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P8

  ..续本文上一页风动,成染心等,如是非一。 如此种种,皆说明终教义者,系于阿赖耶识,得理事融通二分义。

  千经万论,皆是言心。大道唯心,即心是佛。只依一心而修,即是根本智,亦 是无分别智,即能分别一切法。华严五教。亦复如是。于小教中,假说一心。谓世 出世间染净诸法,皆由心造业之所感。但推而征之,其一心之理不成。何以故?以 其立有世出世间染净诸法,有对有待,故曰假说一心。

  大乘始教,明异熟阿赖耶识为一心。三界万法,唯识变故。

  大乘终教,说如来藏为一心。识境诸法,皆如梦幻故。

  一乘顿教,以泯绝染净,离言绝虑为一心。为破诸数假名故。

  圆教以总赅万有,互摄互入重重无尽以为一心。

  故今第三事理圆融门。明如来藏一心。于一心中,理事如如,圆融无碍也。

  【夫事理两门圆融一际者。复有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心

  真如门者是理。心生灭者是事。即谓空有二见。自在圆融。隐显不同。

  竟无障碍。言无二者。缘起之法似有即空。空即不空。复还成有。有空

  无二。一际圆融。二见斯亡。空有无碍。】

  夫事理两门,圆融一际者,复有二门。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

  事是缘起,理是无性。缘起之法,自是无性,无性方能随缘成事。故理能成事 ,事能显理。理成事则理不碍事,事显理则事不碍理。如如无碍,圆融一际。

  心真如门心生灭门者,出于起信论。

  心真如门是理,心生灭门是事。

  理无别理,全事是理。事无别事,全理是事。何以故?缘起无性即其理,无性 随缘即其事。缘起性空,性空缘成,唯是一心,故有心真如门,心生灭门。

  心真如门者,即如实空如来藏。心生灭门者,即如实不空如来藏。故心真如心 生灭,即二空如来藏。如实空者如其名,如实不空者即是有。既然理不碍事,故空 不碍有,空而非空,非空而空,曰不思议空。既然事不碍理,故有不碍空,有而非 有,非有而有,曰不思议有。空有既不思议,故空有二见,自在圆融,隐显不同, 竟无障碍。

  如秤两端,低昂不同而已。说空时,空显有隐。见有时,有显空隐。其实空之 与有,竟无障碍。

  言空有无二者,谓缘起之法,似有即空。何以故?缘起性空故。空即不空,复 还成有。何以故?性空随缘成诸有故。空显有隐谓之理,有显空隐谓之事。理事空 有原无障碍,而凡夫虚妄分别,妄自执空执有执理执事。若如实知有空无二,一际 圆融,则分别二见斯亡,空有则无碍矣。

  故知有碍者,非法也,分别见也。

  【何以故。真妄交映全该彻故。何者。空是不碍有之空。即空而常有。有

  是不碍空之有。即有而常空故。有即不有。离有边有。空即不空。离无

  边空。空有圆融一无二。故空有不相碍。互形夺故双离两边。】

  何故空有无二,一际圆融呢?因为真妄交互相映,全赅全彻故。赅者,包遍也 。真赅妄末,妄彻真源。真者空也理也,妄者有也事也。

  所以者何?因为空是不碍有之空。既是不碍有之空,故虽空而常有。有是不碍 空之有,既是不碍空之有,故虽有而常空。

  既然有而常空,故有即不有。有即不有,是离有边有。离有边有者,是离常边 之有也。

  既然空而常有,故空即不空。空即不空,是离无边空。离无边空者,即非断空 也。

  既然有而非常,空非断灭,所以空有圆融,一际无二。空不碍有,有不碍空。 空有互形互夺,双离断常二边。

  互形者,相成也,空是成有之空,有是成空之有,故曰互形。互夺者,相摄也 。空摄有则有全是空,故空夺有。有摄空则空全是有,故有夺空。

  空成有,有成空,则离断边。空夺有,有夺空,则离常边。故曰互形夺故,双 离两边。

  【故经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又经云。因缘故法生

  。因缘故法灭。若能如是解。斯人疾成佛。又经云。甚深如来藏。恒与

  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又经云。染而不染。难可了知。不

  染而染。难可了知。依是义故。得有止观双行悲智相导。】

  经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云何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呢?邪见者,断见常见,生见灭见,始见终见,增见减 见,有见无见等二边见,悉为邪见。总说一句,凡有所得见,皆为邪见。若人深入 缘起,知诸法缘起即性空,性空即缘起。知缘起性空,则常见、生见、始见、增见 、有见不可得。知性空缘起,则断见、灭见、终见、减见、无见不可得。一切法不 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于是邪见尽断矣。有无二边无复余习,习者习气,习气是 无明异名。无复余习者,破无明也。

