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P5

  ..续本文上一页门。今初简名相者。且

  就世间。随取一物征即得。】

  华严宗分五教立三观,三观者一者真空观,二者理事无碍观,三者周遍含容观 。真空观者,可证入理法界。理事无碍观者,可证入理事无碍法界。周遍含容观者 ,可证入事事无碍法界。至于事法界,繁多无量,故不立观。

  以观收教,依于真空观,可成就小始二教。依于理事无碍观,可成就终顿二教 。依于周遍含容观,可成就同、别二种圆教。

  今生即无生门,是大乘始教。依真空观修之,可断现行障,成一切智,证入理 法界。前小乘教,对治外道。因为外道不知诸法自性皆是因缘,乃执自性而起人我 执。故小乘对治之,而空人我。今大乘始教对治小乘,因为小乘空人不空法。故大 始对治之,明因缘所生法,名相是假,体性皆空。大乘始教,知诸法因缘生,缘生 无自性。虽证此法,犹有剎那生灭,是以仍属有为缘起。

  大乘始教,其位相有二。第一种接引愚法二乘,令彼回心向大,故施设回心教 ,立于五位。五位者,于见道位前七方便内(七方便位又称七贤位。即一五停心观 ,二别相念住,三总相念住,四软位,五顶位,六忍位,七世第一位),立五停心 别总相念,为资粮位。立后四善根,为加行位。资粮位是远方便,加行位是近方便 。然后立见道位,修道位,究竟位。第二种立三乘十位。十位者一干慧地,二性地 ,三八人地,四见地,五薄地,六离欲地,七已办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萨地,十 佛地。

  故大乘始教,与天台藏通别圆之通教同。由此可知,华严宗实有接引小机之方 便也。

  先简名相者,简别名相是假也。知名相是假,则入诸法无性。知诸法无性,则 知诸法无生矣。

  【今且就一枕上征。问不违世间。唤作何物。答是枕。问复是何。答是名

  。又问。此是何枕。答是木枕。】

  名相是假,如幻如化。假则无实体,法无实体,是故无生。所以名相现有生灭 ,而体性实无生灭。

  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法固现有现无现生现 灭,然色即是空,空岂是有无生灭?今欲明此理,故先简别假名。

  今先就一枕上征者,先就枕上设问也。就枕上设问者,是杜顺和尚,俯拾眼前 事物设征也。

  假设迷人问曰:「如果不违世间言说,请问此是何物?」答:「是枕。」 

  迷人又问:「所谓枕者,复是何?」答:「所谓枕者是名。」

  枕是名下所诠之事,名是能诠之言说。是知言说之名,只是假名相而无实义。 因为名者仅是枕的代名词,换句话说,此枕亦可用其它的名代表。例如「这个东西 」「那个东西」乃至「甲」「乙」等。故知其代表的名,只是言说,而无实义。

  又问:「此是何枕?」答:「是木枕。」

  此一问答,旨在说明名与句之别。

  【又问。木枕复是何。答不是名。又问。既不是名。唤作何物。答是句。

  又问。枕唤作何物。答不是句。又问。既不是句。唤作何物。答是名。

  又问。名将何用。答名将呼事。】

  又问:「木枕又是何物?」答:「不仅是名了。」

  又问:「既不是名,那么唤作何物呢?」答:「木枕二字唤作句。」句者句义 也。

  又问:「那么枕唤作何物?」答:「不唤作句。」

  又问:「枕既不唤作句,唤作其么呢?」答:「是名不是句。」

  又问:「那么名作甚么用呢?」答:「名将呼事,作诠解事之用。」

  【又问。素将来。答枕到来也。即指到来者。是何。止不须语。此是默答

  。更问。定是何物。答不是枕。又问。既不是枕。枕向何处去。答是名

  。】

  又问:「素将来!」「素」将来! 似应为「索」将来! 意思是说,汝既云名 者用以呼事。那么呼事来我看!

