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爲相
。觸塵冷暖澀滑硬軟輕重等爲相也。法塵以方圓長短形量等爲相。其法
塵以無明爲體。除法塵體。外余五塵准色塵思之。】
次解釋聲塵。聲塵者,以音聲大小長短爲相。音聲大小長短者,直名其言說也 。
香塵以香臭之氣爲相。味塵以酸鹹甘辛苦等滋味爲相。觸塵以冷暖澀滑硬軟輕 重等爲相。法塵以方圓長短形量等爲相。總而言之,法塵以無明爲體。
何以法塵以無明爲體?因爲一切法因緣假現而無實體,衆生起于無明,虛妄執 著法有實體也。
除法塵以無明爲體以外,其余聲香味觸等四塵,皆准色塵可知。即是其余四塵 ,皆以八微爲體。
此是就五塵自體性相而言。諸法有二種性,一、無性爲性,諸法同是以無性爲 性。二、以自體性相爲性。以八微爲體者,是從事相上,約自體性相而言也。若究 竟言,一切塵法,皆緣生無性,若執爲實有,便是無明。
【中間六識者。一名口中言說眼識者是也。二事者名诠不及妙得不亡者是
也。叁體者用如來藏爲體。四相者清淨圓滿爲相也。五用者得境了知爲
用也。六因者以阿賴耶識中眼識種子者是也。】
此是于根塵識中第叁,解釋中間六識。于六識中,先解釋眼識。
眼識有六重,一、名,在口言說,謂之眼識者是。
二、事,名诠不及,妙得不亡者是。謂眼識是抽象的,非具體的,故曰名诠所 不及。雖然名诠所不及,然眼識實有,卻非虛無,故曰妙得不亡。不亡者不無也。
叁、體,用如來藏爲體。如來藏者,具二空義,即如實空,與如實不空。眼識 者,名诠所不及,如實空也。妙得而不亡,如實不空也。故眼識體者,用如來藏爲 體。此非就小而論,乃以大釋小也。否則小乘人于阿賴耶尚僅知名字,更何況如來 藏呢?
四、相,清淨圓滿爲相。眼識者,雖能分別一切法,然其本身卻是清淨的無分 別的。例如淨鏡,雖能分別一切像,然鏡的本身,卻是清淨的湛寂的。眼識之相, 亦複如是。
五、用,得境了知爲用。猶如淨鏡,形對影現,故曰得境了知。
六、因,以阿賴耶識中眼識種子爲因。即阿賴耶識中,見分取于相分爲因也。
【然意識中事者。名下所诠與正理不相應者是也。以一切往礙爲相。除意
識事相。外余五識准眼識思之。】
單論意識中「事」,意識中事者,名下所诠,與正理不相應者是,名下所诠者 ,意識以「念」爲事。而念有能念所念,若無能所,則不成其爲事。
正理者,諸法緣生無性,本來空寂。故于正理中,無能無所,無念無不念,以 一切法不可得故。何故一切法不可得?以一切法緣生無性故,一切法幻現非實故, 一切法畢竟空畢竟淨故,一切法橫遍豎窮故,一切法無分別故,一切法無生無滅無 來無去故。故曰名下所诠,與正理不相應者是。
以一切往礙爲相。
意識之相,以往礙爲相。往者過去也,意識唯對過去未來,不對現在。眼耳鼻 舌身五識,對現在而起。 如果意識亦對現在,應是瞎子能見,聾子能聞 ……。因 爲瞎子無目,而有意識,聾子無聽,而有意識故。既然意識之念不對現在,故曰以 一切往礙爲相。
除意之「事」與「相」外,余五識之六重,及意識之名、體、用、因等,皆准 眼識,思之可知。
【其名事等一界既六。總計十八界都一百八界也。】
其名、事、體、相、用、因等六重,于十八界中各各皆具。總計便有一百八界 。
【有經用此爲一百八煩惱。所治之病既爾。能治之藥亦然。】
有的經謂此一百八界,爲一百八煩惱。一百八煩惱者病也。既有一百八病,故 治病之藥,亦有一百八也。
【俱根塵識等以藏識爲體。故楞伽經雲。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恒
起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據此經文。是爲可證。】
根塵識叁,並以藏識爲體。藏識者,阿賴耶識也。並引楞伽經爲證。
【若行者觀此十八界。斷前等煩惱。得離我我所。此即解脫。】
若行者觀此十八界,以藥除病斷前等煩惱,得離我我所,此即解脫。
觀十八界者觀也,斷煩惱者止也。以止觀故,離我我所,以離我我所故,獲得 解脫。
【能觀之心。是智所觀之境。無人名得人無我智也。人我雖去。法執猶存
。法執者謂色心也。】
能觀之心是智,所觀之境無人。
小乘止觀,有能有所有生有滅。能觀之心謂之觀智,所觀之境無人,小乘止觀 空人我,不空法我。故其智者,名得人無我智。
小乘止觀,雖除去人我,但法我猶存。法我者,即小乘人執有色法心法也。
【問此中法執色心與前破一我色心何別耶。答前則一身爲有人。故舉色心
以破見。乃至如是展轉開一身爲十一色。開一心爲七心等。至此始知從
衆緣和合生。故人見始亡。鑒理未明。猶執衆緣。以爲實有。有斯異也
。此略出說小乘破我執。明界分別觀竟。】
最後問答釋疑。問:此中執色心二法爲法執。前曾言破執身爲一我,用色心二 法破。前用色心破,今複雲色心爲法執。究竟前後二者,有何差別呢?
