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间、国土世间。刚才慧修讲 的是三种世间。
「种种形相」,大家不要胡涂啊!你想一想,有位菩萨──观音菩萨怎么样 啊?就知道他为什么现种种形相了,谁讲?
经师:这段文是讲菩萨的大悲心度化众生。「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 开发未悟。」菩萨以大悲和方便,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大悲是指悲心,方便 是指智能,悲智双运。我们了解世间的一切缘起法本来是幻现的,本来是如 幻三昧,游戏人间。这样的话,他本身才能够自在,才能入世间开导一切众 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入诸世间「与其同事化令成佛」。
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讲到,应以何身得度者,当现何身。应以童女身得度 ,当现童女身;应以居士身得度,当现居士身;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当现菩 萨身。他示现种种的形相来给我们作榜样。例如金山活佛示现种种逆境,来 度化我们,使我们向道。「与其同事」,他度化我们是自度、化他,令我们 向于佛道,令我们成佛。
「皆依无始清净愿力」,依无始自性清净心才能成就大圆满觉智。讲到这里 ,我很感动的是有一首偈,说菩萨的自性清净心不可思议,可以度化众生。 那首偈是:「菩萨清凉月,悠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菩萨 有大悲心,有权巧方便,所以可以度化一切众生,都能成就菩提道。
师父:大家想一想,清净愿力每一个人都有,你都发了啊!无始清净愿力,你都发 了。「无始」,刚才慧修讲了,清净故,无生无灭嘛!「闻钟声烦恼轻」, 下面还有一句?(答:智能长菩提生。)那你不就是发了愿力了?要不度众 生,怎么叫佛呢?谁讲?
观师:这里讲到菩萨。我们假如遇到什么事情,都以佛菩萨为归依,所以菩萨在世 间是我们的依靠,我们都喜欢和菩萨在一起。菩萨为什么能让众生这样归依 呢?由于「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这里的大悲是同体大悲 ,菩萨为什么能够同体大悲呢?因为他把众生当作他的法身。大悲方便就是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入诸世间」,是留爱润生。本来他可以不在世间, 因为世间假如没有佛菩萨,永远不能得度,所以佛菩萨以大悲故入世间。「 开发未悟」,开示悟入,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
「乃至示现种种形相」,例如观世音菩萨。「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 。」示现折摄。很早以前师父讲过,释迦牟尼佛说娑婆世界怎样不好,是折 门;阿弥陀佛是摄门,依报、正报是怎么样庄严,很快成就佛道,度化众生 ,所以大家要赶快往生西方。如果遇到很不好的境界,我们都要想那是增上 缘。
「与其同事」,佛菩萨会示现和我们同一体,同事是讲四摄的一种。「化令 成佛」,是度一切众生皆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佛菩萨是愿,不是 业。因为清净愿力,可以使我们带业往生。例如印光大师见一切人皆是菩萨 ,唯我一人是凡夫。所以遇到任何逆顺境界,我们可以想那是佛菩萨示现的 ,可以使我们向内观照。
另外还有一点,我们既然很欢喜佛菩萨示现,我们自己也要学习菩萨道。我 们在受戒时,问:「你是菩萨不?」就要答:「我是菩萨。」意思要提醒我 们实行菩萨道,菩萨戒里都有教我们要怎样学菩萨,经法里也有教我们学菩 萨。例如二谛理,二谛就是菩萨所修,因为菩萨深入二谛,他能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所以我们知道菩萨很可贵,我们应该学习当菩萨,让众生欢喜。 我们一起来共勉!例如我们学戒律,戒律有菩萨戒可以依循。念佛方面,以 前师父有讲过,菩萨坐禅唯念一佛。行菩萨道只有念佛最容易成就,菩萨教 我们念佛,才是无所得心、无我心,最主要是要让我们成就佛道。
师父:慧观发挥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个大悲方便就是那个。菩萨已经断了所 知障,不变嘛!为了随顺众缘故,留爱之一念润生,就是不变随缘。虽入娑 婆度众生,可是不变,这是二谛之德、二谛之功。希望大家各自努力!你要 知道,你要是真正得到受益,将来是不退菩萨为伴侣,命终之后有很多不退 菩萨为你伴侣。什么是不退菩萨?八地以上。要不然的话,两眼一闭,此命 一过,黄泉路上独来独往,那就苦了。不要认为眼前还算平安,没有几天啊 !人生无常啊!就算你长寿,也活不了几年。
希望大家各自努力!障住你智能不开的,是淫欲一项,如果有人真正除淫欲 ,一日千里。现在开始查注疏。你出家一场,所为何事? (卍续一六‧圆觉经要解卷上‧二三八上‧一六)「方便为设化之通轨。示 现形相。如观世音随类应身。逆顺者。或为亲友以引之。或为怨家以怖之。 同事者。四摄之一。意该余三。」这个「该」当「包含」讲。「意该余三」 ,就包含了其余三项,四摄法中仅仅说其一项同事摄。「谓布施爱语利行。 清净愿力。非希望报恩。亦非爱见同体大悲。清净大愿性本具之。非别新得 。」你们看,人家解释得很好,你们大家都也发挥过了,都讲过了。
全部佛法不出二谛,法藏讲过了嘛!什么教义、理事、有无、色空……那都 是二谛啊!
