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亦然。又论云。
如人梦渡河水。因勇猛力而得觉也。若也用功间断。纔作还休。求悟终
自难期。望解虚盈岁月。何者。无始习业垢重难穿。虽有觉心。随见随
灭。若不克勤恳切。无以成于行心。随日妄以为怀。徒自疲于筋力。夫
是行者存意思之。】
故经云,如人渴须水,穿凿于高原,施工不已,渐见湿土,知水必近。
行人习学亦复如是,用功既久,必然透露消息,当知成功不远矣。
又经云,譬如人钻火,未热而止息,火势随止灭,懈怠者亦然。
如人钻木取火,若见热相,应更急钻求,方得火出。如果未热而止息,火势便 灭。修行亦复如是,如果见有消息,宜更勇猛精进,方能有成就也。
又论云,如人梦渡河水,因勇猛力而得觉也。
梦中渡河,唯恐沉溺,于是勇猛用力,即便觉醒。修行亦然,于生死海中抖擞 精神令觉,即出生死也。
若也,用功间断,纔作还休,求悟终自难期,望解虚盈岁月。
如果用功不能相续无间,求觉悟终无希望,求解脱只是虚度岁月而已。
何者?甚么原因呢?因为无始劫来,无明习气业力垢重难穿。虽有觉悟之心, 但是随其我见,则觉悟心便随灭。如果不克勤恳切,则无以成于行心也。终日随妄 想以为怀,便自徒疲劳筋力了。故行者应留意思之。
第五华严三昧门
华严三昧门者,即五教中之圆教。圆教所说,系一乘教义。华严宗判有二种一 乘,即同教一乘与别教一乘。同教一乘即法华,别教一乘即华严。同教一乘者,收 顿教义收终教义。别教一乘,唯显圆融具德。同教一乘,会三乘归一乘。别教一乘 ,从一乘流出三乘。同教一乘,明圆融之义,无常即常,无我即我,三乘一乘同源 ,权实不二。别教一乘,明事事无碍,互摄互入,重重无尽。
别教一乘,从一心流出二种三昧。一、海印三昧,二、华严三昧。海印三昧者 ,即真如本觉性海。华严三昧者,即真如智广修菩萨万行。
所谓事事无碍者,观全事之理,理随事显,一一可见。观全理之事,事随理融 ,一一皆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犹一室千灯,光光相融。一摄一切,一入一切 。一切摄一,一切入一。一摄一,一入一。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如是关系, 俱时顿现,重重无尽。
故性海圆明,法界缘起,无碍自在,主伴圆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以理融 事,相虽万差,无非是理。一理无尽,全在事中。于是事如于理,理显于事。一切 无碍,真妄交彻,事事相参。
故华严三昧门者,谈法界缘起。而法界缘起,深奥叵测,非笔者劣智所能阶。 今试解此文,不敢望得其旨,唯尽诚而已。
【但法界缘起惑者难阶。若先不濯垢心。无以登其正觉。故大智论云。如
人鼻下有粪臭。沉麝等香亦为臭也。故维摩经云。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
法故。须先打计执。然后方入圆明。若有直见色等诸法从缘。即是法界
缘起也。不必更须前方便也。如其不得直入此者。宜可从始至终一一征
问。致令断惑尽迷除法绝言见性生解方为得意耳。】
法界缘起,一乘圆教之法,甚深微妙,故惑于理者难阶。上楼曰阶,下楼曰降 。难阶者,莫及也。
若先不濯垢心,无以登其正觉。
垢心者,妄惑烦恼之心也,濯者洗濯。法界缘起惑者莫及,若不先净其妄惑烦 恼之心,无以登正觉之地。无上正觉本自现成,只为妄惑烦恼所障,不能圆显。今 欲显其正觉,故须先濯垢心。
以下引大智度论之喻以明。大智度论云,如人鼻下有粪臭,纵有沉檀麝香之香 气,亦为之臭也。
复引维摩经。维摩经云,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因为梦中说觉,觉亦为梦 也。故须先打计执,然后方入圆明。先打计执者,先打遍计执也。然后入圆明者, 入圆成实也。
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是为三性。成唯识论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 ,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
今先从依他起讲起。依他起者,一切法互相缘借而起。故依他起自性,是分别 缘所生。由分别互相缘借而生,故名依他起。
既然诸法性相,依他而有,则知诸法实无性相。既无性相,故知依他起自性是 虚妄分别。
何故知依他起自性,是虚妄分别呢?因为依他起便是因缘和合。若和合时方有 性相,那么未和合时,当无性相。若未和合时无性相,云何无性相和合能成有性相 呢?故知依他起自性分别诸缘,是虚妄分别。
其实诸法实性无性,无性随缘,能成一切性。诸法实相无相,无相随缘,能成 一切相。无性随缘成诸法性相,是谓依他起。随缘无性我法俱空,即此空性所显, 能圆满成就诸法性相,谓之圆成实性。