  答:「汝要我取将来,则拿枕到来也。其实汝索何物,取何物来便可。止不须 言说其名也,默答即可。」

  是故文中云「即指到来是何,止不须语,此是默答。」意谓所诠事者,是离名 之法也。事物离于名诠,只要直示其事物,便勿须以名言作答了。

  更问:「此事者,定是何物?」答:「不是枕。」

  意思是说,「枕」者仅是假名而已。此事法者,本来无名无相,不可说也,故 曰不是枕。

  又问:「既不是枕,那么向何处去?枕是何物呢?」答:「枕只是假名而已。 」

  由此可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分别。所说所分别者,仅是假名而已。

  【又问。名在何处。答口中言说者是。又问。此既不是枕。唤作何物。答

  离言。又问。何以得知离言。答由眼见故假言诠。】

  又问:「所谓名者在何处?」答:「名者,仅是口中之言说,无有实体也。」

  又问:「此事法既然离枕之假名,那么唤作甚么东西呢?」答:「此事法离言 语相文字相,离乎言也。」

  又问:「何以得知此事法离言?」答:「由于眼见此事法,假借名言诠解而已 。然此名言,非是事法也。」

  【又问。若假言诠。唤作言何物。答是事。又问。事有多种。或是相事。

  或是色事。或是理事。答此是相事。又问。相亦有多种。或邪或方圆等

  相。答此是方相。又问。方相有多种。言多种者。名同事别。答此是枕

  名下方相。】

  又问:「如果假借言诠,那么名言者所诠为何?」答:「所诠者是事。」

  又问:「事法有多种,或是相事,或是色事,或是理事,所言者究属何种事? 」答:「此是相事。」

  相事者假相也,无有实体。色事者缘起法也,缘起之法非无,只是其相是假。 应知色法实相,即是无相。若执色相是实,便成相事。故缘起色法无过,因为缘起 性空,实相无相。若执缘起假相为实有,便是遍计执,是以有过。至于理事,缘起 性空即其理也。

  答:「今此所诠者,即是相事。」

  又问:「相亦有多种,或邪(或为斜),或方圆等相。今所言相者,究属何相 ?」答:「此枕是方相。」

  又问:「方相亦有多种,言多种者,名同事别。究是何种方相呢?」例如方桌 、方砚、方器等,皆是方相。今此方相,指何而言呢?答:「此是方枕,乃枕名下 所诠之方相也。」

  【又问。名相事八识之中是何心摄。答眼识门中第六意识心中名相事。】

  又问:「此名相事,于八识之中,是何心摄呢?」答:「眼识门中只取其相, 第六意识心妄生分别,并且依相而立名,故有名相事。」

  八识者,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谓名相者,透过眼 识,由第六意识分别取着,而立名相。

  此处云枕相,故言眼识门中。其余声香味触相,应云耳识门中,鼻识门中,舌 识门中,身识门中,第六意识心中名相事。

  【又问。从何处得此名相事忽然于意识心中现耶。答从种子来。问何以得

  知。答此枕名相不得作席名相。故得知从种子来也。问种子从何处得。

  答从邪师边得。】

  又问:「从何处得此名相事,忽然于第六意识心中现耶?」答:「从种子来。 」

  外现诸法相,能令第六意识心中,现诸名相事。故外现诸法相,即是令第六意 识心现起名相之种子。然此种子,即第八阿赖耶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也。唯识 云,此阿赖耶识,能执持诸法种子,令其不失。故阿赖耶识,又名一切种。唯有阿 赖耶识能持种,余法不能持种。

  何谓阿赖耶识亲生自果功能差别呢?原来种子虽依第八识体,而即是第八识自 体变现的相分。故曰亲生自果功能差别。

  所以第八识是种子之体,种子是第八识之用。种子是因,有能生义。所生染净 果报,是所生义。然能生所生,皆第八识自果功能差别。换句话说,皆第八识自体 所变现也。

  第八识所现相分,有无量差别,故种子亦有无量差别。这种种差别,经上名之 为界。如经云,一切有情,无始世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界,即种 子差别名。

  问:「何以得知,意识心中所现名相事,是从种子来呢?」答:「此枕名相, 不得作席名相,故得知从种子来也。」

  因为种子有种种差别界,故有枕与席之名相不同。如果不从种子来,应该一切 法皆是名相,而名相应无差别。今以种子有差别,故有一切法名相之差别。

  种子是第八识自体相分,而相分有种种差别,所以一切名相,方有差别。

  因为一切法因缘所生,无性无体。既然无性无体,云何而有一切名相之差别? 原来心外无法,一切法差别名相,皆唯识所现。唯识是一,云何能现诸法差别名相 呢?因为第八识中执持种子不同,故能现一切名相差别。所以说此枕名相,不得作 席名相,故知从种子来也。

  问:「种子从何处得?」答:「从邪师边得。」

  我们已经知道,种子即第八识所变之相分。第六识于此第八识自体相分,执为 实有之外缘,因而产生分别我执。若论正法,一切法实相无相,原无相分可得。然 因邪师邪教生邪分别,以致第六识执取相分为实有。乃至引为种子,分别一切名相 。故曰种子从邪师边得。

  【又问。当得之时云何得。答由于见闻熏成种子故。又问。此名相事既在

  意识心中。即合心内看。何故心外向前看。答向前看时。此名相全在心

  里。又问。何以得知。答眼识但见色。名相事在意识心内。】

  又问:「此种子当得之时,云何而得呢?」答:「由于见闻熏成种子故。」

  第八识变现相分,此相分复透过六识见闻觉知,返熏成种。

  不过唯识宗于种子之生,有不同的说法。有谓种子但由熏习力增长,不由熏习 力生。因为无漏种子,法尔本有,不从熏生。有漏亦应法尔有种,由熏习力而增长 ,不别熏生。当然这是从种子依第八识体有,而立说的。有谓种子者,皆由熏生。 当然这是从相分返熏成种,而立说的。我们在此,仅作简短的介绍。

  又…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