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五教止觀淺導▪P11

  ..續本文上一頁亦然。又論雲。

  如人夢渡河水。因勇猛力而得覺也。若也用功間斷。纔作還休。求悟終

  自難期。望解虛盈歲月。何者。無始習業垢重難穿。雖有覺心。隨見隨

  滅。若不克勤懇切。無以成于行心。隨日妄以爲懷。徒自疲于筋力。夫

  是行者存意思之。】

  故經雲,如人渴須水,穿鑿于高原,施工不已,漸見濕土,知水必近。

  行人習學亦複如是,用功既久,必然透露消息,當知成功不遠矣。

  又經雲,譬如人鑽火,未熱而止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

  如人鑽木取火,若見熱相,應更急鑽求,方得火出。如果未熱而止息,火勢便 滅。修行亦複如是,如果見有消息,宜更勇猛精進,方能有成就也。

  又論雲,如人夢渡河水,因勇猛力而得覺也。

  夢中渡河,唯恐沈溺,于是勇猛用力,即便覺醒。修行亦然,于生死海中抖擻 精神令覺,即出生死也。

  若也,用功間斷,纔作還休,求悟終自難期,望解虛盈歲月。

  如果用功不能相續無間,求覺悟終無希望,求解脫只是虛度歲月而已。

  何者?甚麼原因呢?因爲無始劫來,無明習氣業力垢重難穿。雖有覺悟之心, 但是隨其我見,則覺悟心便隨滅。如果不克勤懇切,則無以成于行心也。終日隨妄 想以爲懷,便自徒疲勞筋力了。故行者應留意思之。

  

  第五華嚴叁昧門

  華嚴叁昧門者,即五教中之圓教。圓教所說,系一乘教義。華嚴宗判有二種一 乘,即同教一乘與別教一乘。同教一乘即法華,別教一乘即華嚴。同教一乘者,收 頓教義收終教義。別教一乘,唯顯圓融具德。同教一乘,會叁乘歸一乘。別教一乘 ,從一乘流出叁乘。同教一乘,明圓融之義,無常即常,無我即我,叁乘一乘同源 ,權實不二。別教一乘,明事事無礙,互攝互入,重重無盡。

  別教一乘,從一心流出二種叁昧。一、海印叁昧,二、華嚴叁昧。海印叁昧者 ,即真如本覺性海。華嚴叁昧者,即真如智廣修菩薩萬行。

  所謂事事無礙者,觀全事之理,理隨事顯,一一可見。觀全理之事,事隨理融 ,一一皆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猶一室千燈,光光相融。一攝一切,一入一切 。一切攝一,一切入一。一攝一,一入一。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如是關系, 俱時頓現,重重無盡。

  故性海圓明,法界緣起,無礙自在,主伴圓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以理融 事,相雖萬差,無非是理。一理無盡,全在事中。于是事如于理,理顯于事。一切 無礙,真妄交徹,事事相參。

  故華嚴叁昧門者,談法界緣起。而法界緣起,深奧叵測,非筆者劣智所能階。 今試解此文,不敢望得其旨,唯盡誠而已。

  【但法界緣起惑者難階。若先不濯垢心。無以登其正覺。故大智論雲。如

  人鼻下有糞臭。沈麝等香亦爲臭也。故維摩經雲。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

  法故。須先打計執。然後方入圓明。若有直見色等諸法從緣。即是法界

  緣起也。不必更須前方便也。如其不得直入此者。宜可從始至終一一征

  問。致令斷惑盡迷除法絕言見性生解方爲得意耳。】

  法界緣起,一乘圓教之法,甚深微妙,故惑于理者難階。上樓曰階,下樓曰降 。難階者,莫及也。

  若先不濯垢心,無以登其正覺。

  垢心者,妄惑煩惱之心也,濯者洗濯。法界緣起惑者莫及,若不先淨其妄惑煩 惱之心,無以登正覺之地。無上正覺本自現成,只爲妄惑煩惱所障,不能圓顯。今 欲顯其正覺,故須先濯垢心。

  以下引大智度論之喻以明。大智度論雲,如人鼻下有糞臭,縱有沈檀麝香之香 氣,亦爲之臭也。

  複引維摩經。維摩經雲,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因爲夢中說覺,覺亦爲夢 也。故須先打計執,然後方入圓明。先打計執者,先打遍計執也。然後入圓明者, 入圓成實也。

  遍計執,依他起,圓成實是爲叁性。成唯識論雲:「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 ,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別緣所生,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 ,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

  今先從依他起講起。依他起者,一切法互相緣借而起。故依他起自性,是分別 緣所生。由分別互相緣借而生,故名依他起。

  既然諸法性相,依他而有,則知諸法實無性相。既無性相,故知依他起自性是 虛妄分別。

  何故知依他起自性,是虛妄分別呢?因爲依他起便是因緣和合。若和合時方有 性相,那麼未和合時,當無性相。若未和合時無性相,雲何無性相和合能成有性相 呢?故知依他起自性分別諸緣,是虛妄分別。

  其實諸法實性無性,無性隨緣,能成一切性。諸法實相無相,無相隨緣,能成 一切相。無性隨緣成諸法性相,是謂依他起。隨緣無性我法俱空,即此空性所顯, 能圓滿成就諸法性相,謂之圓成實性。

