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彌勒章▪P18

  ..續本文上一頁世間、國土世間。剛才慧修講 的是叁種世間。

  「種種形相」,大家不要胡塗啊!你想一想,有位菩薩──觀音菩薩怎麼樣 啊?就知道他爲什麼現種種形相了,誰講?

  經師:這段文是講菩薩的大悲心度化衆生。「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 開發未悟。」菩薩以大悲和方便,從這裏可以看出來,大悲是指悲心,方便 是指智能,悲智雙運。我們了解世間的一切緣起法本來是幻現的,本來是如 幻叁昧,遊戲人間。這樣的話,他本身才能夠自在,才能入世間開導一切衆 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入諸世間「與其同事化令成佛」。

  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有講到,應以何身得度者,當現何身。應以童女身得度 ,當現童女身;應以居士身得度,當現居士身;應以菩薩身得度者,當現菩 薩身。他示現種種的形相來給我們作榜樣。例如金山活佛示現種種逆境,來 度化我們,使我們向道。「與其同事」,他度化我們是自度、化他,令我們 向于佛道,令我們成佛。

  「皆依無始清淨願力」,依無始自性清淨心才能成就大圓滿覺智。講到這裏 ,我很感動的是有一首偈,說菩薩的自性清淨心不可思議,可以度化衆生。 那首偈是:「菩薩清涼月,悠遊畢竟空,衆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菩薩 有大悲心,有權巧方便,所以可以度化一切衆生,都能成就菩提道。

  師父:大家想一想,清淨願力每一個人都有,你都發了啊!無始清淨願力,你都發 了。「無始」,剛才慧修講了,清淨故,無生無滅嘛!「聞鍾聲煩惱輕」, 下面還有一句?(答:智能長菩提生。)那你不就是發了願力了?要不度衆 生,怎麼叫佛呢?誰講?

  觀師:這裏講到菩薩。我們假如遇到什麼事情,都以佛菩薩爲歸依,所以菩薩在世 間是我們的依靠,我們都喜歡和菩薩在一起。菩薩爲什麼能讓衆生這樣歸依 呢?由于「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這裏的大悲是同體大悲 ,菩薩爲什麼能夠同體大悲呢?因爲他把衆生當作他的法身。大悲方便就是 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入諸世間」,是留愛潤生。本來他可以不在世間, 因爲世間假如沒有佛菩薩,永遠不能得度,所以佛菩薩以大悲故入世間。「 開發未悟」,開示悟入,讓衆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乃至示現種種形相」,例如觀世音菩薩。「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 。」示現折攝。很早以前師父講過,釋迦牟尼佛說娑婆世界怎樣不好,是折 門;阿彌陀佛是攝門,依報、正報是怎麼樣莊嚴,很快成就佛道,度化衆生 ,所以大家要趕快往生西方。如果遇到很不好的境界,我們都要想那是增上 緣。

  「與其同事」,佛菩薩會示現和我們同一體,同事是講四攝的一種。「化令 成佛」,是度一切衆生皆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佛菩薩是願,不是 業。因爲清淨願力,可以使我們帶業往生。例如印光大師見一切人皆是菩薩 ,唯我一人是凡夫。所以遇到任何逆順境界,我們可以想那是佛菩薩示現的 ,可以使我們向內觀照。

  另外還有一點,我們既然很歡喜佛菩薩示現,我們自己也要學習菩薩道。我 們在受戒時,問:「你是菩薩不?」就要答:「我是菩薩。」意思要提醒我 們實行菩薩道,菩薩戒裏都有教我們要怎樣學菩薩,經法裏也有教我們學菩 薩。例如二谛理,二谛就是菩薩所修,因爲菩薩深入二谛,他能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所以我們知道菩薩很可貴,我們應該學習當菩薩,讓衆生歡喜。 我們一起來共勉!例如我們學戒律,戒律有菩薩戒可以依循。念佛方面,以 前師父有講過,菩薩坐禅唯念一佛。行菩薩道只有念佛最容易成就,菩薩教 我們念佛,才是無所得心、無我心,最主要是要讓我們成就佛道。 

  師父:慧觀發揮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個大悲方便就是那個。菩薩已經斷了所 知障,不變嘛!爲了隨順衆緣故,留愛之一念潤生,就是不變隨緣。雖入娑 婆度衆生,可是不變,這是二谛之德、二谛之功。希望大家各自努力!你要 知道,你要是真正得到受益,將來是不退菩薩爲伴侶,命終之後有很多不退 菩薩爲你伴侶。什麼是不退菩薩?八地以上。要不然的話,兩眼一閉,此命 一過,黃泉路上獨來獨往,那就苦了。不要認爲眼前還算平安,沒有幾天啊 !人生無常啊!就算你長壽,也活不了幾年。

  希望大家各自努力!障住你智能不開的,是淫欲一項,如果有人真正除淫欲 ,一日千裏。現在開始查注疏。你出家一場,所爲何事?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上‧二叁八上‧一六)「方便爲設化之通軌。示 現形相。如觀世音隨類應身。逆順者。或爲親友以引之。或爲怨家以怖之。 同事者。四攝之一。意該余叁。」這個「該」當「包含」講。「意該余叁」 ,就包含了其余叁項,四攝法中僅僅說其一項同事攝。「謂布施愛語利行。 清淨願力。非希望報恩。亦非愛見同體大悲。清淨大願性本具之。非別新得 。」你們看,人家解釋得很好,你們大家都也發揮過了,都講過了。 

