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者征令見盡
。如指事問雲何者是眼。如已前小乘中六種簡之。若入一切諸法但名門
中收。無有一法非名者。複須責其所以知眼等是名。如是展轉責其所以
。令其亡言絕解。】
問,既然如此,緣起法界,離見亡情,繁興萬像。那麼以何方便,令人得入呢 ?今既知其法,于是征問得入方便漸次。
答曰,若問方便,有多種不同。略說有叁種:
一者征令見盡。衆生見若盡,自然智圓,智慧圓滿便得入也。衆生所以不得入 者,皆被執見所障也。
例如指事問雲,何者是眼?如前面法有我無門中,所說六種簡別之。前文于小 乘門中所說六種,是一者名,二者事,叁者體,四者相,五者用,六者因。一一見 于前釋。所問眼耳等事,若一一皆以六種簡別除析之,便得令諸見盡也。
若入一切諸法但名門中收,無有一法非名者。複須責其所以知眼等是名。如是 展轉責其所以,令其亡言絕解。
小乘六宗,其中第六爲諸法但名宗。謂諸法唯有假名,都無實體。此宗可通大 乘始教,故爲得入方便。既知無有一法不是假名而無實體,便可逐漸入無分別見了 。
複須更進一步,責問其所以知眼等是假名者。其所以知眼等是假名者,唯一心 現也。
若知清淨一心,一真法界,則妄見可盡矣。如果展轉責問其所以,令其自知事 相銷融,令其自知亡言絕解。是爲第一方便,征令見盡也。
【二者示法令思。此複有二門。一剝顛倒心。既盡如指事。以色香味觸等
。奪其妄計。令知倒惑。所有執取不順于法。即是意識無始妄見熏習所
成。無始急曳續生叁界。輪環不絕。若能覺知此執即是緣起。當處無生
。二者示法斷執。若先不識妄心示法。反成倒惑。若不示法令見。迷心
還著于空。所以先剝妄心。後乃示法令見。】
二者示法令思。
法者性空緣起,緣起性空。性空緣起是爲法相,緣起性空是爲法性。說法性爲 欲破其有執,說法相爲欲破其空執。若二執銷殒,則性相皆融,是爲一真法界。
此複二門,一、剝顛倒心。
顛倒心者,遍計執也。若人不如實知依他無性,妄執假相爲實有,是爲顛倒心 。顛倒心者,執色聲諸法爲實有,此顛倒心先予剝奪。剝其顛倒心已,則如上所指 色香味觸等事相皆盡。如其所指色香味觸等事相既盡,便可奪其顛倒妄計之心,令 其自知所起顛倒迷惑,所有執著,不順于法了。
而其倒惑,所有執取不順于法者,皆由第六意識,從無始無明,因邪師邪教, 分別法執,妄見熏習所成。本來色香味觸等法,皆唯一心造,而無體無相。然由意 識無始妄見熏習,顛倒執爲實有。
無始急曳,續生叁界,輪環不絕。
曳者,牽引也。由無始無明牽引受生叁界,相續生死不斷,以致輪回不絕。
若能覺知此執即是緣起,當處無生。
若能覺知所執色香味觸等法,皆是依他緣起,悉無自性,便得當處無生。何以 故?法無自性,是無此法,以法無故,所以當處無生。
二者示法斷執。
示法斷執者,既知色等諸法,皆是妄心顛倒所執。故知緣起法相,其性即空。 是謂示法斷執也。
若不先識妄心示法,反作倒惑。
如果不先知取諸法相皆妄心倒惑所執,便徑示以法。彼人將轉執于法,反成倒 惑了。故須先破其顛倒心,然後示之以法,方能得入也。換句話說,先破其取名相 心,然後示之以法也。
若不示法令見,迷心還著于空。
法者性空即是緣起,性空故能依他而起,故不落斷空。如果性空不是緣起,于 緣起外另有性空,則此空便是斷滅空。爲令迷人不還執于空,所以先剝其妄心,後 乃示法令見。
【叁者顯法離言絕解。就此門中亦爲二。一遮情。二表德。言遮情者。問
緣起是有耶。答不也。即(空故。緣起之法無性即空。問是無耶。答不
,
也。即有故。以緣起之法即由無始得有故問也)亦有亦無耶。答不也。
空有圓融一無二故。緣起之法空有一際無二相故也。如金與莊嚴具思之
。問非有非無耶。答不也。不礙兩存故。以緣起之法空有互奪同時成也
。問定是無耶。答不也。空有互融兩不存故。緣起之法空奪有盡唯空而
非有。有奪空盡唯有而非空。相奪同時兩相雙泯。】
叁者顯法離言絕解。
于方便中,既已征見令盡,示法令思已,此第叁顯法離言絕解。
就此門中亦爲二,一、遮情,二、表德。
所謂遮情者,揀除情執,故離一切。表德者,直顯一法界之德,故即一切。離 一切者,離遍計執也。即一切者,顯圓成實也。
言遮情者,(此段文中,似有脫漏。今依其義,試補足之。)
問,緣起之法是有耶?答,不也,即空故。以緣起之法,無性即空。
問,是無耶?答,不也,即有故。以緣起之法,無性緣成故。
問,亦有亦無耶?答,不也,空有圓融一無二故,緣起之法,空有一際,無二 相故也。如金與莊嚴具,思之。
問,非有非無耶?答,不也,不礙兩存故,以緣起之法,空有互奪,同時成也 。
