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P4

  ..续本文上一页苦为相

  。触尘冷暖涩滑硬软轻重等为相也。法尘以方圆长短形量等为相。其法

  尘以无明为体。除法尘体。外余五尘准色尘思之。】

  次解释声尘。声尘者,以音声大小长短为相。音声大小长短者,直名其言说也 。

  香尘以香臭之气为相。味尘以酸咸甘辛苦等滋味为相。触尘以冷暖涩滑硬软轻 重等为相。法尘以方圆长短形量等为相。总而言之,法尘以无明为体。

  何以法尘以无明为体?因为一切法因缘假现而无实体,众生起于无明,虚妄执 着法有实体也。

  除法尘以无明为体以外,其余声香味触等四尘,皆准色尘可知。即是其余四尘 ,皆以八微为体。

  此是就五尘自体性相而言。诸法有二种性,一、无性为性,诸法同是以无性为 性。二、以自体性相为性。以八微为体者,是从事相上,约自体性相而言也。若究 竟言,一切尘法,皆缘生无性,若执为实有,便是无明。

  【中间六识者。一名口中言说眼识者是也。二事者名诠不及妙得不亡者是

  也。三体者用如来藏为体。四相者清净圆满为相也。五用者得境了知为

  用也。六因者以阿赖耶识中眼识种子者是也。】

  此是于根尘识中第三,解释中间六识。于六识中,先解释眼识。

  眼识有六重,一、名,在口言说,谓之眼识者是。

  二、事,名诠不及,妙得不亡者是。谓眼识是抽象的,非具体的,故曰名诠所 不及。虽然名诠所不及,然眼识实有,却非虚无,故曰妙得不亡。不亡者不无也。

  三、体,用如来藏为体。如来藏者,具二空义,即如实空,与如实不空。眼识 者,名诠所不及,如实空也。妙得而不亡,如实不空也。故眼识体者,用如来藏为 体。此非就小而论,乃以大释小也。否则小乘人于阿赖耶尚仅知名字,更何况如来 藏呢?

  四、相,清净圆满为相。眼识者,虽能分别一切法,然其本身却是清净的无分 别的。例如净镜,虽能分别一切像,然镜的本身,却是清净的湛寂的。眼识之相, 亦复如是。

  五、用,得境了知为用。犹如净镜,形对影现,故曰得境了知。

  六、因,以阿赖耶识中眼识种子为因。即阿赖耶识中,见分取于相分为因也。

  【然意识中事者。名下所诠与正理不相应者是也。以一切往碍为相。除意

  识事相。外余五识准眼识思之。】

  单论意识中「事」,意识中事者,名下所诠,与正理不相应者是,名下所诠者 ,意识以「念」为事。而念有能念所念,若无能所,则不成其为事。

  正理者,诸法缘生无性,本来空寂。故于正理中,无能无所,无念无不念,以 一切法不可得故。何故一切法不可得?以一切法缘生无性故,一切法幻现非实故, 一切法毕竟空毕竟净故,一切法横遍竖穷故,一切法无分别故,一切法无生无灭无 来无去故。故曰名下所诠,与正理不相应者是。

  以一切往碍为相。

  意识之相,以往碍为相。往者过去也,意识唯对过去未来,不对现在。眼耳鼻 舌身五识,对现在而起。 如果意识亦对现在,应是瞎子能见,聋子能闻 ……。因 为瞎子无目,而有意识,聋子无听,而有意识故。既然意识之念不对现在,故曰以 一切往碍为相。

  除意之「事」与「相」外,余五识之六重,及意识之名、体、用、因等,皆准 眼识,思之可知。

  【其名事等一界既六。总计十八界都一百八界也。】

  其名、事、体、相、用、因等六重,于十八界中各各皆具。总计便有一百八界 。

  【有经用此为一百八烦恼。所治之病既尔。能治之药亦然。】

  有的经谓此一百八界,为一百八烦恼。一百八烦恼者病也。既有一百八病,故 治病之药,亦有一百八也。

  【俱根尘识等以藏识为体。故楞伽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恒

  起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据此经文。是为可证。】

  根尘识三,并以藏识为体。藏识者,阿赖耶识也。并引楞伽经为证。

  【若行者观此十八界。断前等烦恼。得离我我所。此即解脱。】

  若行者观此十八界,以药除病断前等烦恼,得离我我所,此即解脱。

  观十八界者观也,断烦恼者止也。以止观故,离我我所,以离我我所故,获得 解脱。

  【能观之心。是智所观之境。无人名得人无我智也。人我虽去。法执犹存

  。法执者谓色心也。】

  能观之心是智,所观之境无人。

  小乘止观,有能有所有生有灭。能观之心谓之观智,所观之境无人,小乘止观 空人我,不空法我。故其智者,名得人无我智。

  小乘止观,虽除去人我,但法我犹存。法我者,即小乘人执有色法心法也。

  【问此中法执色心与前破一我色心何别耶。答前则一身为有人。故举色心

  以破见。乃至如是展转开一身为十一色。开一心为七心等。至此始知从

  众缘和合生。故人见始亡。鉴理未明。犹执众缘。以为实有。有斯异也

  。此略出说小乘破我执。明界分别观竟。】

  最后问答释疑。问:此中执色心二法为法执。前曾言破执身为一我,用色心二 法破。前用色心破,今复云色心为法执。究竟前后二者,有何差别呢?