  以圓成實無性爲性,空我法故,所以說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遠離依他起 之分別緣生性也。

  然無性隨緣,名依他起。隨緣無性,名圓成實。故此圓成實與依他起,非異非 不異。此圓成實,即于依他起上,常遠離遍計執。證我法二空所顯真如爲性。

  若于依他起上,妄執虛妄幻相爲實有,便是遍計所執。故遍計執者,純屬虛妄 執著。故曰此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

  是以于依他起上,如實知緣起無性,空乎我法二執,便入圓成實。若于依他起 上,執著幻相爲實有,便成遍計執。于叁性中,各有其二。于圓成實,則一者不變 ,二者隨緣。于依他起中,則一者似有,二者無性。于遍計執中,則一者情有,二 者理無。由不變、無性、理無。故叁性一際,此則不壞末而常本。如經雲生死即涅 盤。由隨緣、似有、情有,此叁義亦複是無,則不動本而常末。如經雲常法身常六 道。故如此叁性,真赅妄末,妄徹真源也。

  所以文中雲,須先打遍計執,然後方入圓明。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之意, 即無以遍計執入圓成實也。

  若有直見色等諸法從緣,即是法界緣起也,不必更須前方便也。

  直見色等諸法從緣者,直接如實知見色等諸法依他起,隨緣無性,無性隨緣。 依他圓成,俱時頓現,如對鏡現影,不假方便亦無漸次。如此方是法界緣起也。

  如其不得直入者,宜可從始至終一一征問,致令斷惑盡迷,除法絕言,見性生 解,方爲得意耳。

  如果不能直接得入法界緣起者,便須假方便,漸次而入。例如先觀色等諸法, 因緣所生。再觀法屬因緣,便無自性。後觀無性之法,必不可得,便入第一義谛矣 。故曰從始至終,一一征問,致令斷惑盡迷,除法絕言,見性生解,便得其旨了。

  斷惑盡迷者,不取于相也。除法絕言者,如如不動也。見性生解者,法性圓融 無礙,攝入無盡也。如是方爲得旨。此是言假諸方便,漸次而入。

  【問曰。雲何見色等諸法。即得入大緣起法界耶。答曰。以色等諸事本真

  實亡诠。即妄心不及也。故經雲。言說別施行。真實離文字。是故見眼

  耳等事。即入法界緣起中也。何者。皆是無實體性也。即由無體幻相方

  成。以從緣生非自性有故。即由無性得成幻有。是故性相相渾融全收一

  際。所以見法即入大緣起法界中也。】

  問曰,見色等諸法,雲何直接便入一大緣起法界呢?法界者無界,無界者無性 無體。故無性隨緣,名法界緣起。隨緣無性,名緣起法界。此是一真法界性,亦是 一大總相法門體,故曰大緣起法界。雲何見色等諸法,即得入大緣起法界呢?

  答曰,色等諸相是幻有,幻有無性,無性即真實。真實法性,無性無體不可得 ,所以離一切言诠。故曰色等諸法,本真實亡诠。

  即妄心不及也。

  妄心者只知取相,取相取名,謂之妄心。真實者,離相離名不起妄想,故即妄 心不及也。

  故經雲,言說別施行,真實離文字。

  別施行者,假施設也,假立非實也。因爲真實亡诠,離文字相也。

  是故見眼耳等事,即入法界緣起中也。

  眼耳等事者,色等諸法也。色法略說有十一種,即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及色聲 香味觸法等六塵。見如是等事,便知依他無性,無性緣成,即入法界緣起。

  何者以下,是解釋其理由。諸法緣起,皆無真實體性。以無自性故,方能隨緣 成諸幻相。因爲諸法從緣而有,非自性有故。同時因爲無性,方能成其幻有事相。

  佛道外道,由此而分。佛道知自性是因緣,外道執因緣爲自性。此所謂失之毫 厘,差之千裏也。

  是故性相,相渾融,全收一際。

  性者無性,相者幻有。無性幻有,幻有無性。互相渾融,一際無分。

  能如是知者,所以見法即入大緣起法界中也。「見法」者,不局限于色法也。 廣說若見一切法,皆入大緣起法界中也。

  【問既言空有無二即入融通者。如何複雲見眼耳等即入法界中耶。答若能

  見空有如是者。即妄見心盡方得順理入法界也。何以故。以緣起法界離

  見亡情繁興萬像故。】

  問,既言空有不二,當是無有分別。即入融通者,攝入融通也。如此說來,空 與有不可分別。如何複雲見眼耳等,即入法界中呢?如此解說,豈不是有分別嗎?

  答,若能見空有依他無性,無性緣成者,便可妄心皆盡。妄心既盡不生執著, 方能順理入法界也。何以故?非是一切法有分別,亦非一切法唯無分別。知法界緣 起,緣起法界,無分別即分別,分別即無分別。只怪衆生虛妄生見,妄見有二有不 二。如果放下妄見,則不見二,亦複不見不二了。故緣起法界,若離見亡情,便不 礙繁興萬像也。所以法界緣起者,萬像繁興不礙一性湛然,一性湛然不礙萬像繁興 。

  是知法界緣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二即不二,不二而二。非是二外有不二 ,不二外有二。若二外見不二,不二外見二者,皆妄見凡情也。

  【問既知如是。以何方便令得入耶。答方便不同略有叁種。…

《華嚴五教止觀淺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