第一句問緣起法是有嗎?答,不有。因爲緣起法無有自性,當體即空故。此是 離有一句。
第二句問緣起法是無嗎?答,不無。因爲無性隨緣成諸法,當體即有故。此是 離無一句。
第叁句問緣起法亦有亦無嗎?答,非亦有亦無。因爲亦有亦無是二邊,然緣起 法一體圓融,無二無別,離二邊故。緣起之法,空有一際,是一法界,無有二相。 如金與莊嚴具者,是譬喻說。譬如金性與金钏,一體無二。金性全現于钏,金钏全 是金性,金相即是钏相,钏相即是金相,無二相也。此是離亦有亦無一句。
第四句問緣起法非有非無嗎?答,不是非有非無。因爲緣起即是無性,故不礙 無存。無性即是緣成,故不礙有存。空有互奪同時存者,空奪有則全有是空,是則 空存。有奪空則全空是有,是則有存。故空有互奪,便是同時俱存。所以緣起法, 不是非有非無。此是離非有非無一句。
言遮情者,即離四句。爲破衆生情執,故離四句也。執有不對,執無不對,執 亦有亦無不對,執非有非無不對。一切不住,一切不著,所謂知法不住法,方是緣 起義也。
問,定是無耶?答,不也。空有互融,兩不存故。
問,汝既言空有互奪,空奪有則無有,有奪空則無無,豈非是定無嗎?
答,不是也。因爲空有互融兩不存故,方說空有互奪也。互奪正是兩成,互攝 正是互入也。如是重重無盡,方成緣起。
緣起之法,空奪有盡,唯空而非有。有奪空盡,唯有而非空。相奪同時,兩相 雙泯。
空奪有唯空而非有者,是有成空也。有奪空唯有而非空者。是空成有也。有成 空,空成有,如是圓滿成就一切法,是圓成實性也。
相奪同時兩相雙泯,空奪有則有相盡,有奪空則空相泯。如是一切相俱泯,是 離遍計執性也。離盡遍計執,會歸圓成實,方爲遮情也。
【二表德者。問緣起是有耶。答是也。幻有不無故。問是無耶。答是也。
無性即空故也。問亦有亦無耶。答是也。不礙兩存故。問非有非無耶。
答是也。互奪雙泯故。】
二、表德者。
遮情是離四句,表德是即四句。離四句者,一法不立。即四句者,一法不舍。 今此表德,即明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者,說有一切有,說無一切無,說亦一切亦有 亦無,說非一切非有非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問,緣起是有嗎?答,是有。因爲一切法幻有而不無,性空之法,當體即是緣 起幻有故。
問,緣起之法是無嗎?答,是無。因爲一切法無性即空,緣起無性,一切法當 體即空故。
問,緣起法亦有亦無嗎?答,是亦有亦無。因爲空入有,則空成有。有入空, 則有成空。既然空有互成,則不礙兩存。故是亦有亦無。
問,緣起法非有非無嗎?答,非有非無。因爲有奪空,則空相泯。空奪有,則 有相泯,故是非有非無。
【又以緣起故是有。以緣起故是無。以緣起故是亦有亦無。以緣起故是非
有非無。乃至一不一。亦一亦不一。非一非不一。多不多。亦多亦不多
。非多非不多。如是是多。是一。亦是多亦是一。非是一非是多。即不
即四句准之如是。】
約一法界而論,一切法無非緣起。于緣起上,一切皆有,一切皆無,一切亦有 亦無,一切非有非無。
所以以緣起故是有,一切法因緣生故。以緣起故無,因緣所生法,無性即空故 。以緣起故是亦有亦無,因緣生無性,故一切法無。無性任緣,故一切法有。故以 緣起,一切法亦有亦無。以緣起故,是非有非無。緣生無性故非有,無性任緣故非 無。故以緣起,一切法非有非無。
乃至一不一,亦一亦不一,非一非不一。
于一法界中,乃至說一時,一切皆一。說不一時,一切皆不一。說亦時,一切 亦一亦不一。說非時,一切非一非不一。
約一法界而論,據理可知,多,不多,亦多亦不多,非多非不多。
以上說一,即是不多。以上說不一,即是多。故知多不多者,即是反上一不一 而立說。此中含有離四句便是即四句的道理。
例如「多」,即是「不一」。「不多」,即是「一」。同時「多」則離「一」 ,「一」則離「多」。「不多」則離「不一」,「不一」則離「不多」。「亦多亦 不多」,則離「亦一亦不一」。「非多非不多」,則離「非一非不一」。
所以接著說,如是是多,是一。亦是多亦是一,非是一非是多。即不即四句, 准之如是。
一切一,一切不一,一切亦一亦不一,一切非一非不一。據理可知,一切一, 便是一切不多。一切不一,便是一切多。因爲一便是不多,不一便是多故。所以說 如是是多,如是是一。
其余准之可知。例如「一切亦一亦不一」,便是「一切亦不多亦多」。…
《華嚴五教止觀淺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