  答:前则一身为有人,是说前以色心破一我者,是破人我执也。今说法执为色 心二法者,是说小乘人尚有法我执也。故举色心以破见者,是破人我见。

  乃至如是展转破人我见,先开一身为色心二法,次开一色为四色──四大。开 一心为四心──受想行识。次复展转合四色为一色──五阴中之色阴。合四心为一 心──即十二入中之意入。次复展转开一色为十一色──五根六尘。开一心为七心 ──六识及六根中之意根。展转至此,方知「我」为从众缘和合生,故人我见始亡 。

  然小乘人鉴理未明,犹执众缘之法为实有。故谓小乘为法有我无宗。

  此是略说小乘,破其人我执,于五停心观中,单明界分别观竟。

  华严宗立五教,小始终顿圆。天台宗立四教,藏通别圆。然华严宗之小教,与 天台宗之藏教不同。因为小乘有二种人,一者愚法人,此人执小迷大,于此世中, 小乘根性决定。此种人异于大乘,因为彼等分别诸法数,一向差别。所谓拣邪正, 辨圣凡。二者不愚法人,此辈以厌苦情深,畏佛道路远,退菩提心,且取小证。此 辈人知小解大,于此世中,小乘根性不决定,可回小向大。

  天台藏教,含此二种小乘。然华严宗之小教,则单以愚法二乘而立。例如法藏 大师于一乘教义分齐云:「小教者,即愚法二乘,圆教者,即别教一乘。」

  于此可知,天台藏教者,愚法不愚法二乘也。华严小教者,愚法二乘也。天台 圆教者,同教一乘也。华严圆教者,别教一乘也。

  于是有人针对这种原因,提出难问曰,既然愚法小乘,自无向大之机。上位又 无接引方便,岂不是小乘将永为小乘,永无成佛之日吗?

  事实上并不如此,华严宗亦有其圆融之处。可惜于法藏以后,后继无人,未能 作适当的发挥而已。

  例如一乘教义分齐中,以理开宗,将小教分为六宗。第六诸法但名宗,便具转 小入大之方便。兹将诸法但名宗,简介如下。

  诸法但名宗,于小乘部派中,如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皆具此 义。他们主张,一切我、法等,唯有假名,都无实体。佛一切时,唯演说法,不说 名相。然诸有情,谓佛说名相,欢喜踊跃。

  我们在此不过略说,欲知详细,请阅大正藏第四十九卌「异部宗轮论」。法藏 谓如是诸法但名宗,便可通大乘初教之始。

  再如法藏大师于一乘教义分齐中曾说:

  「或有众生,于此世中,小乘根不定故,堪进入大乘初教即便决定者。即

  见如来,初转小乘*轮,翻诸外道。后见佛转大乘初教即空*轮,回诸

  小乘。」

  「或有众生,于此世中,于小乘及初教根不定故,堪入终教即便定者。即

  见佛初转小乘*轮,中时见佛转空教*轮,后见转不空*轮。」

  故知华严小教,虽云愚法二乘,绝非不能转小入大终成佛果者也。

  兹顺便将小乘六宗,分别介绍于下。小乘六宗者,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 我无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但名宗。 除法有我无,及诸法但名二宗已经谈过外,兹大略介绍其余四宗。

  一、我法俱有宗。此宗有二种人,一是人天,二是小乘。小乘中如犊子部是。 犊子部立三聚法,即有为聚法,无为聚法,非有为非无为聚法。有为聚无为聚是法 ,非有为非无为是我。此部又立五法藏,一、过去法藏,二、未来法藏,三、现在 法藏,四、无为法藏,五、不可说,不可说即是我。我者,不可说是有为,不可说 是无为也。谓补特伽罗,非即阴非离阴。若补特伽罗即阴则是有为,若离阴则是无 为。补特伽罗译为人、众生、或数取趣。以补特伽罗非即阴非离阴故,所以人者, 不可说有为,不可说无为。

  二、法有我无宗已说,今解释法无去来宗。

  三、法无去来宗。法无去者,无过去也,法无来者,无未来也,大众部立此义 。此宗谓有现在及无为法,过去未来非实有体。因为过去未来,无体无用故。

  四、现通假实宗。此是小乘部派中,说假部所立。彼说法无过去未来,现在世 中诸法,五阴法是实,十八界十二处是假,非为真实。于现在法中,随应诸法,假 实不定。故名现通假实宗。

  五、俗妄真实宗。说出世部立此说。谓世俗间一切,皆是假。因为世俗间一切 ,皆是虚妄故。出世间法,皆是真实。因为出世间法,非虚妄故。俗者谓世俗也, 真者谓出世间法也。故名俗妄真实宗。

  六、诸法但名宗,此宗已说,不另赘述。

  此是略述小乘六宗宗义。总之华严宗虽以愚法二乘立小教,但不违背回小向大 之旨。不应以「愚法二乘」受责也。

  第二生即无生门

  【生即无生门者。就此门中。先简名相。后入无生…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