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说五法,相,名,妄 想,如如,真智。如如真智者,即如如,如如智也。
又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宜(宣)。
诸法寂灭相者,实相无相也。实相者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 有无俱相。非自相非他相,非非自相非非他相,非自他俱相。故诸法寂灭相,不可 以言宣。
又经云,法离一切观行。
诸法离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乃至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法离一切观行 。
又经云,若解真实者,无菩提。
何谓菩提?了达真空义,是名曰菩提。菩提者真空义也,而真空义者,方为真 实。若人体证空寂,体证诸法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能了解真实。然言语道断心行 处灭,是无菩提。故解真实者,无菩提也。
【问若云空有圆融语观双绝者。即离观行。云何证入耶。答非是默而不言
。但以语即如故。不异于法。是以无言。观行亦尔。反上可知。】
问:若云空有圆融,语观双绝者,即离观行,云何证入耶?
问意谓如果语观双绝,当是既无所依起修之教义,亦无能依起修之观行。既无 能修亦无所修,怎能证入呢?问者以为语观双绝,是默然无语,木然无修,教义观 行均无之谓。其不知语观双绝者,是一法界义,是一心义也。
故回答说,汝会错意也。所谓语观双绝者,非是默然无言语谓之绝也。但以能 言与所言,如如不二,不别不异。同是一法界故,同是一心故,所以说诸法无言也 。观行亦复如是,能观所观如如不二。同是一法界,同是一心,故曰观行绝。
反上可知者,上文言空言有,今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空有不二,故曰反上 可知。
【故经云。有三十二菩萨。各说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名入不二法门。次至
维摩。默答寂无言说。名真入不二法门。文殊叹曰。善哉善哉。默然无
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解云。维摩虽默无言。即是说法。何以故。以诸
菩萨皆得解故。何者。言说观行即是法也。】
并引维摩诘经作证。经中三十二菩萨,各说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为入不二法门 。此诸菩萨所说,皆语观未绝。最后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何等是不二法门?维 摩诘居士默然不应。文殊菩萨叹曰,善哉善哉!无有文字言语,是真入不二法门也 。
解云,维摩虽默然无言,即是说法。
因为法者离文字相、言语相、心缘相。故虽然无言,即是说法。
何以故?以诸菩萨皆得解故。何者?言说观行即是法也。
菩萨皆解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知无言即是说法。但言即无言,行即无行。 何以故?因为言行者,缘生无性故,无体空寂故。所以说言说观行即是法。
【问空有无二遂令大士无言。性相镕融致使观心无措者。信如其说。今修
学者未审。以何方便而证契耶。答即于此空有法上。消息取之。何者。
以空摄于有。有而非有。有见斯尽。以有摄于空。空而非空。空执都亡
。空有即入全体交彻。一相无二两见不生。交彻无碍碍而不碍两相俱存
。互夺圆融而不废两非双泯。故契圆珠而自在诸见勿拘。证性海而无骂
。萧然物外超情离念。迥出拟议顿塞百非。语观双绝。故使妄心冰释诸
见云披。唯证相应。岂关言说。是以维摩默答欲表理出言端。天女盛谈
欲彰性非言外。性非言外。言即无言。理出言端。不说即说。不说即说
故。绝情虑之思议。言即无言故。殄解心之图度。以斯融夺。岂笔说能
申。唯证相应。当自知耳。】
问,空有无二,遂令大士无言,性相镕融,致使观心无措者,信如其说。今修 学者未审,以何方便而证契耶?
文中先示领解,后出难问。问曰因为空有无二,不可分别言说,于是令维摩诘 大士无言。性相镕融,一体无分,致使观心无滞念留意处,信如汝所说之理无差。 无措者,无滞念留意处也。但今修学者,未能详尽其意旨,不知以何方便,而能证 入契合其理境性地呢?
