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如義者,即入不二法門也。
以色法「如」故,所以眼識得色時,實無分別。既無分別,則意識心中不應起 欣厭好醜之想。凡夫心中起欣厭好醜想者,誤取名相爲實所致也。
故不是眼識不得于色,而是眼識得色時,意識無有分別也。
此即是色法。眼識得色法時,親證色法如如,無有差異。
故大乘始教,謂一切法皆悉真空,出于情執分別。以出情執分別故,是以色法 如如。
【及其意識不了妄計我。生假分別。倒見沈淪。于事中真妄齊致。何者意
識分別不如法也。言真妄者。眼識得故名真。意識緣故爲妄。真懸差別
不等。是故證法無人。何以故。法無分別故。】
及其意識不了,虛妄計著人我法我,于假我假法中妄生分別。以致倒見沈淪于 事相中,終至真妄不分。何者,是何故呢?何故如此呢?因爲意識分別,不「如」 于法也。
以下分別真妄。言真妄者,眼識得故名真,意識緣故名妄。
故五識無罪,罪在意識虛妄分別。眼識得時是現量界,故是真。意識是虛妄執 取名相,于無分別中妄生分別,故是虛妄。因爲這種原因,方說不是不得,而無分 別。
真懸差別不等,似應爲真「妄」差別不等。
是故證法無人。因爲諸法如如,無有差異,無能證之人,亦無所證之法。以能 證之人,與所證之法,一法界故,所以說證法無人。因爲證法者,即入一真法界性 ,無分別故。
何以故?因爲一法界無分別故。
【經雲。法無分別。若行分別。是即分別。非求法也。色法既爾。心法亦
然。准以思之。如色無異。故經雲。五識所得境當體如來藏等。】
引經證曰,法無分別,若行分別,是即分別,非求法也。
因爲諸法皆悉性空,故無有分別。如果妄生分別,便僅是虛妄的分別見,而非 如實性空的法。
色法既然如此,心法亦是一樣。如果根據這種道理思惟之,便知心法亦如色法 一般無異了。
故經雲,五識所得境,當體如來藏。
如來藏者有二義,即如實空與如實不空。如實空又有二義,即無相空與無性空 。無相空者,如來藏離一切相。無性空者,于如來藏中,恒沙佛法同一空寂法性。 如實不空,亦具二義,謂如實心如實法。如實心者,即阿賴耶識,此心與無明合, 便起妄智。此心遠離無明,便起清淨真智。如實法者,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中,具一 切恒沙佛法無邊功德。
五識所得五塵,究其實,相假性空,即是如實空如來藏。五識隨緣所得一切, 遠離無明時,即是成所作智,具足一切功德,便是如實不空如來藏。故經雲,五識 所得境,當體如來藏。
【是則入初門之方便。契自位之妙門。略說大意如斯。廣釋如經論中說。】
結以上文義。這不過是入初門之方便,契合自位之妙門。初門者,初教之門也 ,大乘始教之門也。契自位之妙門者,契大乘始教自位也。此不過略說大意,欲知 廣釋者,如經中所說。
【又諸法皆空相無不盡。于中複爲二觀。一者無生觀。二者無相觀。言無
生觀者。法無自性。相由故生。生非實有。是則爲空。空無毫末。故曰
無生。經雲。因緣故有。無性故空。解雲。無性即因緣。因緣即無性。
又中論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又經雲。若一切法不空者。則無
道無果等。】
又諸法皆空,相無不盡。
此是約法說。于中複有二觀,是約智說。約法說,諸法皆空,空則無相,所以 相無不盡。如約智說,于中複爲二觀。一者無生觀,二者無相觀。
先說第一無生觀。言無生觀者,法無自性,相由故生,生非實有,是則爲空, 空無毫末,故曰無生。
諸法以因緣而生,以因緣而有,既然有屬因緣,故無自性。相由故生者,由者 由借也,相緣也,依他而有也。謂諸法無有自性,依他而有,相緣而生。
故生者如幻如化,而非實有。既然法非實有,是則爲空。空無毫末可得,既不 可得,故曰無生。
經雲,因緣故有,無性故空。
以諸法因緣有,即無自性,法無自性故空。
解雲,無性即因緣,因緣即無性。
此是解釋上句經文。謂因緣及無性,原是一法,不可作二會。因爲法屬因緣, 當體即是無性。以無性故,乃能隨緣而成萬法。所以因緣與無性,不二而二,二而 不二。
又中論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中論觀四谛品中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
因爲一切法性空,方相由而成緣起。以緣起故,乃有一切法。如果諸法不空, 則不待緣成。不借因緣,則無一切法。故無性者,真谛也。緣起者,俗谛也。以有 真谛故,方成俗谛一切法。若無真谛,則俗谛一切法不成。
又經雲,若一切法不空者,則無道無果等。
如果一切法不空,便是一切法決定。如果一切法決定,當是無道亦無果。
