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近释卷三‧一八一下‧九 )「谓一 切众生皆由意识妄想所执之我及七识所执之我。由此二识执我执法。」执我 、执法就是爱我、爱我者。「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他这是根据圆觉经直接 下来的,「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很好!他根据圆觉经下来。「曾不自知念 念生灭」,不知道念念生灭是假的!不知念念生灭,是不知道我和法是假的 。「故起憎爱。于五尘境耽着不舍而起五欲。故有三界生死轮回。」三界生 死轮回就是六道轮回,有人说六根对六尘是六道。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不生不灭净圆觉性是寂灭法。复为发明念念生灭者是 计性。」计性就是遍计性,双个「人」,不是单个「人」,是遍计性,遍 计执性。「由彼一闻此教。悟知此生尘劳思虑皆是自己狂痴乱想。然未能伏 断二执。」二执是什么?人我执、法我执,未能伏,也未能断。「未能随顺 觉性」,要是断了二执,就随顺觉性了。「虽复名觉即是不觉」,这是说觉 就是不觉。「故名未成佛。亦名异生性。」异生性就是众生性,天、人、阿 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异生不同。
「若修奢摩他断见思二惑永除事障」,见思二惑,为什么是事障?大家还记 不记得?见思惑为什么是事障?它从爱取有下手,断了见思。「便能内发寂 静轻安。尔时便得无方清净。」这都是圆觉经说的。「故曰劳虑永断」,他 也是判见思惑是劳虑永断。「得法界净。……由彼断劳虑得净法已。即守此 净解。复为自己作障作碍。」净本不可得,妄本不可断嘛!所以华严经讲, 妄本空怎么可断?真本具怎么可得呢?「故于圆满觉性不得自在」,怎么于 圆觉性就得自在呢?有谁知道,讲讲这个道理给我听一听?怎么于圆觉性就 得自在?于无性知道是缘起,于缘起知道无性,就得自在了啊!无性不可得 ,缘起不可断嘛!
「故先德云。神光不昧。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不可在知解上 ,六祖说知解之徒不得法性。「以存知解是名二乘随顺觉性。以但断我执名 相似觉。不曰二乘而曰凡夫者。以法执未除同凡夫故。先德云。得到法身。 为法执未忘」法身不可得啊!「已(己)见犹存。堕在法身边亦是病。又云 。骑驴不见驴是病。骑驴不肯下亦是病。前病是异生所患。后病是二乘所患 也。」很好!各人印证自己,你了解如何?你达到这个程度没有?以人家来 印证自己。下课了!
真正有进步的话,你自己也可以发现自己的见地,有一天你自己发现自己见 地的时候,他印证我,我也可印证他。 ▉第三十五次修学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 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 。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 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 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
案:缺录音带。 ■第三十六次修学
师父:佛法重于修学两足,佛说过,修而不学是外道,学而不修,狂慧。有一般人 是卑下慢,「我不懂,我就不听了。」卑下慢!障住不得佛道,不得定,不 得慧,临命终之后还是六道轮回。还有一种人,他自己不如人家,他就说了 :「修有什么用?学佛要学经、学论啊!」这是卑下慢。还有一种人,他学 讲经说法不如人家,他就说了:「学有什么用,讲经说法有什么用?」这完 全不符合佛所说的,佛说修学二道,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行。所 以这种说法,犯这种卑下慢的人,上迷佛旨,下误众生,罪过甚大,千万不 要犯!大家记住,千万不要犯。
大家要深入谛理。入谛理是那种人呢?如果说,不入谛理,凡夫位叫理外凡 夫;入谛理以后,也是凡夫,像我们都是凡夫,叫理内凡夫。我们不敢说是 理内凡夫,我们还不够那个程度,我们向这条路上走就是了。理外凡夫,叫 做外凡;理内凡夫,叫做内凡。大乘、小乘皆有,小乘叫外凡,在三贤位; 内凡,在四加行。大乘外凡也在三贤位,内凡在四加行。
我们不要说是大乘,小乘都不够资格。大乘四加行,内凡过了以后,分证成 佛了,我们差得太远了。我们是往这条道路走,尽己所能,往内凡路上走。 小乘的内凡,通过内凡以后就证初果位了,我们也可做,这叫虽无其力,而 有其心就是了。大家认清了,各人检讨自己,如果有这种毛病的,有这种慢 心毛病的,赶紧改过来。
所以,我们修学以谛理为根据。先不决定一切法,依照四依渐次而入,因为 我们都是渐根,不是顿根。四依是什么?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 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是佛所说。四依不出二谛,所以如果要明了四 依,要先明了二谛。在谛理当中,二谛最通用了。一切法因缘生,因缘生无 自性,就是空;一切法空,所现皆是假相,谓之假。此中空即假,假即空。 换过来讲,空即假,就没有空,非空;假即空,就没有假,非假。非空非假 、亦假亦空,这是二种中道。所以依法是依中道义,不依人。不依人主要是 不依声闻、缘觉,这就是依法不依人,二谛所出,依法不依人。
