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P12

  ..续本文上一页一者征令见尽

  。如指事问云何者是眼。如已前小乘中六种简之。若入一切诸法但名门

  中收。无有一法非名者。复须责其所以知眼等是名。如是展转责其所以

  。令其亡言绝解。】

  问,既然如此,缘起法界,离见亡情,繁兴万像。那么以何方便,令人得入呢 ?今既知其法,于是征问得入方便渐次。

  答曰,若问方便,有多种不同。略说有三种:

  一者征令见尽。众生见若尽,自然智圆,智慧圆满便得入也。众生所以不得入 者,皆被执见所障也。

  例如指事问云,何者是眼?如前面法有我无门中,所说六种简别之。前文于小 乘门中所说六种,是一者名,二者事,三者体,四者相,五者用,六者因。一一见 于前释。所问眼耳等事,若一一皆以六种简别除析之,便得令诸见尽也。

  若入一切诸法但名门中收,无有一法非名者。复须责其所以知眼等是名。如是 展转责其所以,令其亡言绝解。

  小乘六宗,其中第六为诸法但名宗。谓诸法唯有假名,都无实体。此宗可通大 乘始教,故为得入方便。既知无有一法不是假名而无实体,便可逐渐入无分别见了 。

  复须更进一步,责问其所以知眼等是假名者。其所以知眼等是假名者,唯一心 现也。

  若知清净一心,一真法界,则妄见可尽矣。如果展转责问其所以,令其自知事 相销融,令其自知亡言绝解。是为第一方便,征令见尽也。

  【二者示法令思。此复有二门。一剥颠倒心。既尽如指事。以色香味触等

  。夺其妄计。令知倒惑。所有执取不顺于法。即是意识无始妄见熏习所

  成。无始急曳续生三界。轮环不绝。若能觉知此执即是缘起。当处无生

  。二者示法断执。若先不识妄心示法。反成倒惑。若不示法令见。迷心

  还着于空。所以先剥妄心。后乃示法令见。】

  二者示法令思。

  法者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是为法相,缘起性空是为法性。说法性为 欲破其有执,说法相为欲破其空执。若二执销殒,则性相皆融,是为一真法界。

  此复二门,一、剥颠倒心。

  颠倒心者,遍计执也。若人不如实知依他无性,妄执假相为实有,是为颠倒心 。颠倒心者,执色声诸法为实有,此颠倒心先予剥夺。剥其颠倒心已,则如上所指 色香味触等事相皆尽。如其所指色香味触等事相既尽,便可夺其颠倒妄计之心,令 其自知所起颠倒迷惑,所有执着,不顺于法了。

  而其倒惑,所有执取不顺于法者,皆由第六意识,从无始无明,因邪师邪教, 分别法执,妄见熏习所成。本来色香味触等法,皆唯一心造,而无体无相。然由意 识无始妄见熏习,颠倒执为实有。

  无始急曳,续生三界,轮环不绝。

  曳者,牵引也。由无始无明牵引受生三界,相续生死不断,以致轮回不绝。

  若能觉知此执即是缘起,当处无生。

  若能觉知所执色香味触等法,皆是依他缘起,悉无自性,便得当处无生。何以 故?法无自性,是无此法,以法无故,所以当处无生。

  二者示法断执。

  示法断执者,既知色等诸法,皆是妄心颠倒所执。故知缘起法相,其性即空。 是谓示法断执也。

  若不先识妄心示法,反作倒惑。

  如果不先知取诸法相皆妄心倒惑所执,便径示以法。彼人将转执于法,反成倒 惑了。故须先破其颠倒心,然后示之以法,方能得入也。换句话说,先破其取名相 心,然后示之以法也。

  若不示法令见,迷心还着于空。

  法者性空即是缘起,性空故能依他而起,故不落断空。如果性空不是缘起,于 缘起外另有性空,则此空便是断灭空。为令迷人不还执于空,所以先剥其妄心,后 乃示法令见。

  【三者显法离言绝解。就此门中亦为二。一遮情。二表德。言遮情者。问

  缘起是有耶。答不也。即(空故。缘起之法无性即空。问是无耶。答不

  ,

  也。即有故。以缘起之法即由无始得有故问也)亦有亦无耶。答不也。

  空有圆融一无二故。缘起之法空有一际无二相故也。如金与庄严具思之

  。问非有非无耶。答不也。不碍两存故。以缘起之法空有互夺同时成也

  。问定是无耶。答不也。空有互融两不存故。缘起之法空夺有尽唯空而

  非有。有夺空尽唯有而非空。相夺同时两相双泯。】

  

  三者显法离言绝解。

  于方便中,既已征见令尽,示法令思已,此第三显法离言绝解。

  就此门中亦为二,一、遮情,二、表德。

  所谓遮情者,拣除情执,故离一切。表德者,直显一法界之德,故即一切。离 一切者,离遍计执也。即一切者,显圆成实也。

  言遮情者,(此段文中,似有脱漏。今依其义,试补足之。)