答,即于此空有法上,消息取之。
消息取之者,犹言于空有法上,销融取之也。
何者?以空摄于有。有而非有,有见斯尽。以有摄于空,空而非空,空执都亡 。
摄者,尽也夺也。甚么原因呢?何故空有二法,得以消息呢?因为以空尽有, 以空夺有,则有全是空,故曰有而非有。既然有而非有,于是有见斯尽。何故有见 斯尽?以有即空故。
若以有尽空,以有夺空,则空全是有,故空而非空。既然空而非空,于是空执 都亡,以空即有故。
空有即入,全体交彻。一相无二,两见不生。
「即」者摄也夺也,「入」者成也。空即于有,是空夺有。空入有,是空成有 。有即于空,是有夺空。有入空,是有成空。空与有,相即复相入,故空有全体交 彻。空是彻有之空,有是彻空之有。空有一体无分,以空有一体无分,故两见不生 。
交彻无碍,碍(应无此碍字)而不碍两相俱存。互夺圆融,而不废两非双泯。
空有交彻无碍,而不碍空相有相两相俱存。此是一法界中,无分别而不碍差别 相存。虽然空有互夺,空夺有则空存,有夺空则有存,但不废空有二法,两者俱非 而双泯绝也。此是一法界中,差别相宛然而不碍当体即无分别也。
故契圆珠而自在,诸见无拘。证性海而无骂,萧然物外。
圆珠是喻,性海是法,此二句乃喻法双举。圆珠者随方而观,所见相不同。故 曰契圆珠而自在,诸见勿拘。虽然见相不同,圆珠却是一体。万法同一空性,空性 无有差别,无能依所依,故曰性海无骂(骂字似应为泊字,泊是栖止义寄泊义。性 海无泊者,法性无寄无依也),萧然物外。萧者空寂也,法性空寂,出乎于物外。
超情离念,迥出拟议,顿塞百非。语观双绝,故使妄心冰释,诸见云披。
既然性海无寄,萧然物外,是以超情离念,迥出拟议顿塞百非。迥出拟议,是 远离言语心行之境也。远离言语心行之境,故令百非顿息,诤论不生。
百非者,由四句生。四句者例如一、有,二、无,三、亦有亦无,四、非有非 无。如是四句,各自复出四句,乃有十六。此十六句历于过去、未来、现在三世, 乃有四十八。复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加上根本四句,乃成百非。
由于语观双绝,故令妄心无依而冰释。于是诸异见如云开而散也。「披」者开 也。诸见云披者,谓诸见如云之开散也。
唯证相应,岂关言说。
今此顿教法门,唯证相应,岂关言说?故顿教法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经 云,我法甚深,唯证乃知。因为这种原因,维摩诘居士默答者,欲表理出言端也。
天女盛谈,亦出维摩诘经。维摩诘经观众生品第七,有一天女散华。华至诸菩 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着不堕。一切弟子皆神力去华,而不能令去。
因为佛制戒律,华堕佛衣,或上座衣无苦。若堕余弟子衣,应拂令堕座上。所 以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但不能令去。
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华?舍利弗答,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意谓佛制华堕 弟子衣上,应拂去之。今华堕我衣,不如法不如律不如佛所教也。
天女曰,勿谓此华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耳。若于 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 断一切分别想故……
此处天女盛谈,欲彰性非言外者,即引这段故事。性非言外者,无性随缘而见 言说,言说体虚即是无性。故性非言外,无有分别也。
以性及言说,一法界故,无分别故。所以性非言外,有言即是无言。理无以自 明,因言而明。故理出言端,不说之理,即有说之言也。
以不说即说,无说之理即有说之言故,所以虽有言说,而绝情虑之思议也。
言即无言,殄解心之图度。以斯融夺,岂笔说能申?唯证相应,当自知耳。
由于这种道理,言即无言,以全言即理故。殄者绝灭也,绝灭知解心之图度。 图度者,谋求量度也。绝乎知解心之谋求量度。
顿教法门,如此的互融互夺,岂是文字语言所能说明的呢?唯有亲证方得相应 。毕及亲证以后,当自知耳。故顿教之法,唯在亲证,不在言说。
【故经云。如人饮冷水唯自知也。此意在言外。勿执言思理。理不出言。
莫捐而求理。谛解研窍。复自显然。委细莹磨。故应明耳。但须勤加用
力专志勿移。行住坐卧中无令暂废。久作不已。白皂自分深可信矣。】
故经云,如人饮冷水,唯自知也。
顿教之法,出乎言虑境界,唯证乃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此是无分别理, 出乎言虑事相之外。不可执着言语,即以为是理也。
般若经云,世人分别,唯分别言语文字。世人不知言语文字,非理实也。故曰 勿执言思理。
理不出言,莫捐而求理。
但是于一法界中,理不出言。只要不执着言语为实有,如实知言语无性即是理 显,无性随缘即是言明。言之与理,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言语是世谛,理性是第 一义谛。第一义谛无以自明,以世谛而明。世谛无以自立,以第一义谛而立。所以 若坏世谛,即坏第一义,故曰莫捐弃言语而求理也。
谛解研窍,复自显然。委细莹磨,故应明耳。
谛者确实,若能确实了解,确实研究,确实考核,(窍为核之误)复自于其理 显然明了。委细莹磨者,很确实地,很详细地,切磋琢磨,令其道理光洁透澈,于 其道理方能相应明了也。
但须勤加用力,专志勿移,行住坐卧中无令暂废。久作不已,白皂自分,深可 信矣。
学者必须勤加用力修习,专心一志而不改变。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无令暂时 废止。这样久久用功而无休歇,自能黑白分明,深解而坚信矣。
【故经云。如人渴须水。穿凿于高原。施功不已。渐见湿土。知水必近。
又经云。譬如人钻火未热而止息。火势随止灭。懈怠者…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