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P6

  ..续本文上一页问:「此名相事,既在第六意识心中,即应该第六意识心向内看而有名相。 何故第六意识心向前看,而有名相呢?」答:「向前看时,此名相全在心里。」

  意思是说,外面的相分是假,本无名相,名相者,唯心所现。以第六意识心不 如实知,故妄起名相之想。所以说第六意识心向前看时,此名相全在心里。换句话 说,诸法名相,本是幻有非实。只为意识心不如实知,虚妄执名相为实有而已。

  又问:「何以得知?」答:「眼识但见色,名相事在意识心内。」

  眼识但能见色,不能见名相。必待眼识见色后,转入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心分 别执取,乃生名相之想。所以名相者,只是妄想而已。

  【又问。我迷人唯见名相。汝智者既见色者。相貌云何。何者是色。问

  迷人。汝见名相。相貌云何。迷人答曰。四棱六面者是智人。问曰。向

  棱处看。当见棱耶见色耶。迷人审谛观察答云。唯见色不见棱。余棱面

  上亦同此问答。迷人问曰。既全是色者。名相何在。智人答曰。名相在

  汝心中。】

  又问:「我迷人唯见名相,汝智者既能见色,那么色的相貌是怎样的?何者是 色呢?」智者反问迷人说:「汝言唯见名相,请问名相的相貌云何?」

  迷人答曰:「我见此枕的相,是四棱六面的。」四棱六面是言枕的形相。

  智人问曰:「汝向棱处看!当是见棱呢?还是见色呢?」迷人审谛观察以后答 曰:「唯见色不见棱。」其余四棱六面,亦同此问答。其余四棱六面,亦是唯见其 色,不见名相。

  迷人反问曰:「既然所见者全是色,而非名相,那么名相究竟在那里呢?」智 人答曰:「名相此假名,唯在汝第六意识心中。」即第六意识心妄现也。

  【迷人不伏。智人问曰。有何所以不伏。迷人答曰。如我现见佛授记寺门

  楼。名相是我心中向前看者。名相亦遂在我心中。何故一人取得。一人

  取不得。】

  迷人不伏者,迷人执名相为实有也。

  智人问曰:「汝以何原因不伏呢?」迷人回答说:「譬如我现前眼见佛授记寺 (佛授记寺者,寺名也。)的门楼,既然名相是在我心中,当我向前看时,佛授记 寺门楼之名相,亦遂在我心中,可见名相是实有。既然名相是实有,我自然取名相 得。何故你又说我取名相不得呢?

  一人取得,一人取不得者。谓「我」同是一人,而名相又复实有,何一人取名 相得,一人取名相不得呢?

  

  

  

  

  

  

  

  总之迷人执名相为实有,故有此问。意谓名相既是实有的,何故一人取得,一 人取不得呢?

  【智人问曰。汝取名相来。迷人答言。已取得讫。智人问曰。取得何物

  。迷人答曰。取得名相。又问。名相软耶硬耶。答云硬。智人云。放着

  硬但取名相。莫取硬来。迷人答。硬及名相俱得。又问。便可见耶。答

  不可见。更问。见何物。答但见名相。】

  智人却问曰:「汝既认为名相实有,即取名相来我看!」迷人答言:「我己取 得名相了,因为名相是实有的。」

  智人问:「取得何物?」迷人答曰:「取得名相。」

  智人又问:「名相是软还是硬呢?」迷人答曰:「硬。」这是指木枕而言,因 为木枕之相是硬的。

  智人曰:「且放着硬,只取名相,莫取硬来!因为名相既实有的,应该离硬而 单独存在。」迷人回答说:「硬及名相俱得。」意思是说,硬和名相都是实有的。

  智人又问:「便(硬)可见吗?」迷人答曰:「硬不可见。」因为软硬只可以 触得,不可以见得。

  智人更问:「汝所见何物?」答:「但见名相。」

  【迷人问。既取名相得。唯取得名相何在。智人答云。名相在迷人心里

  。】

  迷人却问智人曰:「既然名相可以取得,那么唯取名相,而此名相在于何处呢 ?」智人答曰:「名相在迷人心中。」

  名相是假,故智人不取。迷人不如实知,妄执名相为实有,故名相在迷人心里 。

  【迷人不伏。名相在心中。智人问曰。何以不伏。迷人答。既种种名相俱

  在我心中。何故不齐得硬。答得硬。若得硬者。是现名相。不得硬者。

  以是过去名。】

  迷人闻说名相在迷人心里,于是不伏。

  智人问曰:「汝何以不伏呢?」迷人答曰:「现在枕之名相与硬,在我心中俱 得。如果说名相在心里,当是种种枕之名相皆在心里,何以种种枕之名相不齐得硬 呢?」智人答曰:「若得硬者是现名相,不得硬者,以是过去名。」

  意识不对现在,唯对过去未来。故曰得其硬者,是现在对木枕,透过眼识引起 第六意识分别而生的名相。不得其硬之概念者,是意识本身,仅分别过去而生的名 。

  【又难曰。意识不得现量境。云何得有过去现量境耶。答二种名俱在过去

  。于中有独行不触行差别故。】

  迷人又难问曰:「意识不得现量境,为何得有过去现量境呢?」

  现量境者,眼耳鼻舌身,对色声香味触,是现前量度而楷定者。但意识唯对过 去,不对现前量。于意识中所现的名相,皆是过去五根所得名相的影像。今难问曰 ,云何意识能得过去现量境呢?