(卍续一六‧圆觉经直解卷上‧一一○下‧一)「此答菩萨回入尘劳有几方 便之问也。谓菩萨利生方便虽多。唯以大悲为首。」有一部经叫什么经啊? 好象是毗卢遮那成佛大神变加持经,它说菩提心以大悲为首。「大愿持之。 以同事摄之。是为妙行。然菩萨度生。以四摄法。所谓布施。爱语。利行。 同事。此经重在断欲为首故。独称同事。为断爱之妙行也。苟非愿力所持。 冒然同事。无不堕者。故要依无始清净愿力也。」清净愿力才能不堕落,如 果冒然同事叫什么呢?爱见大悲。
所以世间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爱?什么叫慈悲?你要是读过圆觉经就知道 了,有无明是什么?爱!没有无明是慈悲。无明是执我,执我的是爱,无我 是慈悲,没有我就没有分别,有分别就是爱,没有分别是慈悲。有分别就分 别我人众寿,有我人众寿相是爱,没有我人众寿相是慈悲。我人众寿相皆是 取相,取相叫爱,不取相的,实相无相的叫慈悲。取相皆有所得心,有所得 的叫爱,无所得的叫慈悲。这很容易,你再以二谛分别,遍计执的叫爱,依 他起无性叫慈悲。这个法无性随缘,随缘无性叫做慈悲,不知道的执着定性 叫爱,这不是很容易分别吗?所以世间法不知道二谛,把爱和慈悲抬杠抬得 一塌糊涂,结果还是没搞清。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时间到了。入法以后,你自己可以分析、可以知道什么 是爱,你也可以讲出道理来。大家要力争上游,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愈距 离愈远,远远落后。
▉第三十二次修学
师父:我们修学佛法,不根据我见,世间法一切学问都是从我见发挥的,所以叫主 观观念。我们不根据主观观念,完全凭谛理推寻,我们恐怕以我见破坏佛法 ,所以处处根据谛理。所以我才号召大家,以二谛修学,你要是会用的话, 二谛、三谛、一谛、无谛,都随便你说!佛法大家都知道,我见是第七末那 识。我们要信受佛语,依教奉行,根据佛所说的教理,不要服从自己的我见 。
修学的时候,根据谛理推演出来,合乎谛理的,叫合理、如实,就对,这点 大家要注意到。大家了解这个道理,我们继续修学圆觉经。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 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 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我们今天把长行文修学完,大家先看这段文。大家看文要看出它的要点,「 若诸末世」,什么是末世?「一切众生」,包括什么?「于大圆觉起增上心 」,大圆觉是什么?增上心是精进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清净大愿和 发菩提心有什么关系?大家看,先把文的脉络找出来。
「渐断诸障」,这个「诸」字,好象很多,看上文好象只有两个吧?谁会通 的可以讲。
大家知道,根据谛理发挥啊!
悦师:师父!我先讲,不然愈等愈紧张。这段文是从依他起边说,然后会到圆成实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这个末世就是讲我们末法的时候,乃至一切六道 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这大圆觉我们知道它有很多的名相,譬如自 性清净心、佛性、实相、圆成实性、现前一念心。「增上心」,以前师父有 说,到戒场受增上戒,也就是再精进往上的意思。「当发菩萨清净大愿」, 清净就是无所得心,以发清净无所得心才能和大圆觉相应。
「应作是言」,以下是佛告诉我们怎么发愿,因为我们末法众生不会发愿。 「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 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愿我今者开始住圆觉,住实 相法,住圆成实性。这一定要怎样?要遇到善知识,遇到无我的人。师父说 无我是善知识,有我就不是善知识,他是教我们以无所得心契入无相法的人 。
「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为什么教你莫值外道?因为外道邪而不正,这种邪 师终不会佛究竟了义的法。二乘有什么不好?如果是定性二乘,他不化众, 违于菩萨的本愿。二乘有所得于空,外道有所得于有,这都是以有所得心, 不契无相法。
「依愿修行渐断诸障」,渐断就不是顿断。这个诸障,前面有讲过,烦恼障 、所知障,一个断爱,一个断无明;一个破烦恼障,一个破所知障。等到「 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清净法殿是一种形容。「证大圆觉妙庄严 域」,也就是证大圆觉,证实相法,师父刚才讲的,住佛的圆觉,依这种愿 修行,可以证大圆觉域。
师父:这个增上,慧悦解释增上戒。增上是不住着的意思,持戒…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弥勒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