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错脱,其中小 字,系后人试作补遗者。若根据上文观之,似应为「以灭非灭故,空相寂然而不无 。」)
「生相纷然而不有」重出,应删除之。
故涅槃生死而不殊。
以生相纷然而不有,空相寂然而不无,所以涅槃生死不异也。生相者生死也, 空相者涅槃也。
【何以故。空有圆融一不一故。亦可分为四句。以有即空故。不住生死。
以空即有故。不住涅槃。空有一块而两存故。亦住生死亦住涅槃。以空
有相夺两不存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何故生死涅槃而不殊呢?因为空有圆融,一不一故。其所以一不一者,无分别 而分别,分别而无分别。生死涅槃,空之与有,一而二,二而一也。
空有圆融一而二,二而一,是一法界。所以生死涅槃而不殊也。
亦可分为四句,第一句,以有即空故,所以不住生死。何故不住生死?以生死 即涅槃,无生死可住故。
第二句,以空即有故,所以不住涅槃。何故不住涅槃?以于一法界中,无生死 涅槃之差异故。
第三句,空有一块(体)而两存故,亦住生死亦住涅槃。因为于一法界中,生 死涅槃相入相成。生死成涅槃,非无涅槃。涅槃成生死,非无生死。生死与涅槃, 虽一体而不碍两存,故亦住生死亦住涅槃。菩萨住生死者,度众生也。菩萨住涅槃 者,法身常住也。故曰一月印千江,千江只一月。
第四句,以空有相夺,两不存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于一法界中,全涅槃全 生死,是以生死夺涅槃。生死夺涅槃,则涅槃亡。于一法界中,全生死全涅槃,是 以涅槃夺生死。涅槃夺生死,则生死亡。既无生死,亦无涅槃,故不住生死不住涅 盘。
【其犹水波为喻。高下相形是波。湿性平等是水。波无异水之波。即波以
明水。水无异波之水。即水以成波。波水一而不碍殊。水波殊而不碍一
。不碍一故处水即住波。不碍殊故住波而恒居水。】
以下以水与波为喻说明。高下相形,是波之相。湿性平等是水之性。水之湿性 是一,波之高下相是异。所以波是有差别的,水性平等是无差异。
波无异水之波,即波以明水。水无异波之水,即水以成波。
波全是水,离水则无波,故见波即是见水,异而不异也。水之湿性不可见,因 波而见,故一而不一也。以波从水,则万象纷然而不碍一性湛然。以水从波,一性 湛然而不碍万象纷然。
波以喻事相,水以喻理性,是故事理圆融无碍也。
波水一而不碍殊,水波殊而不碍一。
是故事理虽一,而不碍各自互存。理事虽异,而不碍体原为一。
以不碍一故,所以处水即住波。以不碍殊故,所以住波而恒居水。
此明事相与理性,不一不异,圆融无碍,同一法界也。
【何以故。水之与波别而不别故。经云。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亦得涅
盘即众生性不复更生。】
何以故以下,总结全文。以水之与波,别而不别故。水之与波,一而不一,异 而不异也。
最后引经作证。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亦得涅槃即众生性,不复更生。
众生涅槃,不过相性之别而已。众生是涅槃之相,犹波之与水。涅槃是众生之 性,犹水之与波。
众生者,众因缘生也。众因缘生必无自性,即此无性,便名涅槃。涅槃无性, 无性随缘,即此随缘,复名众生。既是众生即是涅槃,故众生不复更取涅槃,是不 复更灭也。既是涅槃即是众生,是故生者,不复更生也。
【又经云。如来不见生死不见涅槃。生死涅槃等无差别。又经云。于无为
界现有为界。而亦不坏无为之性。于有为界等亦然。又经云。非凡夫行
。非贤圣行。是菩萨行。解云。凡夫行者着有。贤圣行者住无。今既有
无无二而二。二而不二。是故双离两失。顿绝百非。见心无寄。故名观
也。】
又经云,如来不见生死,不见涅槃,生死涅槃等无差别。
以生死不异涅槃,故如来不见生死。以涅槃不异生死,故如来不见涅槃。何故 生死不异涅槃,涅槃不异生死?因为于一法界中,生死涅槃等一无二故。于一法界 中,生死涅槃之分别不可得故。所以十方如来出现于世,不为度生死入涅槃。而欲 令众生,舍生死涅槃二种分别见。
又经云,于无为界现有为界,而亦不坏无为之性。于有为界等亦然。
无为者涅槃也,有为者生死也。何故于无为界现有为界?因为无性随缘现诸事 相也,但亦不坏无性之理。
有为界等亦然者,谓于有为界现无为界也。何以如此?因为有为事相缘起而无 自性也,虽然缘起无性,但亦不坏缘起事相宛然。
又经云,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文中自己解释曰,凡夫行者着有, 贤圣行者住无。今既有无无二而二,二而不二,是故双离二、不二之两失。所以不 住凡夫行,亦不住贤圣行。
于是顿离四句绝百非。见心无寄者,心无所住也,不生我见也。如是心无所住 ,不生我见,是名为观。
第四语观双绝门
语观双绝门者,即顿教法门。顿教法门者,缘观俱泯,显绝言之理。以一切诸 法,唯一真如心。故一切诸法差别之相皆尽,乃至离言绝虑,不可说也。然不可说 亦不可说,绝言之理不亡,于是说顿教法门。
其实五教圆融,应机立教。一一教下,皆摄当机众生。法本是一,众生机有万 差。以法从机,乃有五教差别。于五教中,为度小机之人,于是摄义从名。为度大 乘始教之机,于是摄理从事。为度大乘终教之机,乃立理事无碍之教。为度一乘顿 教之机,乃立事尽理显之教。为度一乘圆教之机,乃立性海具德之教。故此语观双 绝门者,为度顿教之机,立事尽理显之教也。
天台宗立藏通别圆四教,不别立顿教。因为藏通别三教中,皆有离言之旨,故 不别立顿教。华严宗则认为另有一类顿教之机,故立小始终顿圆五教。
顿教门中,何为缘观俱泯?既云缘观俱泯,云何修习?因为「缘」者,理境也 。「观」者,心智也。既然智境双泯,云何修习呢?