  答:「二种名俱在过去,于中有独行与不触(独)行差别故。」

  独行不独行者,意识心起时,不与前五识俱,例如梦中虽意识心动,但不与眼 耳鼻舌身五识俱,名独头意识。虽不与五识俱,但意识中所起的名相,皆是过去眼 耳鼻舌身五识的影像。

  至于不独行意识,是五识起时,必与一分意识俱。这一分意识,是率尔心。率 尔心者,无有分别。故五识起时,虽有一分率尔心,但这一分率尔心是无分别的。 但率尔心后一剎那,必起寻求,分别乃生。

  但这独行与不独行意识心所取的名相,俱在过去。何以故?因为独行意识所起 的名相,是五识过去的影像,所以是过去。不独行意识是无分别的,知有名相时, 已是寻求心了。率尔心后一剎那起寻求,以寻求心望率尔心,亦在过去。故曰二种 名俱在过去。

  【又问曰。既二种名相皆是妄识。经云。何有独影像。有带质影像。答言

  带质者亦是独影心缘方相是比量境。故不是现量。故今说别。以共眼识

  不共故说别也。】

  又问曰:「二种名相皆是妄识所现,而非实有。何故经云有独影像,有带质影 像呢?」

  独影像者,即独头意识,是第六意识妄想分别,而生起我法之相。而此我法相 ,情有理无,纯是众生遍计执性,妄执相分为实有。此谓之独影像。

  带质影像者,第六意识,缘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于自心中,所 现起之相分,兼带根尘之实质。第七识缘第八识,于自心所现起的我相,亦是带本 质之实体的。例如明镜缘外在之实物,于镜中现出影像。而此镜中之影像,即兼带 镜外实物之质者。

  此与独影像不同,独影像者,纯系第六意识妄想分别,不借外缘。其心中所起 影像,犹如空华龟毛兔角,不带实质。所以第六识缘过去五识影像而起自心像,谓 之独影像。因为过去五识影像,不带质故。第六识缘现前五识影像而起自心像,谓 之带质影像。

  此是三境中之二种境。三境者即一、性境,二、独影境,三、带质境。

  迷人问,既然过去现前二种名相,皆是妄识所现。何以经云,有独影像,与带 质影像呢?

  因为过去影像,于第六识心中,是独影像。现前影像,于第六意识心中,是带 五根五尘的带质影像。既是带质影像,应该是兼有实体的,不应该是纯虚妄的。

  答:「带质者亦是独影像。因为心缘枕之方相,是比量境故,不是现量故。今 分别说者,是因为共眼识者,说名带质影像。不共眼识者,说名独影像。并不是说 独影像是虚妄的,而带质影像是有实质的。总之心外无法,一切万法唯是一心。一 切法缘起假现,性空无实。所以带质者,亦是独影像,由妄想分别而生。」

  所谓比量境者,比量推度也。

  【又问。分别何故不同。答曰。分别有显了有忆持。二种不同。是故有托

  质影。有不托质影。分别不同故也。】

  迷人又问:「分别何故不同?」答:「分别有显了忆持二种不同。显了者是现 量境,忆持者是比量境。显了者是带质影像,忆持者是独影像。是故有托质影,有 不托质影之分别也。」

  【迷人又问曰。我唯见二种名相。汝智者见何法。答曰。智人唯见色法。

  不见名相。此简名竟。】

  迷人又问:「我迷人唯见二种名相,汝智者见何法呢?」答:「智人唯见色法 ,不见名相。」

  色法有方便说,与实说。方便说者有三种色,一、可见有对色,二、不可见有 对色,三、不可见无对色。

  可见有对色者,是眼根对色尘,可见有对。此又有三种,一、显色,青黄赤白 等。二、形色,长短方圆等。三、表色,取舍屈伸等。

  不可见有对色者,是耳鼻舌身四根,对声香味触四尘,虽不可见而有对。

  不可见无对色者,意根对法尘,既不可见,又复无对。

  如实说者,色法缘起如幻,性本空寂,虽分别而实无分别。凡夫不如实知,执 为实有,于无分别而妄生分别。

  以上简别名相竟。

  【次入无生门者。夫智人观色法者。且如色法。眼识得时实无分别。不是

  不得而无分别。此即是法眼识亲证如色无异。】

  次入无生门。前说名相是假,无性无体,虽现有生灭,实无生灭。故简名相时 ,已暗示无生了。今再正式阐释无生的道理。

  智人观色法者,且如色法。

  上文谈到,迷人唯观名相,智人观于色法。今言智人观色法,是「如」色法。

  「如」者,无分别也,不二不异也。何以无分别,不二不异?因为诸法事相虽 有差别,然诸法理性同一空寂。以理融事,则事相虽差异,而无分别,不二不异。 故会诸…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