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說五法,相,名,妄 想,如如,真智。如如真智者,即如如,如如智也。
又經雲,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宜(宣)。
諸法寂滅相者,實相無相也。實相者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 有無俱相。非自相非他相,非非自相非非他相,非自他俱相。故諸法寂滅相,不可 以言宣。
又經雲,法離一切觀行。
諸法離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乃至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法離一切觀行 。
又經雲,若解真實者,無菩提。
何謂菩提?了達真空義,是名曰菩提。菩提者真空義也,而真空義者,方爲真 實。若人體證空寂,體證諸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方能了解真實。然言語道斷心行 處滅,是無菩提。故解真實者,無菩提也。
【問若雲空有圓融語觀雙絕者。即離觀行。雲何證入耶。答非是默而不言
。但以語即如故。不異于法。是以無言。觀行亦爾。反上可知。】
問:若雲空有圓融,語觀雙絕者,即離觀行,雲何證入耶?
問意謂如果語觀雙絕,當是既無所依起修之教義,亦無能依起修之觀行。既無 能修亦無所修,怎能證入呢?問者以爲語觀雙絕,是默然無語,木然無修,教義觀 行均無之謂。其不知語觀雙絕者,是一法界義,是一心義也。
故回答說,汝會錯意也。所謂語觀雙絕者,非是默然無言語謂之絕也。但以能 言與所言,如如不二,不別不異。同是一法界故,同是一心故,所以說諸法無言也 。觀行亦複如是,能觀所觀如如不二。同是一法界,同是一心,故曰觀行絕。
反上可知者,上文言空言有,今雲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空有不二,故曰反上 可知。
【故經雲。有叁十二菩薩。各說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名入不二法門。次至
維摩。默答寂無言說。名真入不二法門。文殊歎曰。善哉善哉。默然無
言。是真入不二法門。解雲。維摩雖默無言。即是說法。何以故。以諸
菩薩皆得解故。何者。言說觀行即是法也。】
並引維摩诘經作證。經中叁十二菩薩,各說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爲入不二法門 。此諸菩薩所說,皆語觀未絕。最後文殊菩薩問維摩诘居士,何等是不二法門?維 摩诘居士默然不應。文殊菩薩歎曰,善哉善哉!無有文字言語,是真入不二法門也 。
解雲,維摩雖默然無言,即是說法。
因爲法者離文字相、言語相、心緣相。故雖然無言,即是說法。
何以故?以諸菩薩皆得解故。何者?言說觀行即是法也。
菩薩皆解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故知無言即是說法。但言即無言,行即無行。 何以故?因爲言行者,緣生無性故,無體空寂故。所以說言說觀行即是法。
【問空有無二遂令大士無言。性相镕融致使觀心無措者。信如其說。今修
學者未審。以何方便而證契耶。答即于此空有法上。消息取之。何者。
以空攝于有。有而非有。有見斯盡。以有攝于空。空而非空。空執都亡
。空有即入全體交徹。一相無二兩見不生。交徹無礙礙而不礙兩相俱存
。互奪圓融而不廢兩非雙泯。故契圓珠而自在諸見勿拘。證性海而無罵
。蕭然物外超情離念。迥出擬議頓塞百非。語觀雙絕。故使妄心冰釋諸
見雲披。唯證相應。豈關言說。是以維摩默答欲表理出言端。天女盛談
欲彰性非言外。性非言外。言即無言。理出言端。不說即說。不說即說
故。絕情慮之思議。言即無言故。殄解心之圖度。以斯融奪。豈筆說能
申。唯證相應。當自知耳。】
問,空有無二,遂令大士無言,性相镕融,致使觀心無措者,信如其說。今修 學者未審,以何方便而證契耶?
文中先示領解,後出難問。問曰因爲空有無二,不可分別言說,于是令維摩诘 大士無言。性相镕融,一體無分,致使觀心無滯念留意處,信如汝所說之理無差。 無措者,無滯念留意處也。但今修學者,未能詳盡其意旨,不知以何方便,而能證 入契合其理境性地呢?
