入一层分析。想就 是取相,相里头有名,所以才产生妄想。由于取相的原因,着我想,着法想 ,所以着我想,着我所想。这生次第大家都知道了,由于二我不断,这下面 产生什么?二障,是不是?好象「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所知障,是不是 ?曾不自知,「故起憎爱。耽着五欲。」故起憎爱,是烦恼障,是不是?二 障起了。五欲落入生死,怎么知道五欲落入生死了?应该在六欲,因为意方 面说五盖,所以它文字简单,应该是耽着五欲、五盖,五欲、五盖就是眼耳 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六根贪着六尘,生六道,生死轮回,好象它这有 一个生次第。什么是六道?就是六根贪着六尘。好了,时间不早了,查注疏 。
二谛,就是理和事,如果你初初入的时候,先入理,事难入。入理得无分别 智,小乘叫总相智,总相智易得,大乘在第六地得。入事叫差别智,差别智 难得。如果大家入理以后,真正入理,你可以看到生死边。如果从理再入事 ,你可以了生死。华严说理事无碍,是这样入的。所以入理,得无分别,在 佛叫实智;差别智,在佛叫权智。在菩萨位,实智是六地以前,权智是七八 九十地,不外乎二谛,但看大家善根如何?福慧如何?我们修念佛法门理事 双入,恐怕你仅仅见到理边,不了生死,所以事同时修,仗佛力。
大家听甚深实相理的时候,若起惊疑怖畏心,那永不了生死。有很多人说, 我听不懂就算了,有什么了不起!那叫卑下慢啊!卑下慢障你,落入生死, 不得度。所以求此法时要如饥如渴,好象没吃饭,想吃饭一样,很快就能得 到。所以我告诉大家,你千万不可认为甚深理我听不懂就算了,坐一坐就算 了,那你开自己玩笑嘛!佛再三地说过,有一般的人闻实相法,惊疑怖畏, 佛说我今现在世──我现在在世间,我说法还有五千退席,末法时更难预料 了。末法时期众生起十八诤事,法说非法,律说非律,非律说律,非法说法 ,佛说说非佛说,非佛说说佛说。
你深深入以后,你至少看到生死边缘,那不是很好吗?看到生死边缘不了生 死,可是我们仗念佛法门也可以得救啊!有的众生说在地狱被火烧很舒服, 我不想出去,你们不真心求法,就是那类众生。
知道那八难吧?地狱、饿鬼、畜生、盲聋喑哑、世智辩聪,认为我有学问, 我世间书读多了,那糟糕了,世智辩聪障你不见佛、不闻法。憍慢,贡高我 慢。总说都是我慢。邪慢,不信因果,不信这一套。其中一种就是卑下慢: 「你有什么不得了?我不如人就不如人嘛!」永不见佛不闻法。
有很多人无意中起卑下慢:「反正我听不懂,有什么了不起,我不学了,不 听了!」就卑下慢了,不见佛不闻法,永在生死中。大家求法要如饥如渴, 佛过去生每次求法的时候,你没看经上说吗?给人家五通仙人作奴隶,国王 不当了,那五通仙人就是提婆达多嘛!法华经说过了,阿私陀仙人。
人身难得今已得,大家都得人身,佛法难闻今已闻,什么佛法难闻?实相法 难闻。你虽然看了几本经,听了几堂课,不入实相法,还是不闻佛法啊!你 们大家各自努力,各自精进,当真有一天,你们真见到生死边缘了,你会大 哭一场,大笑一场。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一一二下‧一)「此示理即也」,理即是理 即佛,天台判的理即佛。这个理即佛是一切众生皆具,理即佛,你成佛也是 理即佛,不成佛还是理即佛。甚而言之,一阐提也是理即佛。「以众生全体 在迷。约佛性在迷故云理。」佛性在迷是什么?就是常法身常六道。你不迷 的时候,没有六道可得,那有法身可得?「故云理」。这是憨山大师自己的 见地,这里我们看出他的见地来了,一开始讲理即,根据什么说理呢?他根 据这下面「以众生全体在迷。约佛性在迷」,众生之迷是佛性之迷,常法身 常六道嘛!这是他的见地。要注意到,看人家的东西,看他有见地,没有见 地,在此地。不要说死背文字,那不入理。
「众生即佛故云理即」,众生即佛,所以叫理即。为什么说众生即佛?大家 用二谛去会。众生者缘起,缘起无性,无性就是佛啊!