答:前則一身爲有人,是說前以色心破一我者,是破人我執也。今說法執爲色 心二法者,是說小乘人尚有法我執也。故舉色心以破見者,是破人我見。
乃至如是展轉破人我見,先開一身爲色心二法,次開一色爲四色──四大。開 一心爲四心──受想行識。次複展轉合四色爲一色──五陰中之色陰。合四心爲一 心──即十二入中之意入。次複展轉開一色爲十一色──五根六塵。開一心爲七心 ──六識及六根中之意根。展轉至此,方知「我」爲從衆緣和合生,故人我見始亡 。
然小乘人鑒理未明,猶執衆緣之法爲實有。故謂小乘爲法有我無宗。
此是略說小乘,破其人我執,于五停心觀中,單明界分別觀竟。
華嚴宗立五教,小始終頓圓。天臺宗立四教,藏通別圓。然華嚴宗之小教,與 天臺宗之藏教不同。因爲小乘有二種人,一者愚法人,此人執小迷大,于此世中, 小乘根性決定。此種人異于大乘,因爲彼等分別諸法數,一向差別。所謂揀邪正, 辨聖凡。二者不愚法人,此輩以厭苦情深,畏佛道路遠,退菩提心,且取小證。此 輩人知小解大,于此世中,小乘根性不決定,可回小向大。
天臺藏教,含此二種小乘。然華嚴宗之小教,則單以愚法二乘而立。例如法藏 大師于一乘教義分齊雲:「小教者,即愚法二乘,圓教者,即別教一乘。」
于此可知,天臺藏教者,愚法不愚法二乘也。華嚴小教者,愚法二乘也。天臺 圓教者,同教一乘也。華嚴圓教者,別教一乘也。
于是有人針對這種原因,提出難問曰,既然愚法小乘,自無向大之機。上位又 無接引方便,豈不是小乘將永爲小乘,永無成佛之日嗎?
事實上並不如此,華嚴宗亦有其圓融之處。可惜于法藏以後,後繼無人,未能 作適當的發揮而已。
例如一乘教義分齊中,以理開宗,將小教分爲六宗。第六諸法但名宗,便具轉 小入大之方便。茲將諸法但名宗,簡介如下。
諸法但名宗,于小乘部派中,如大衆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皆具此 義。他們主張,一切我、法等,唯有假名,都無實體。佛一切時,唯演說法,不說 名相。然諸有情,謂佛說名相,歡喜踴躍。
我們在此不過略說,欲知詳細,請閱大正藏第四十九卌「異部宗輪論」。法藏 謂如是諸法但名宗,便可通大乘初教之始。
再如法藏大師于一乘教義分齊中曾說:
「或有衆生,于此世中,小乘根不定故,堪進入大乘初教即便決定者。即
見如來,初轉小乘*輪,翻諸外道。後見佛轉大乘初教即空*輪,回諸
小乘。」
「或有衆生,于此世中,于小乘及初教根不定故,堪入終教即便定者。即
見佛初轉小乘*輪,中時見佛轉空教*輪,後見轉不空*輪。」
故知華嚴小教,雖雲愚法二乘,絕非不能轉小入大終成佛果者也。
茲順便將小乘六宗,分別介紹于下。小乘六宗者,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 我無宗,叁、法無去來宗,四、現通假實宗,五、俗妄真實宗,六、諸法但名宗。 除法有我無,及諸法但名二宗已經談過外,茲大略介紹其余四宗。
一、我法俱有宗。此宗有二種人,一是人天,二是小乘。小乘中如犢子部是。 犢子部立叁聚法,即有爲聚法,無爲聚法,非有爲非無爲聚法。有爲聚無爲聚是法 ,非有爲非無爲是我。此部又立五法藏,一、過去法藏,二、未來法藏,叁、現在 法藏,四、無爲法藏,五、不可說,不可說即是我。我者,不可說是有爲,不可說 是無爲也。謂補特伽羅,非即陰非離陰。若補特伽羅即陰則是有爲,若離陰則是無 爲。補特伽羅譯爲人、衆生、或數取趣。以補特伽羅非即陰非離陰故,所以人者, 不可說有爲,不可說無爲。
二、法有我無宗已說,今解釋法無去來宗。
叁、法無去來宗。法無去者,無過去也,法無來者,無未來也,大衆部立此義 。此宗謂有現在及無爲法,過去未來非實有體。因爲過去未來,無體無用故。
四、現通假實宗。此是小乘部派中,說假部所立。彼說法無過去未來,現在世 中諸法,五陰法是實,十八界十二處是假,非爲真實。于現在法中,隨應諸法,假 實不定。故名現通假實宗。
五、俗妄真實宗。說出世部立此說。謂世俗間一切,皆是假。因爲世俗間一切 ,皆是虛妄故。出世間法,皆是真實。因爲出世間法,非虛妄故。俗者謂世俗也, 真者謂出世間法也。故名俗妄真實宗。
六、諸法但名宗,此宗已說,不另贅述。
此是略述小乘六宗宗義。總之華嚴宗雖以愚法二乘立小教,但不違背回小向大 之旨。不應以「愚法二乘」受責也。
第二生即無生門
【生即無生門者。就此門中。先簡名相。後入無生…
《華嚴五教止觀淺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