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住著于戒,增上 定;得定不住著于定,增上慧。如果住著于戒,被戒所縛;如果住著于定, 被定所縛;如果住著于慧,被慧所縛,一切無所縛,叫做解脫。好!我不多 講了。
策師:「若諸末世一切衆生于圓覺起增上心」,就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末世一切衆生」,就包括一切衆生,若要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要起精進 心。
「當發菩薩清淨大願」,當發大菩提心,以無緣慈度一切衆生。「應作是言 」,就是發願「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爲什麼求善知識?因爲緣起 法不可思議,無性隨緣遇到外道,你就修外道法。有一句話,近朱者赤,近 墨者黑,你和善知識在一起,你就會有正見的觀念,你和二乘的人在一起, 知見就會歪一邊,二乘偏空。
「依願修行」,就是依清淨大願修行。「漸斷諸障」,就是離開遍計執,離 開所知障和煩惱障,人我執和法我執。諸障斷盡以後就能證到清淨法身,清 淨法身就是證大圓覺妙莊嚴。
師父:慧策提出來了,「當發菩薩清淨大願」,他說這個是發大菩提心,不錯,因 爲這個願有叁個名字,就是菩提心、菩提願、菩提行。淨土法門根據菩提心 、菩提願、菩提行演繹它的意思叫信、願、行。菩提心就是信,以下就是願 、行。他這裏不講信和行,只講願,因爲這個願最重要,信願行以願最重要 。因爲什麼?願是啓發這個信,信是由願啓發的,換句話說,倒過來講,信 是啓發那個願,行是完成願。淨土宗不是也說嗎?雖然念佛,沒有往生的願 ,不得成就,不也是這個道理?誰再講?
聞師:「若諸末世一切衆生」,這裏沒有簡別,所以說一切衆生。「大圓覺」,是 指一真法界,十法界都是妙真如性,一真法界性。「增上心」,增上心剛才 講過,或者是精進心,或者是無住心,或者是于一真法界、法界實相起隨順 行,簡單說起信心,信是實相法。實相法不可說、不可得,那才叫「于大圓 覺起增上心」。
「當發菩薩清淨大願」,菩薩以解大法的緣故,發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簡別 叁種心:凡夫、外道、二乘,凡夫和外道執著一切法有,二乘執著一切法空 。菩薩修中道法,發清淨大願是會歸中道義,應該作如是言,發這樣的願, 「願我今者住佛圓覺」,住是不離的意思,不離一真法界性,不離實相法, 這是我們的因心。因心要假緣來成就,要請善知識來開導我們。善知識就是 無我,教我們中道法的就是善知識。「莫值外道」,因爲外道是落于有法的 ,見一切法都是自性法。「及與二乘」,二乘會的是無自性法。
「依願修行」,依我們清淨大願心起修行,行就是無所住行,一切法是清淨 。「漸斷諸障」,諸障我們講起來有兩種:所知障、煩惱障。「障盡願滿」 ,我們衆生迷惑才有障礙,把這障──迷惑心去除就顯現清淨心,滿清淨的 大願。「便登解脫」,解脫也是清淨的意思,契合圓覺。解脫是約斷德來講 的,清淨是約智德來講的,清淨是約本覺來講,解脫是約始覺來講,始覺合 于本覺,這是很勉強分的,事實上是分分證,分分得。「便登解脫清淨法殿 」,這是譬喻。
「證大圓覺」,就是一真法界性。「妙莊嚴域」,所謂莊嚴是離開二障── 煩惱障、所知障,簡單講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師父:大家再看它的文,找出它的來龍去脈。「若諸末世一切衆生于大圓覺起增上 心」,後面它講出來「依願修行漸斷諸障」。「末世一切衆生」,好象就是 前文講的「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這好象是一般的凡夫衆生。凡夫 衆生發心是開始,開始就要注意到,注意到什麼呢?「當發菩薩清淨大願。 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我們看一看什 麼是外道及與二乘?什麼是菩薩?前面講「若諸衆生永舍貪欲先除事障。未 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這是二乘吧?這就是簡別,不要發這個心,求 二乘法的心。凡夫發心要發大菩提心,不要發二乘心,「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
再看什麼是菩薩大願呢?「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衆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 。」和這段文相符合了,「先當發願勤斷二障」,完全符合。「二障已伏。 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這段文就好象 上聯對下聯一樣對上了。
二乘已經講過了,什麼是外道呢?「若諸衆生雖求善友」,和這段文「求善 知識」差不多,「雖求善友遇邪見者」,邪見是外道,外道是邪見。「未得 正悟。是則名爲外道種性」,大家看看前後文,它根據前文講的。外道是邪 ,二乘是偏。這五性都講過,誰再發揮?