  问,缘起之法是有耶?答,不也,即空故。以缘起之法,无性即空。

  问,是无耶?答,不也,即有故。以缘起之法,无性缘成故。

  问,亦有亦无耶?答,不也,空有圆融一无二故,缘起之法,空有一际,无二 相故也。如金与庄严具,思之。

  问,非有非无耶?答,不也,不碍两存故,以缘起之法,空有互夺,同时成也 。

  第一句问缘起法是有吗?答,不有。因为缘起法无有自性,当体即空故。此是 离有一句。

  第二句问缘起法是无吗?答,不无。因为无性随缘成诸法,当体即有故。此是 离无一句。

  第三句问缘起法亦有亦无吗?答,非亦有亦无。因为亦有亦无是二边,然缘起 法一体圆融,无二无别,离二边故。缘起之法,空有一际,是一法界,无有二相。 如金与庄严具者,是譬喻说。譬如金性与金钏,一体无二。金性全现于钏,金钏全 是金性,金相即是钏相,钏相即是金相,无二相也。此是离亦有亦无一句。

  第四句问缘起法非有非无吗?答,不是非有非无。因为缘起即是无性,故不碍 无存。无性即是缘成,故不碍有存。空有互夺同时存者,空夺有则全有是空,是则 空存。有夺空则全空是有,是则有存。故空有互夺,便是同时俱存。所以缘起法, 不是非有非无。此是离非有非无一句。

  言遮情者,即离四句。为破众生情执,故离四句也。执有不对,执无不对,执 亦有亦无不对,执非有非无不对。一切不住,一切不着,所谓知法不住法,方是缘 起义也。

  问,定是无耶?答,不也。空有互融,两不存故。

  问,汝既言空有互夺,空夺有则无有,有夺空则无无,岂非是定无吗?

  答,不是也。因为空有互融两不存故,方说空有互夺也。互夺正是两成,互摄 正是互入也。如是重重无尽,方成缘起。

  缘起之法,空夺有尽,唯空而非有。有夺空尽,唯有而非空。相夺同时,两相 双泯。

  空夺有唯空而非有者,是有成空也。有夺空唯有而非空者。是空成有也。有成 空,空成有,如是圆满成就一切法,是圆成实性也。

  相夺同时两相双泯,空夺有则有相尽,有夺空则空相泯。如是一切相俱泯,是 离遍计执性也。离尽遍计执,会归圆成实,方为遮情也。

  【二表德者。问缘起是有耶。答是也。幻有不无故。问是无耶。答是也。

  无性即空故也。问亦有亦无耶。答是也。不碍两存故。问非有非无耶。

  答是也。互夺双泯故。】

  二、表德者。

  遮情是离四句,表德是即四句。离四句者,一法不立。即四句者,一法不舍。 今此表德,即明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者,说有一切有,说无一切无,说亦一切亦有 亦无,说非一切非有非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问,缘起是有吗?答,是有。因为一切法幻有而不无,性空之法,当体即是缘 起幻有故。

  问,缘起之法是无吗?答,是无。因为一切法无性即空,缘起无性,一切法当 体即空故。

  问,缘起法亦有亦无吗?答,是亦有亦无。因为空入有,则空成有。有入空, 则有成空。既然空有互成,则不碍两存。故是亦有亦无。

  问,缘起法非有非无吗?答,非有非无。因为有夺空,则空相泯。空夺有,则 有相泯,故是非有非无。

  【又以缘起故是有。以缘起故是无。以缘起故是亦有亦无。以缘起故是非

  有非无。乃至一不一。亦一亦不一。非一非不一。多不多。亦多亦不多

  。非多非不多。如是是多。是一。亦是多亦是一。非是一非是多。即不

  即四句准之如是。】

  约一法界而论,一切法无非缘起。于缘起上,一切皆有,一切皆无,一切亦有 亦无,一切非有非无。

  所以以缘起故是有,一切法因缘生故。以缘起故无,因缘所生法,无性即空故 。以缘起故是亦有亦无,因缘生无性,故一切法无。无性任缘,故一切法有。故以 缘起,一切法亦有亦无。以缘起故,是非有非无。缘生无性故非有,无性任缘故非 无。故以缘起,一切法非有非无。

  乃至一不一,亦一亦不一,非一非不一。

  于一法界中,乃至说一时,一切皆一。说不一时,一切皆不一。说亦时,一切 亦一亦不一。说非时,一切非一非不一。

  约一法界而论,据理可知,多,不多,亦多亦不多,非多非不多。

  以上说一,即是不多。以上说不一,即是多。故知多不多者,即是反上一不一 而立说。此中含有离四句便是即四句的道理。

  例如「多」,即是「不一」。「不多」,即是「一」。同时「多」则离「一」 ,「一」则离「多」。「不多」则离「不一」,「不一」则离「不多」。「亦多亦 不多」,则离「亦一亦不一」。「非多非不多」,则离「非一非不一」。

  所以接着说,如是是多,是一。亦是多亦是一,非是一非是多。即不即四句, 准之如是。

  一切一,一切不一,一切亦一亦不一,一切非一非不一。据理可知,一切一, 便是一切不多。一切不一,便是一切多。因为一便是不多,不一便是多故。所以说 如是是多,如是是一。

  其余准之可知。例如「一切亦一亦不一」,便是「一切亦不多亦多」。…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