答,即于此空有法上,消息取之。
消息取之者,猶言于空有法上,銷融取之也。
何者?以空攝于有。有而非有,有見斯盡。以有攝于空,空而非空,空執都亡 。
攝者,盡也奪也。甚麼原因呢?何故空有二法,得以消息呢?因爲以空盡有, 以空奪有,則有全是空,故曰有而非有。既然有而非有,于是有見斯盡。何故有見 斯盡?以有即空故。
若以有盡空,以有奪空,則空全是有,故空而非空。既然空而非空,于是空執 都亡,以空即有故。
空有即入,全體交徹。一相無二,兩見不生。
「即」者攝也奪也,「入」者成也。空即于有,是空奪有。空入有,是空成有 。有即于空,是有奪空。有入空,是有成空。空與有,相即複相入,故空有全體交 徹。空是徹有之空,有是徹空之有。空有一體無分,以空有一體無分,故兩見不生 。
交徹無礙,礙(應無此礙字)而不礙兩相俱存。互奪圓融,而不廢兩非雙泯。
空有交徹無礙,而不礙空相有相兩相俱存。此是一法界中,無分別而不礙差別 相存。雖然空有互奪,空奪有則空存,有奪空則有存,但不廢空有二法,兩者俱非 而雙泯絕也。此是一法界中,差別相宛然而不礙當體即無分別也。
故契圓珠而自在,諸見無拘。證性海而無罵,蕭然物外。
圓珠是喻,性海是法,此二句乃喻法雙舉。圓珠者隨方而觀,所見相不同。故 曰契圓珠而自在,諸見勿拘。雖然見相不同,圓珠卻是一體。萬法同一空性,空性 無有差別,無能依所依,故曰性海無罵(罵字似應爲泊字,泊是棲止義寄泊義。性 海無泊者,法性無寄無依也),蕭然物外。蕭者空寂也,法性空寂,出乎于物外。
超情離念,迥出擬議,頓塞百非。語觀雙絕,故使妄心冰釋,諸見雲披。
既然性海無寄,蕭然物外,是以超情離念,迥出擬議頓塞百非。迥出擬議,是 遠離言語心行之境也。遠離言語心行之境,故令百非頓息,诤論不生。
百非者,由四句生。四句者例如一、有,二、無,叁、亦有亦無,四、非有非 無。如是四句,各自複出四句,乃有十六。此十六句曆于過去、未來、現在叁世, 乃有四十八。複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加上根本四句,乃成百非。
由于語觀雙絕,故令妄心無依而冰釋。于是諸異見如雲開而散也。「披」者開 也。諸見雲披者,謂諸見如雲之開散也。
唯證相應,豈關言說。
今此頓教法門,唯證相應,豈關言說?故頓教法門,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經 雲,我法甚深,唯證乃知。因爲這種原因,維摩诘居士默答者,欲表理出言端也。
天女盛談,亦出維摩诘經。維摩诘經觀衆生品第七,有一天女散華。華至諸菩 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皆神力去華,而不能令去。
因爲佛製戒律,華墮佛衣,或上座衣無苦。若墮余弟子衣,應拂令墮座上。所 以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但不能令去。
天女問舍利弗,何故去華?舍利弗答,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意謂佛製華墮 弟子衣上,應拂去之。今華墮我衣,不如法不如律不如佛所教也。
天女曰,勿謂此華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耳。若于 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爲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 斷一切分別想故……
此處天女盛談,欲彰性非言外者,即引這段故事。性非言外者,無性隨緣而見 言說,言說體虛即是無性。故性非言外,無有分別也。
以性及言說,一法界故,無分別故。所以性非言外,有言即是無言。理無以自 明,因言而明。故理出言端,不說之理,即有說之言也。
以不說即說,無說之理即有說之言故,所以雖有言說,而絕情慮之思議也。
言即無言,殄解心之圖度。以斯融奪,豈筆說能申?唯證相應,當自知耳。
由于這種道理,言即無言,以全言即理故。殄者絕滅也,絕滅知解心之圖度。 圖度者,謀求量度也。絕乎知解心之謀求量度。
頓教法門,如此的互融互奪,豈是文字語言所能說明的呢?唯有親證方得相應 。畢及親證以後,當自知耳。故頓教之法,唯在親證,不在言說。
【故經雲。如人飲冷水唯自知也。此意在言外。勿執言思理。理不出言。
莫捐而求理。谛解研竅。複自顯然。委細瑩磨。故應明耳。但須勤加用
力專志勿移。行住坐臥中無令暫廢。久作不已。白皂自分深可信矣。】
故經雲,如人飲冷水,唯自知也。
頓教之法,出乎言慮境界,唯證乃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此是無分別理, 出乎言慮事相之外。不可執著言語,即以爲是理也。
般若經雲,世人分別,唯分別言語文字。世人不知言語文字,非理實也。故曰 勿執言思理。
理不出言,莫捐而求理。
但是于一法界中,理不出言。只要不執著言語爲實有,如實知言語無性即是理 顯,無性隨緣即是言明。言之與理,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言語是世谛,理性是第 一義谛。第一義谛無以自明,以世谛而明。世谛無以自立,以第一義谛而立。所以 若壞世谛,即壞第一義,故曰莫捐棄言語而求理也。
谛解研竅,複自顯然。委細瑩磨,故應明耳。
谛者確實,若能確實了解,確實研究,確實考核,(竅爲核之誤)複自于其理 顯然明了。委細瑩磨者,很確實地,很詳細地,切磋琢磨,令其道理光潔透澈,于 其道理方能相應明了也。
但須勤加用力,專志勿移,行住坐臥中無令暫廢。久作不已,白皂自分,深可 信矣。
學者必須勤加用力修習,專心一志而不改變。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無令暫時 廢止。這樣久久用功而無休歇,自能黑白分明,深解而堅信矣。
【故經雲。如人渴須水。穿鑿于高原。施功不已。漸見濕土。知水必近。
又經雲。譬如人鑽火未熱而止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
《華嚴五教止觀淺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