  全部佛法不出二谛,法藏講過了嘛!什麼教義、理事、有無、色空……那都 是二谛啊!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上‧一一○下‧一)「此答菩薩回入塵勞有幾方 便之問也。謂菩薩利生方便雖多。唯以大悲爲首。」有一部經叫什麼經啊? 好象是毗盧遮那成佛大神變加持經,它說菩提心以大悲爲首。「大願持之。 以同事攝之。是爲妙行。然菩薩度生。以四攝法。所謂布施。愛語。利行。 同事。此經重在斷欲爲首故。獨稱同事。爲斷愛之妙行也。苟非願力所持。 冒然同事。無不墮者。故要依無始清淨願力也。」清淨願力才能不墮落,如 果冒然同事叫什麼呢?愛見大悲。

  所以世間很多人不知道,什麼叫愛?什麼叫慈悲?你要是讀過圓覺經就知道 了,有無明是什麼?愛!沒有無明是慈悲。無明是執我,執我的是愛,無我 是慈悲,沒有我就沒有分別,有分別就是愛,沒有分別是慈悲。有分別就分 別我人衆壽,有我人衆壽相是愛,沒有我人衆壽相是慈悲。我人衆壽相皆是 取相,取相叫愛,不取相的,實相無相的叫慈悲。取相皆有所得心,有所得 的叫愛,無所得的叫慈悲。這很容易,你再以二谛分別,遍計執的叫愛,依 他起無性叫慈悲。這個法無性隨緣,隨緣無性叫做慈悲,不知道的執著定性 叫愛,這不是很容易分別嗎?所以世間法不知道二谛,把愛和慈悲擡杠擡得 一塌糊塗,結果還是沒搞清。

  我們今天講到此地,時間到了。入法以後,你自己可以分析、可以知道什麼 是愛,你也可以講出道理來。大家要力爭上遊,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愈距 離愈遠,遠遠落後。

  ▉第叁十二次修學

  師父:我們修學佛法,不根據我見,世間法一切學問都是從我見發揮的,所以叫主 觀觀念。我們不根據主觀觀念,完全憑谛理推尋,我們恐怕以我見破壞佛法 ,所以處處根據谛理。所以我才號召大家,以二谛修學,你要是會用的話, 二谛、叁谛、一谛、無谛,都隨便你說!佛法大家都知道,我見是第七末那 識。我們要信受佛語,依教奉行,根據佛所說的教理,不要服從自己的我見 。

  修學的時候,根據谛理推演出來,合乎谛理的,叫合理、如實,就對,這點 大家要注意到。大家了解這個道理,我們繼續修學圓覺經。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于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 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 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我們今天把長行文修學完,大家先看這段文。大家看文要看出它的要點,「 若諸末世」,什麼是末世?「一切衆生」,包括什麼?「于大圓覺起增上心 」,大圓覺是什麼?增上心是精進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清淨大願和 發菩提心有什麼關系?大家看,先把文的脈絡找出來。

  「漸斷諸障」,這個「諸」字,好象很多,看上文好象只有兩個吧?誰會通 的可以講。

  大家知道,根據谛理發揮啊!

  悅師:師父!我先講,不然愈等愈緊張。這段文是從依他起邊說,然後會到圓成實 。「若諸末世一切衆生」,這個末世就是講我們末法的時候,乃至一切六道 衆生。「于大圓覺起增上心」,這大圓覺我們知道它有很多的名相,譬如自 性清淨心、佛性、實相、圓成實性、現前一念心。「增上心」,以前師父有 說,到戒場受增上戒,也就是再精進往上的意思。「當發菩薩清淨大願」, 清淨就是無所得心,以發清淨無所得心才能和大圓覺相應。

  「應作是言」,以下是佛告訴我們怎麼發願,因爲我們末法衆生不會發願。 「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 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願我今者開始住圓覺,住實 相法,住圓成實性。這一定要怎樣?要遇到善知識,遇到無我的人。師父說 無我是善知識,有我就不是善知識,他是教我們以無所得心契入無相法的人 。

  「莫值外道及與二乘」,爲什麼教你莫值外道?因爲外道邪而不正,這種邪 師終不會佛究竟了義的法。二乘有什麼不好?如果是定性二乘,他不化衆, 違于菩薩的本願。二乘有所得于空,外道有所得于有,這都是以有所得心, 不契無相法。

  「依願修行漸斷諸障」,漸斷就不是頓斷。這個諸障,前面有講過,煩惱障 、所知障,一個斷愛,一個斷無明;一個破煩惱障,一個破所知障。等到「 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清淨法殿是一種形容。「證大圓覺妙莊嚴 域」,也就是證大圓覺,證實相法,師父剛才講的,住佛的圓覺,依這種願 修行,可以證大圓覺域。

  師父:這個增上,慧悅解釋增上戒。增上是不住著的意思,持戒…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彌勒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