智是什么?无性就是随缘,第一义谛就是世俗谛,随缘就是无性,叫做理事 无碍,无有分别。一切事相皆是缘起,缘起无自性,无碍,也无分别,这叫 依智。识是了别,起了别心的时候,就说无性不是随缘,随缘不是无性,有 所分别,了别为识。我们修学,依智不依识。随缘就是无性,所以随缘无相 ,无性就是随缘,无性是无相,无相法叫做义理。言语是执着言语相,执着 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的人叫依语;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叫依义。这 就是二谛出,依义不依语。无性就是随缘,无性不可得;随缘就是无性,随 缘不可得。
既然是无性随缘,皆不可得,无性随缘,随缘无性是一切法,一切法皆不可 得。甚而言之,不可得也不可得,这叫了义经;凡以有所得心取着于相的, 皆不了义经。以有所得心,取于相的有几种:落于邪见的,有所得,违背于 理,是外道。学正法,执着正法,有所得,叫凡夫。内凡就是这个阶段。理 外为凡夫,叫外凡;如果入理,知道一切法不可得,求正法,而未证入的时 候,叫内凡。内外凡在圆教里头,通通在十信以前。
谛理,依循四依,渐次而入。有一辈顿根人他可以顿入,我们不是那个材料 ,我们渐入。虽然我把这个法再三讲,再三讲,重复又重复,讲了不知多少 遍,可是大家恐怕还是不甚了了,大家各自用功。
现在我们修学圆觉经,看经文: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 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 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 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 性。」
师父:今天修学到这里。这段文大家看了迷迷糊糊,不知所云。刚才我讲过了,以 谛理顺着四依,渐次而入。
我提醒大家,「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你想一想,一切障碍是不是随缘起啊 ?随缘是否无性啊?究竟觉是不是无性所成?以下的,以各人的悟性去探讨 。你本着谛理四依,渐次而入,就可知道了。入理以后,有一个名字,一法 多名。这个法入了以后,叫第一义、毕竟空,叫诸法实相、法界缘起、一真 法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蜜,有很多名字,其实都是一个。又 譬如说中道,都是一个。讲吧!
悦师:试着学习看看。「一切障碍」是在缘起边,「究竟觉」是无性。「得念失念 」是随缘边,「无非解脱」是无性。下面成法破法、智慧愚痴、菩萨外道、 无明真如、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众生国土、地狱天宫、有性无性、一切烦恼 ,这些都是随缘边。涅槃、般若、无异境界、菩提、净土、法性、一法性、 佛道,这些都是无性。所以这段话是要我们从随缘会入无性,就是说随缘当 下就是无性,这样法法皆同一无性,法法都是实相,法法都是毕竟空,法法 都是无二无别,因为在一真法界当中没有这么多差别。可是反过来说,从无 性会入随缘,也不碍有得念失念、成法破法,……这种种的差别。
为什么他会把「智慧愚痴」配「般若」,「菩萨外道」配「成就法同」呢? 详细消文,我不会消。下面一句比较重要的,「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我猜是佛的智慧,以佛的智慧照了诸相,就是以上的诸相,犹如虚空, 如幻不可得。这句使我想到师父以前讲过「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空 生大觉中那个空是刚才所讲的诸法随缘边,于大圆满觉中「如海一沤发」, 大海被风吹而有波浪。大海有万重波,万重波皆是一水,所以我们知道「一 切障碍」、「得念失念」,皆是同一无性的法。
这段话告诉我们,缘起的万法,乃至认为有生有灭,这些都是不可得的。在 大圆满觉中,实在没有这些分别,这些都好比是大海的一沤发一样。可是本 经的讲法不是这样,它说「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它是把诸相比作 虚空,随缘会入无性,如海一浮沤一样。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这样的智慧照了才是如来的智慧,才是如来的随顺 觉性。
师父:我多讲话啊!慧悦不错,他把它贯通了。如果我不讲话,你把它贯通,你是 另一番境界。谁再发挥?
闻师:这地方是二谛法,因为二谛法是一切的佛法,譬如说,一切障碍是一切的诸 相,一切诸相同一缘起,同为无性大海所印,同于海印三昧所印,可以讲是 如幻三昧。一切的障碍都是如幻的,为什么说是如幻的?缘起的缘故。你懂 得如…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清净慧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