当知无住心为观,无相理为境。以无住心,契无相理,谓之修习也。如是修习 ,自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然而言语道断亦断,心行处灭亦灭。如果言语道断不 断,心行处灭不灭,是断灭者也。
今此语观双绝门者,即离言绝虑,泯相显理。理是一心,非染非净,介尔动念 ,即乖理体。
【夫语观双绝者。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者是也。即于上来空有两门。离
诸言论心行之境。唯有真如及真如智。何以故。圆融相夺离诸相故。随
所动念即皆如故。竟无能所为彼此故。独夺显示染不物故。】
引经释语观双绝门。经中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语观双绝门也。一语道 破顿教之旨。言语道断,非无言语。心行处灭,非无心行,无所住生心而已,不取 于相如如不动而已,一念不生菩提生而已。
即于上来空有两门,离诸言语心行之境。
离诸言语心行之境者,心无所住也,不取于相也。
唯有真如及真如智。
真如者,约法言,约谛理言。真如智者,约心言,约智言。谓空有乃至一切分 别取着,皆是分别名相。其实唯有心法、境智,离一切言语心行之相。
真如者,真实谓之真,如常谓之如。如常者,不二也。真如之说,有多种解释 ,今仅就华严教义申论之。
简单说,真如之义,即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谓之真,不变随缘谓之 如。约法言,即一真法界。约智言,即自性清净圆明体。
一真法界,出两种法界,即理法界与事法界。理法界随缘不变,事法界不变随 缘。以理事法界,乃有四种法界。四种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 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故一真法界出四种法界者,即此四也。而此四种 法界之义,不外乎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自性清净圆明体,即如来藏中法性之体。此自性清净圆明体,随缘不变,不变 随缘。虽处染而不垢,虽修治而不净。依此净体,能起二种智用。一者海印森罗常 住用,即真如本觉也。森罗万法,皆此一法之所印。此一法印者,即自性清净一心 ,乃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二者法界圆明自在用,即华严三昧。修此华严三昧,称 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证菩提,即真如之不变随缘义也。
单约一真法界与自性清净圆明体而言,故说一乘顿教。
何以故?圆融相夺离诸相故,随所动念即皆如故,竟无能所为彼此故,独夺显 示染不物故。
何故语观双绝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呢?因为真如及真如智,非言语心行之所 及故。
圆融相夺离诸相故。空无性不碍有,有无性不碍空,空有无碍故曰圆融。全空 不碍全有,则全空为全有,是则有夺空。全有不碍全空,则全有是全空,是则空夺 有,故曰相夺。有夺空则离空相,空夺有则离有相,故曰离诸相。圆融相夺离诸相 ,即真如法体。如是真如法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随所动念即皆如故。空有皆是动念分别,故空有不出一念。以空有不出一念故 ,所以于一念中,动念皆如也。
竟无能所为彼此故。既然动念皆如,故无能所彼此之分。以能所彼此,俱时顿 现故。例如对镜现像,镜内镜外俱时顿成。无先后能所彼此之分。
独夺显示染不物故。此是明一切诸法,皆一法界。独如对镜现像,无有分别。 亦如大海起波,一水顿成。非是另有余物,故曰染不物。
以此四句,显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顿教理体。
【经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等。又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宜。又经
云。法离一切观行。又经云。若解真实者无菩提。】
经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故。
如如者,谓法性也,理体也。一切法事如理融,性相不二,谓之如如。故如如 者,亦是真如法性义。
如如智者,心智也。契入如如之理,名如如智。楞伽经…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