如果凡夫決定,便不能因修道而至賢位。叁賢位決定,便不能成四聖果。菩薩 決定,勢必永不成佛。今以諸法性空,性空乃能隨緣,以隨緣故,成諸道果。
【第二無相觀者。相即無相也。何以故。法離相故。經雲。法離于相。無
所緣故。又經雲。一切法皆空。無有毫末相。空無有分別。由如虛空有
門論雲。無性法亦無。一切皆空故。觀如是法離情執故。故名爲觀。】
第二明無相觀,相即無相也。何以故?法離相故。
相者緣起也,無相者性空也。性空即是緣起,緣起即是性空,故曰相即無相。 以諸法皆無性故,所以一切法離相也。此已一語道破其中原由。
經雲,引經作證。謂一切法皆空,無相可得也。空無有分別相,如虛空一般。 虛空者,不得于有,不得于無,一切不可得。故論雲,無性法亦無,一切皆空故。 如果有無性法,則此無性便不空也。
觀如是一切皆空法,方能離于凡夫情執。離于凡夫情執,故名爲無相觀。
【問一切法皆空。雲何成觀耶。答只以一切法皆空故。是故得成觀也。若
不空者。即是顛倒。何成觀也。】
問,如果一切法空,如何能夠成觀呢?此人認爲觀者必有能觀所觀,以能觀之 心,觀所觀之境,故有此一問。不知若有能觀之心,取所觀之境,只是心心所法, 不稱爲觀。
何謂之觀?所謂觀者,無所住生心謂觀,不取于相如如不動謂觀,離我人衆壽 相謂觀。作如是觀者,名爲真空絕相觀。所以回答說,只以一切法皆空故,是故得 成觀也。
若不空者,即是顛倒,何成觀也。
因爲不空者,皆是取相妄生分別,怎能成觀?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故 如果不會法空,全體皆是虛妄,即是顛倒,何能成觀呢?
【問作如是觀者。治何等病耶。答治上執法之病。何者。法實非有。妄見
爲有。由妄見故。即謂真如涅槃可得。生死有爲可舍。爲斯見故。是故
成病。今知法空。如法無謬。故成于觀。故經雲。如如與法界。菩提及
實際。種種意生身。我說爲心量等。又經雲。以無分別空故雲觀也。諸
法皆空相無不盡。略申綱紀。准以思之。前門則得人無我智。此始教菩
薩則得人法二空。亦名法無我智也。】
問作如是真空觀者,對治何等病呢?答對治上來執法之病。
因爲一切法緣生性空,非爲實有。而迷人不如實知,妄見爲有。以妄見故,便 謂有真如涅槃可得,有生死有爲可舍。由于這種妄見,是故成病。
今知法空,如法無謬,故成此真空觀。
如果知道諸法無性皆空,便不起虛妄見。若不起妄見,則不見有,亦不見無, 能滅有無二見。不見有,則不以有見礙無見。不見無,則不以無見礙有見。所以有 礙者,皆見也,非法也。因爲一切法空故,所以無礙。
一切法空無礙故,所以真如涅槃,不礙生死有爲。于是一切法如如無礙,不二 不異。是故如法無謬,乃成于觀也。如是修真空絕相觀,便可入生即無生門。
經雲,如如與法界,菩提及實際,種種意生身,我說爲心量。
如如者即諸法如義,即諸法不二義。一切法如,法界亦如,菩提亦如,實際亦 如,種種意生身亦如。換句話說,一切法、法界、菩提、實際、種種意生身,皆是 一法界,不二不異也。
實際者,亦曰本際、真際、真如等。
意生身者,初地以上菩薩爲度衆生故,隨意受生,不受業系,故名意生身。意 生身有叁義,一、遍到,二、速疾,叁、無礙。其原因即是不受業系故。
有叁種意生身,一、叁昧意生身,位在初地至五地,以禅波羅蜜增上故,得叁 昧意生身。二、覺法自性意生身,位在六七八地,以慧成就故,如實知諸法性相故 ,得覺法自性意生身。叁、種類俱生無行作意生身,位在九地以上,謂無功用行, 任運轉起也。
如如、法界、菩提、實際、及種種意生身,皆唯心所造,唯心所現,唯是一心 。故曰我說爲心量。
又經雲,以無分別空,故雲觀也。所以諸法皆空,相無不盡。諸法皆空,相無 不盡者,是約真空絕相觀而言。
以上所說,略申綱要,希望大家准此原則而思惟之。前法有我空門,僅空人我 ,得人無我智。今大乘始教菩薩,複空法我,得人法二空智。亦名得法無我智。
至此,述生即無生門竟。
第叁事理圓融觀(應爲事理圓融門)
第叁事理圓融門,即華嚴叁觀之理事無礙觀。修理事無礙觀,可成就終教頓教 。大乘始教是權教,又名分教。大乘終教亦名實教。
華嚴宗謂,約如來藏常住妙典,名爲終教也。是知終教者,以如來藏爲一心也 。
終教者,于阿賴耶識,得理事融通二分義,故得入理事無礙法界。謂不生不滅 (理),與生滅(事)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
楞伽雲,如來藏爲無始惡習所熏,名爲藏識。又雲,如來藏名阿賴耶識,而與 無明七識俱。大乘起信論亦雲,自性清淨心,因無明…
《華嚴五教止觀淺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