這個「解脫」,如果了解它的意思,你就知道怎麼進入解脫之道了。不解脫 有兩種,都有其障,第一種是自己的我見,主觀觀念障住妙圓覺性,這個障 叫所知障,也叫理障,使他不得解脫,因爲他被第七末那識拘束住,總執著 我見、我愛、我癡、我慢,不得解脫。第二種不解脫是煩惱,大家不離煩惱 ,不得解脫。前面講的主觀觀念,我見、我愛、我癡、我慢是什麼東西呢? 法我執。煩惱是人我執,大家天天生煩惱,它和人我執糾纏不清。亦不出生 死之緣,就是分不清,唯有大菩薩才能分別清,二乘算是也分別清,我們凡 夫分不清。實在講起來,它産生的根源也是在第七末那識,一個人我,一個 法我,人我、法我不離我癡、我見、我愛、我慢,不離第七末那識,它被什 麼障住?被煩惱障障住,不得解脫。
你懂得這個道理,就知道怎麼修行了,最起碼你先是不起煩惱,煩惱有很多 種,有很多因緣,慢慢地漸漸斷,那叫斷見思惑。進一步再除理障,這樣二 障才能斷。二障斷了,自然解脫,解脫以後無所得啊!所以它叫清淨。你要 是不清淨的話,就心有所住。
根據這個道理,大家可以想一想,現在學佛的人千千萬,幾個能得解脫道的 呢?如果有人求主觀觀念,求煩惱,怎麼能得解脫呢?大家試著從這裏下步 ,走解脫路。還有人說我是客觀,很客觀的,那廢話!真正客觀不成立,客 觀是相對主觀論,把這個意見、那個意見綜合起來,我的意見再主觀發表出 去叫客觀觀念,那是相對主觀論,終不是解脫道。誰還要發揮?
修師:「一切衆生于大圓覺起增上心」,本來一切衆生皆成佛,因爲沒有成佛時是 佛,成佛以後還是佛,大圓覺可不可以講我們的本覺地?「起增上心」可不 可以講是始覺?他開始發心要修行的時候,因爲清淨心本來具足一切法,本 來就是成佛,起這個心等于是增上的……
師父:不是可以不可以那麼說,就是那個意思。
修師:開始發心應該發菩薩的清淨大願,菩薩的清淨大願就是四弘誓願,衆生無邊 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應該作是言 「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我現在住一真法界中,求善知識要成就佛菩提,不 要遇到外道,因爲外道因地不真,果遭纡曲,他不能成就佛果;也不要依二 乘,因爲二乘他取有余涅槃,不是究竟涅槃。所以要依清淨大願漸斷諸障。 二乘斷煩惱障,不斷所知障,取有余涅槃。菩薩他是斷所知障,留煩惱障, 留惑潤生來度化衆生,所以二障斷盡,他願力就圓滿了,得清淨法身,證大 圓覺,成就佛果。
師父:我和大家講,大家看到文字,見文思義,不可死于文下。「大圓覺」,「大 」翻譯爲摩诃,這個「大」有邊際沒有?它和無上是不是有點同樣?「無上 」梵文叫阿耨多羅。圓覺是不是菩提?菩提翻譯爲覺吧?圓覺這個「圓」字 和「正」有點關系吧?這個大圓覺,你想想它和阿耨多羅無上正覺是不是像 孿生姊妹啊?不錯!增上心是始覺,大圓覺是本覺。
悅師:這裏講「漸斷諸障」,就不是頓斷了,他的位次是不是在大乘的始教或終教 ?怎麼判呢?
師父:它從凡夫位講起,當然漸斷是先斷事障,才斷理障。菩薩是斷了事障,不斷 愛,理障斷完,等金剛喻定以後,一念之間頓斷,叫留愛潤生嘛!
甫師:我想到以前師父的開示,提出來供養大家。這邊的「增上心」就是精進心, 以前師父開示說精進是精進于無所得。所以我體會到這段文的意思,是講悟 無所得,依無所得心修行,這才是菩提行。要先發願,以菩提願的關系,證 這無所得,叫圓覺。
師父:你們修學的時候不要講,師父說過怎麼樣,不是的,要按谛理推斷,依法不 依人,開發你自己的悟性。
我現在再和大家講一講,生次第,無明最細:無明生行,行生識,識生名色 ,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觸,觸生受,受生愛,愛生取,對不對?愛是粗了。 斷的次第從粗的先斷,二乘人他從愛先斷了,直接斷愛,取有余涅槃,不受 後有。二乘不是說,「梵行已立」,梵行已立就沒有貪愛心、淫欲心了;「 我生已盡」,因爲一切衆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所作皆辦」,應該斷的皆 斷了;「不受後有」,後面再也沒有生死之有了。菩薩不是,他粗的斷盡, 再斷細的,漸斷無明。
什麼是漸斷無明呢?辟支佛就是漸斷無明,所以他得天眼能看一百個大千世 界,還是有愛著心。聲聞人連自己的父母不管,辟支佛他雖然有愛著心,擴 大一點,還想到自己的父母。菩薩就不是了,無有停止,直斷無明住地,斷 得最盡了。等到無明住地斷盡了,愛還沒有舍啊!還度衆生嘛!到等覺轉身 成佛了,所知煩惱才一時頓斷,現在大家搞清了吧?
我再講一遍,他從粗的先斷,先斷見思惑,菩薩不是不斷見思惑,菩薩和二 乘不同的是,菩薩斷見思惑以後,他不停止,進侵無明,進而侵損無明;二 乘不是,斷了見思惑以後,他取涅槃了,不住了,好象讀到中學,退學了。 菩薩不是,他繼續讀大學。一旦菩薩斷了無明,斷到最後,圓教有四十一品 無明,別教有十一品無明。圓教菩薩斷了四十一品無明,…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彌勒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