  又经云,因缘故法生,因缘故法灭,若能如是解,斯人疾成佛。

  生是因缘生,法则无生。灭是因缘灭,于法无灭。若知一切法无生无灭,斯人 疾得成佛。

  又经云,甚深如来藏,恒与七识俱,二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

  法身在缠,名如来藏。如来藏出缠,名为法身。而在缠之如来藏,即第八阿赖 耶识。前七识皆依阿赖耶而有,故曰甚深如来藏,恒与七识俱。

  二种摄受生,即生灭有无二种见也。唯识三十颂云:「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 俱,前异熟既尽,复生后异熟。」二取习气者,即生灭有无二见也,故曰二种摄受 生。智慧者远离二见,于是不受异熟生。

  又经云,染而不染,难可了知,不染而染,难可了知。

  如胜鬘经自性清净章云:「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 ,自性清净藏。此自性清净如来藏,而客尘烦恼上烦恼所染,不可思议如来境界。 何以故?剎那善心非烦恼所染,剎那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 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 者,难可了知。」

  所以染而不染,不染而染,难可了知。了知此法者,唯佛境界也。

  依是义故,得有止观双行,悲智相导。

  依如是无分别义,一法界义,得有止观双行,悲智相导。止者体也,观者用也 。无体则无用,有用必有体。依体而有用,用必依于体。止观亦复如是,止显观隐 于止,观显止隐于观。有止必有观,有观必有止。离止则观即非观,离观则止亦非 止。故依一法界义,必是止观双运。

  菩萨以大悲故,普现十方度化一切众生。菩萨以大智故,法身湛寂常无动转。 以悲导智,则法身湛寂而不舍普度十方。以智导悲,则随缘普度十方而不失法身湛 寂。简单说,悲导智则不变随缘,智导悲则随缘不变。故曰依是义故,得有止观双 行,悲智相导。

  若依观文而言,止观双行悲智相导者,即事理圆融无碍也,以下文中,自作解 释。

  【何者。以有即空而不有故名止。以空即有而不空故名观。空有全收不二

  而二故亦止亦观。空有互夺二而不二故非止非观。言悲智相导者。有即

  空而不失有故。悲导智而不住空。空即有而不失空故。智导悲而不滞有

  。以不住空之大悲故。恒随有以摄生。以不摄生。以不滞有之大智故。

  常处空而不证灭。灭则不灭之灭。灭而非灭。生则无生之生。生而非生

  。生非生故。生相纷然而不有。灭非灭故。空相(法然而不空。空相法

  然而不空。故生死涅槃而下一。)生相纷然而不有。故涅槃生死而不殊

  。】

  何者?是解释止观双行,何以止观双行呢?

  以有即空而不有故名止,以空即有而不空故名观。

  缘起为有,性空为空。缘起即性空,故有即空。性空即缘起,故空即有。以有 即空故,所以有而不有,名之为止。以空即有故,所以空即不空,名之为观。

  此是紧蹑上文「缘起之法,似有即空,空即不空,还复成有。」而来。谓不有 名止,不空名观。其义蕴谓,有而不有,观不碍止也。空而不空,止不碍观也。

  空有全收,不二而二,故亦止亦观。

  既然缘起即性空,是空全收有。性空即缘起,是有全收空。空全收有则一切皆 空,有全收空则一切皆有。空有全收,不二而二,故说亦止亦观。

  空有互夺,二而不二,故非止非观。

  缘起即性空,是空夺有。性空即缘起,是有夺空。如此空有互夺,虽二而不二 ,故非止非观。

  以上这段文,是离执明止观双行。众生之执,不外四种,一者执有,二者执空 ,三者执亦有亦空,四者执非有非空。今明止观双行者,离有,离空,离亦有亦空 ,离非有非空。

  不有名止者,破有执也。不空名观者,破空执也。空有全收不二而二者,破非 空非有执也。空有互夺二而不二者,破亦空亦有执也。如是离四句绝百非,乃有止 观双行。

  次言悲智相导。有即空而不失有故,悲导智而不住空。

  缘起之有,随缘化十方也。性空之无,法身常空寂也。有即空而不失有者,菩 萨行空不证,常化十方也。此是菩萨以大悲导大智,不滞空住寂也。

  空即有而不失空故,智导悲而不滞有。

  空即有而不失空者,菩萨涉有不着,随缘普化一切而不失性也。此是菩萨以大 智导大悲,不住生死也。

  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以如实知生死涅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也。故能悲 智双运,不相障碍。

  以不住空之大悲故,恒随有以摄生。

  菩萨以悲导智,故以不住空之大悲,恒随缘以度众生。

  「以不摄生」四字应删除。

  以不滞有之大智故,常处空而不证灭。

  菩萨入生死而不住生死,以随缘不失性故。虽然随缘不失性,但无性能随缘, 故行空不证。

  以随缘不失性,无性能随缘故,是以灭乃不灭之灭,灭而非灭。缘起性空,空 实不空也。生则无生之生,生而非生。性空缘起,有而不有也。

  以生非生故,是以生相纷然而不有。以灭非灭故,(以下文字…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