「以迷觉性而为妄想。背法身而认五蕴故。云由妄想我。执妄身为我。」妄 想我是执虚妄五阴身心为我。「我见坚固不舍故。云及爱我者。」爱我者, 我们知道我者是对我所,就是唯识家所说的法,我所不外乎一切法。我和我 者是什么?正报有我,依报有我所。「曾不自知念念生灭。造诸恶业。然造 业者乃佛性也。故云理即。」不自知念念生灭,是无明啊!不自知嘛!生灭 是假的,不存在嘛!怎么知道生灭不存在呢?有谁知道?介尔存在,就不生 不灭嘛!
所以我们知道,生灭不存在,执假为真才造诸恶业。「乃佛性也。故云理即 。」要假使没有佛性,怎么造诸恶业?这佛性有谁知道这个道理,讲给我听 一听?佛性这个东西,在眼叫看,不是眼看,在耳叫听,在鼻子叫闻,在嘴 巴能说话,能吃东西,在身能接触,在意它能想,它不是六根作啊!在两个 脚能走路,在两个手能拿东西,在五阴身心能办事情,能起憎爱二心,都是 佛性吧?五欲、五盖、憎爱二心,都是佛性的作用。没有佛性的话,眼不能 看,要是没有佛性,眼还能看,死人应该能看啊!
这段文是憨山大师的见地,他根据这番道理,判这段文是理即。「理即」这 个名称是天台立的,六即佛各家都认为不错,也可以采取。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此名 字即也」,这是他见地。「名字即」是修行开始了。「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知道自己性自劳虑了,这是名字即,名字即佛了。「以众生迷已」,好象 是「己」吧?不是「已」。迷自己自性,应该是迷己啊!这个已和己要注意 到,要分清。「不知本有佛性」,不知道自己本有佛性。「若遇善知识开导 。了悟自性。」了悟自己的性,自性是实性。「生即无生」,生就是无生, 换句话说,无生就是生。无生就是生,法身常六道;生即无生,六道即法身 。为什么生即无生?谁知道这个道理讲给我听?生即无生,什么道理?生存 在不存在?生是生灭,生灭不存在,虚妄的,虚妄的就是无性,无性怎么还 有生?所以生即无生。「知本是佛」,知道自己本来是佛,虽然知道,办不 到,所以叫名字即佛。「以知名识字」,因为知道名,以名字而知的话,「 即知之一字。……」,就是知道了,明白了,叫名字即佛。这段文字,他的 见地很好。
「凡夫随顺觉性。此观行即也。」名字是自己知道道理,从理边入;观行即 ,从事边修。「此天台圆教五品观行位人。圆伏五住。先断见思故云劳虑永 断。三毒不行。故云得法界净。」天台的圆教,五品弟子位在什么位?圆教 八位,五品弟子位在那一位?讲法华时都讲过,五品弟子位是八位第一位。 五品弟子位上面是那一位啊?六根清净位。六根清净位就是观行位,六即是 什么?理即、名字即、观行即、相似即、分证即、究竟即──六即。这是憨 山大师他的见地。
「凡夫随顺觉性。此观行即也。」那还不够相似。「此天台圆教五品观行位 人。圆伏五住。」五种观行人。圆伏五住。什么五住?无明住地加上四住地 了。「圆伏」,伏是没断,不起,还有根,叫「伏」。这个断,唯识宗说断 ,断种子,现行不起叫伏,大家注意到啊!华严宗说断,种子断了还不能说 究竟断,要断习气,才叫断。
「先断见思」,这是断见思惑,断了。「故云劳虑永断」,断了见思惑。断 了见思惑是那一辈人呢?声闻、缘觉,阿罗汉、辟支佛,对不对?三果还没 断,三果上二界的无明还没断尽。「三毒不行。故云得法界净。」「耽着净 境。故云净解为碍。无明全在。」还是无明啊!耽着净境还是无明啊!「故 于圆觉。而不自在。天台判圆观行位与别信位。同断见思。名为外凡。故结 名凡夫。」天台宗判圆教的观行位和别教的信位,同断见思。
我们再看这一位。(卍续一六‧圆觉…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清净慧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