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住着于戒,增上 定;得定不住着于定,增上慧。如果住着于戒,被戒所缚;如果住着于定, 被定所缚;如果住着于慧,被慧所缚,一切无所缚,叫做解脱。好!我不多 讲了。
策师:「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圆觉起增上心」,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末世一切众生」,就包括一切众生,若要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起精进 心。
「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当发大菩提心,以无缘慈度一切众生。「应作是言 」,就是发愿「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为什么求善知识?因为缘起 法不可思议,无性随缘遇到外道,你就修外道法。有一句话,近朱者赤,近 墨者黑,你和善知识在一起,你就会有正见的观念,你和二乘的人在一起, 知见就会歪一边,二乘偏空。
「依愿修行」,就是依清净大愿修行。「渐断诸障」,就是离开遍计执,离 开所知障和烦恼障,人我执和法我执。诸障断尽以后就能证到清净法身,清 净法身就是证大圆觉妙庄严。
师父:慧策提出来了,「当发菩萨清净大愿」,他说这个是发大菩提心,不错,因 为这个愿有三个名字,就是菩提心、菩提愿、菩提行。净土法门根据菩提心 、菩提愿、菩提行演绎它的意思叫信、愿、行。菩提心就是信,以下就是愿 、行。他这里不讲信和行,只讲愿,因为这个愿最重要,信愿行以愿最重要 。因为什么?愿是启发这个信,信是由愿启发的,换句话说,倒过来讲,信 是启发那个愿,行是完成愿。净土宗不是也说吗?虽然念佛,没有往生的愿 ,不得成就,不也是这个道理?谁再讲?
闻师:「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这里没有简别,所以说一切众生。「大圆觉」,是 指一真法界,十法界都是妙真如性,一真法界性。「增上心」,增上心刚才 讲过,或者是精进心,或者是无住心,或者是于一真法界、法界实相起随顺 行,简单说起信心,信是实相法。实相法不可说、不可得,那才叫「于大圆 觉起增上心」。
「当发菩萨清净大愿」,菩萨以解大法的缘故,发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简别 三种心:凡夫、外道、二乘,凡夫和外道执着一切法有,二乘执着一切法空 。菩萨修中道法,发清净大愿是会归中道义,应该作如是言,发这样的愿, 「愿我今者住佛圆觉」,住是不离的意思,不离一真法界性,不离实相法, 这是我们的因心。因心要假缘来成就,要请善知识来开导我们。善知识就是 无我,教我们中道法的就是善知识。「莫值外道」,因为外道是落于有法的 ,见一切法都是自性法。「及与二乘」,二乘会的是无自性法。
「依愿修行」,依我们清净大愿心起修行,行就是无所住行,一切法是清净 。「渐断诸障」,诸障我们讲起来有两种:所知障、烦恼障。「障尽愿满」 ,我们众生迷惑才有障碍,把这障──迷惑心去除就显现清净心,满清净的 大愿。「便登解脱」,解脱也是清净的意思,契合圆觉。解脱是约断德来讲 的,清净是约智德来讲的,清净是约本觉来讲,解脱是约始觉来讲,始觉合 于本觉,这是很勉强分的,事实上是分分证,分分得。「便登解脱清净法殿 」,这是譬喻。
「证大圆觉」,就是一真法界性。「妙庄严域」,所谓庄严是离开二障── 烦恼障、所知障,简单讲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师父:大家再看它的文,找出它的来龙去脉。「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 心」,后面它讲出来「依愿修行渐断诸障」。「末世一切众生」,好象就是 前文讲的「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这好象是一般的凡夫众生。凡夫 众生发心是开始,开始就要注意到,注意到什么呢?「当发菩萨清净大愿。 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我们看一看什 么是外道及与二乘?什么是菩萨?前面讲「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 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这是二乘吧?这就是简别,不要发这个心,求 二乘法的心。凡夫发心要发大菩提心,不要发二乘心,「未能显住菩萨境界 」。
再看什么是菩萨大愿呢?「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 。」和这段文相符合了,「先当发愿勤断二障」,完全符合。「二障已伏。 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这段文就好象 上联对下联一样对上了。
二乘已经讲过了,什么是外道呢?「若诸众生虽求善友」,和这段文「求善 知识」差不多,「虽求善友遇邪见者」,邪见是外道,外道是邪见。「未得 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大家看看前后文,它根据前文讲的。外道是邪 ,二乘是偏。这五性都讲过,谁再发挥?