以圆成实无性为性,空我法故,所以说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远离依他起 之分别缘生性也。
然无性随缘,名依他起。随缘无性,名圆成实。故此圆成实与依他起,非异非 不异。此圆成实,即于依他起上,常远离遍计执。证我法二空所显真如为性。
若于依他起上,妄执虚妄幻相为实有,便是遍计所执。故遍计执者,纯属虚妄 执着。故曰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是以于依他起上,如实知缘起无性,空乎我法二执,便入圆成实。若于依他起 上,执着幻相为实有,便成遍计执。于三性中,各有其二。于圆成实,则一者不变 ,二者随缘。于依他起中,则一者似有,二者无性。于遍计执中,则一者情有,二 者理无。由不变、无性、理无。故三性一际,此则不坏末而常本。如经云生死即涅 盘。由随缘、似有、情有,此三义亦复是无,则不动本而常末。如经云常法身常六 道。故如此三性,真赅妄末,妄彻真源也。
所以文中云,须先打遍计执,然后方入圆明。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之意, 即无以遍计执入圆成实也。
若有直见色等诸法从缘,即是法界缘起也,不必更须前方便也。
直见色等诸法从缘者,直接如实知见色等诸法依他起,随缘无性,无性随缘。 依他圆成,俱时顿现,如对镜现影,不假方便亦无渐次。如此方是法界缘起也。
如其不得直入者,宜可从始至终一一征问,致令断惑尽迷,除法绝言,见性生 解,方为得意耳。
如果不能直接得入法界缘起者,便须假方便,渐次而入。例如先观色等诸法, 因缘所生。再观法属因缘,便无自性。后观无性之法,必不可得,便入第一义谛矣 。故曰从始至终,一一征问,致令断惑尽迷,除法绝言,见性生解,便得其旨了。
断惑尽迷者,不取于相也。除法绝言者,如如不动也。见性生解者,法性圆融 无碍,摄入无尽也。如是方为得旨。此是言假诸方便,渐次而入。
【问曰。云何见色等诸法。即得入大缘起法界耶。答曰。以色等诸事本真
实亡诠。即妄心不及也。故经云。言说别施行。真实离文字。是故见眼
耳等事。即入法界缘起中也。何者。皆是无实体性也。即由无体幻相方
成。以从缘生非自性有故。即由无性得成幻有。是故性相相浑融全收一
际。所以见法即入大缘起法界中也。】
问曰,见色等诸法,云何直接便入一大缘起法界呢?法界者无界,无界者无性 无体。故无性随缘,名法界缘起。随缘无性,名缘起法界。此是一真法界性,亦是 一大总相法门体,故曰大缘起法界。云何见色等诸法,即得入大缘起法界呢?
答曰,色等诸相是幻有,幻有无性,无性即真实。真实法性,无性无体不可得 ,所以离一切言诠。故曰色等诸法,本真实亡诠。
即妄心不及也。
妄心者只知取相,取相取名,谓之妄心。真实者,离相离名不起妄想,故即妄 心不及也。
故经云,言说别施行,真实离文字。
别施行者,假施设也,假立非实也。因为真实亡诠,离文字相也。
是故见眼耳等事,即入法界缘起中也。
眼耳等事者,色等诸法也。色法略说有十一种,即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及色声 香味触法等六尘。见如是等事,便知依他无性,无性缘成,即入法界缘起。
何者以下,是解释其理由。诸法缘起,皆无真实体性。以无自性故,方能随缘 成诸幻相。因为诸法从缘而有,非自性有故。同时因为无性,方能成其幻有事相。
佛道外道,由此而分。佛道知自性是因缘,外道执因缘为自性。此所谓失之毫 厘,差之千里也。
是故性相,相浑融,全收一际。
性者无性,相者幻有。无性幻有,幻有无性。互相浑融,一际无分。
能如是知者,所以见法即入大缘起法界中也。「见法」者,不局限于色法也。 广说若见一切法,皆入大缘起法界中也。
【问既言空有无二即入融通者。如何复云见眼耳等即入法界中耶。答若能
见空有如是者。即妄见心尽方得顺理入法界也。何以故。以缘起法界离
见亡情繁兴万像故。】
问,既言空有不二,当是无有分别。即入融通者,摄入融通也。如此说来,空 与有不可分别。如何复云见眼耳等,即入法界中呢?如此解说,岂不是有分别吗?
答,若能见空有依他无性,无性缘成者,便可妄心皆尽。妄心既尽不生执着, 方能顺理入法界也。何以故?非是一切法有分别,亦非一切法唯无分别。知法界缘 起,缘起法界,无分别即分别,分别即无分别。只怪众生虚妄生见,妄见有二有不 二。如果放下妄见,则不见二,亦复不见不二了。故缘起法界,若离见亡情,便不 碍繁兴万像也。所以法界缘起者,万像繁兴不碍一性湛然,一性湛然不碍万像繁兴 。
是知法界缘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二即不二,不二而二。非是二外有不二 ,不二外有二。若二外见不二,不二外见二者,皆妄见凡情也。
【问既知如是。以何方便令得入耶。答方便不同略有三种。…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