这个「解脱」,如果了解它的意思,你就知道怎么进入解脱之道了。不解脱 有两种,都有其障,第一种是自己的我见,主观观念障住妙圆觉性,这个障 叫所知障,也叫理障,使他不得解脱,因为他被第七末那识拘束住,总执着 我见、我爱、我痴、我慢,不得解脱。第二种不解脱是烦恼,大家不离烦恼 ,不得解脱。前面讲的主观观念,我见、我爱、我痴、我慢是什么东西呢? 法我执。烦恼是人我执,大家天天生烦恼,它和人我执纠缠不清。亦不出生 死之缘,就是分不清,唯有大菩萨才能分别清,二乘算是也分别清,我们凡 夫分不清。实在讲起来,它产生的根源也是在第七末那识,一个人我,一个 法我,人我、法我不离我痴、我见、我爱、我慢,不离第七末那识,它被什 么障住?被烦恼障障住,不得解脱。
你懂得这个道理,就知道怎么修行了,最起码你先是不起烦恼,烦恼有很多 种,有很多因缘,慢慢地渐渐断,那叫断见思惑。进一步再除理障,这样二 障才能断。二障断了,自然解脱,解脱以后无所得啊!所以它叫清净。你要 是不清净的话,就心有所住。
根据这个道理,大家可以想一想,现在学佛的人千千万,几个能得解脱道的 呢?如果有人求主观观念,求烦恼,怎么能得解脱呢?大家试着从这里下步 ,走解脱路。还有人说我是客观,很客观的,那废话!真正客观不成立,客 观是相对主观论,把这个意见、那个意见综合起来,我的意见再主观发表出 去叫客观观念,那是相对主观论,终不是解脱道。谁还要发挥?
修师:「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本来一切众生皆成佛,因为没有成佛时是 佛,成佛以后还是佛,大圆觉可不可以讲我们的本觉地?「起增上心」可不 可以讲是始觉?他开始发心要修行的时候,因为清净心本来具足一切法,本 来就是成佛,起这个心等于是增上的……
师父:不是可以不可以那么说,就是那个意思。
修师:开始发心应该发菩萨的清净大愿,菩萨的清净大愿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 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应该作是言 「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我现在住一真法界中,求善知识要成就佛菩提,不 要遇到外道,因为外道因地不真,果遭纡曲,他不能成就佛果;也不要依二 乘,因为二乘他取有余涅槃,不是究竟涅槃。所以要依清净大愿渐断诸障。 二乘断烦恼障,不断所知障,取有余涅槃。菩萨他是断所知障,留烦恼障, 留惑润生来度化众生,所以二障断尽,他愿力就圆满了,得清净法身,证大 圆觉,成就佛果。
师父:我和大家讲,大家看到文字,见文思义,不可死于文下。「大圆觉」,「大 」翻译为摩诃,这个「大」有边际没有?它和无上是不是有点同样?「无上 」梵文叫阿耨多罗。圆觉是不是菩提?菩提翻译为觉吧?圆觉这个「圆」字 和「正」有点关系吧?这个大圆觉,你想想它和阿耨多罗无上正觉是不是像 孪生姊妹啊?不错!增上心是始觉,大圆觉是本觉。
悦师:这里讲「渐断诸障」,就不是顿断了,他的位次是不是在大乘的始教或终教 ?怎么判呢?
师父:它从凡夫位讲起,当然渐断是先断事障,才断理障。菩萨是断了事障,不断 爱,理障断完,等金刚喻定以后,一念之间顿断,叫留爱润生嘛!
甫师:我想到以前师父的开示,提出来供养大家。这边的「增上心」就是精进心, 以前师父开示说精进是精进于无所得。所以我体会到这段文的意思,是讲悟 无所得,依无所得心修行,这才是菩提行。要先发愿,以菩提愿的关系,证 这无所得,叫圆觉。
师父:你们修学的时候不要讲,师父说过怎么样,不是的,要按谛理推断,依法不 依人,开发你自己的悟性。
我现在再和大家讲一讲,生次第,无明最细:无明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 ,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对不对?爱是粗了。 断的次第从粗的先断,二乘人他从爱先断了,直接断爱,取有余涅槃,不受 后有。二乘不是说,「梵行已立」,梵行已立就没有贪爱心、淫欲心了;「 我生已尽」,因为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所作皆办」,应该断的皆 断了;「不受后有」,后面再也没有生死之有了。菩萨不是,他粗的断尽, 再断细的,渐断无明。
什么是渐断无明呢?辟支佛就是渐断无明,所以他得天眼能看一百个大千世 界,还是有爱着心。声闻人连自己的父母不管,辟支佛他虽然有爱着心,扩 大一点,还想到自己的父母。菩萨就不是了,无有停止,直断无明住地,断 得最尽了。等到无明住地断尽了,爱还没有舍啊!还度众生嘛!到等觉转身 成佛了,所知烦恼才一时顿断,现在大家搞清了吧?
我再讲一遍,他从粗的先断,先断见思惑,菩萨不是不断见思惑,菩萨和二 乘不同的是,菩萨断见思惑以后,他不停止,进侵无明,进而侵损无明;二 乘不是,断了见思惑以后,他取涅槃了,不住了,好象读到中学,退学了。 菩萨不是,他继续读大学。一旦菩萨断了无明,断到最后,圆教有四十一品 无明,别教有十一品无明。圆教菩萨断了四十一品无明,…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弥勒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