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門。今初簡名相者。且
就世間。隨取一物征即得。】
華嚴宗分五教立叁觀,叁觀者一者真空觀,二者理事無礙觀,叁者周遍含容觀 。真空觀者,可證入理法界。理事無礙觀者,可證入理事無礙法界。周遍含容觀者 ,可證入事事無礙法界。至于事法界,繁多無量,故不立觀。
以觀收教,依于真空觀,可成就小始二教。依于理事無礙觀,可成就終頓二教 。依于周遍含容觀,可成就同、別二種圓教。
今生即無生門,是大乘始教。依真空觀修之,可斷現行障,成一切智,證入理 法界。前小乘教,對治外道。因爲外道不知諸法自性皆是因緣,乃執自性而起人我 執。故小乘對治之,而空人我。今大乘始教對治小乘,因爲小乘空人不空法。故大 始對治之,明因緣所生法,名相是假,體性皆空。大乘始教,知諸法因緣生,緣生 無自性。雖證此法,猶有剎那生滅,是以仍屬有爲緣起。
大乘始教,其位相有二。第一種接引愚法二乘,令彼回心向大,故施設回心教 ,立于五位。五位者,于見道位前七方便內(七方便位又稱七賢位。即一五停心觀 ,二別相念住,叁總相念住,四軟位,五頂位,六忍位,七世第一位),立五停心 別總相念,爲資糧位。立後四善根,爲加行位。資糧位是遠方便,加行位是近方便 。然後立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第二種立叁乘十位。十位者一幹慧地,二性地 ,叁八人地,四見地,五薄地,六離欲地,七已辦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薩地,十 佛地。
故大乘始教,與天臺藏通別圓之通教同。由此可知,華嚴宗實有接引小機之方 便也。
先簡名相者,簡別名相是假也。知名相是假,則入諸法無性。知諸法無性,則 知諸法無生矣。
【今且就一枕上征。問不違世間。喚作何物。答是枕。問複是何。答是名
。又問。此是何枕。答是木枕。】
名相是假,如幻如化。假則無實體,法無實體,是故無生。所以名相現有生滅 ,而體性實無生滅。
心經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法固現有現無現生現 滅,然色即是空,空豈是有無生滅?今欲明此理,故先簡別假名。
今先就一枕上征者,先就枕上設問也。就枕上設問者,是杜順和尚,俯拾眼前 事物設征也。
假設迷人問曰:「如果不違世間言說,請問此是何物?」答:「是枕。」
迷人又問:「所謂枕者,複是何?」答:「所謂枕者是名。」
枕是名下所诠之事,名是能诠之言說。是知言說之名,只是假名相而無實義。 因爲名者僅是枕的代名詞,換句話說,此枕亦可用其它的名代表。例如「這個東西 」「那個東西」乃至「甲」「乙」等。故知其代表的名,只是言說,而無實義。
又問:「此是何枕?」答:「是木枕。」
此一問答,旨在說明名與句之別。
【又問。木枕複是何。答不是名。又問。既不是名。喚作何物。答是句。
又問。枕喚作何物。答不是句。又問。既不是句。喚作何物。答是名。
又問。名將何用。答名將呼事。】
又問:「木枕又是何物?」答:「不僅是名了。」
又問:「既不是名,那麼喚作何物呢?」答:「木枕二字喚作句。」句者句義 也。
又問:「那麼枕喚作何物?」答:「不喚作句。」
又問:「枕既不喚作句,喚作其麼呢?」答:「是名不是句。」
又問:「那麼名作甚麼用呢?」答:「名將呼事,作诠解事之用。」
【又問。素將來。答枕到來也。即指到來者。是何。止不須語。此是默答
。更問。定是何物。答不是枕。又問。既不是枕。枕向何處去。答是名
。】
又問:「素將來!」「素」將來! 似應爲「索」將來! 意思是說,汝既雲名 者用以呼事。那麼呼事來我看!
答:「汝要我取將來,則拿枕到來也。其實汝索何物,取何物來便可。止不須 言說其名也,默答即可。」
是故文中雲「即指到來是何,止不須語,此是默答。」意謂所诠事者,是離名 之法也。事物離于名诠,只要直示其事物,便勿須以名言作答了。
更問:「此事者,定是何物?」答:「不是枕。」
意思是說,「枕」者僅是假名而已。此事法者,本來無名無相,不可說也,故 曰不是枕。
又問:「既不是枕,那麼向何處去?枕是何物呢?」答:「枕只是假名而已。 」
由此可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分別。所說所分別者,僅是假名而已。
【又問。名在何處。答口中言說者是。又問。此既不是枕。喚作何物。答
離言。又問。何以得知離言。答由眼見故假言诠。】
又問:「所謂名者在何處?」答:「名者,僅是口中之言說,無有實體也。」
又問:「此事法既然離枕之假名,那麼喚作甚麼東西呢?」答:「此事法離言 語相文字相,離乎言也。」
又問:「何以得知此事法離言?」答:「由于眼見此事法,假借名言诠解而已 。然此名言,非是事法也。」
【又問。若假言诠。喚作言何物。答是事。又問。事有多種。或是相事。
或是色事。或是理事。答此是相事。又問。相亦有多種。或邪或方圓等
相。答此是方相。又問。方相有多種。言多種者。名同事別。答此是枕
名下方相。】
又問:「如果假借言诠,那麼名言者所诠爲何?」答:「所诠者是事。」
又問:「事法有多種,或是相事,或是色事,或是理事,所言者究屬何種事? 」答:「此是相事。」
相事者假相也,無有實體。色事者緣起法也,緣起之法非無,只是其相是假。 應知色法實相,即是無相。若執色相是實,便成相事。故緣起色法無過,因爲緣起 性空,實相無相。若執緣起假相爲實有,便是遍計執,是以有過。至于理事,緣起 性空即其理也。
答:「今此所诠者,即是相事。」
又問:「相亦有多種,或邪(或爲斜),或方圓等相。今所言相者,究屬何相 ?」答:「此枕是方相。」
又問:「方相亦有多種,言多種者,名同事別。究是何種方相呢?」例如方桌 、方硯、方器等,皆是方相。今此方相,指何而言呢?答:「此是方枕,乃枕名下 所诠之方相也。」
【又問。名相事八識之中是何心攝。答眼識門中第六意識心中名相事。】
又問:「此名相事,于八識之中,是何心攝呢?」答:「眼識門中只取其相, 第六意識心妄生分別,並且依相而立名,故有名相事。」
八識者,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謂名相者,透過眼 識,由第六意識分別取著,而立名相。
此處雲枕相,故言眼識門中。其余聲香味觸相,應雲耳識門中,鼻識門中,舌 識門中,身識門中,第六意識心中名相事。
【又問。從何處得此名相事忽然于意識心中現耶。答從種子來。問何以得
知。答此枕名相不得作席名相。故得知從種子來也。問種子從何處得。
答從邪師邊得。】
又問:「從何處得此名相事,忽然于第六意識心中現耶?」答:「從種子來。 」
外現諸法相,能令第六意識心中,現諸名相事。故外現諸法相,即是令第六意 識心現起名相之種子。然此種子,即第八阿賴耶識中,親生自果功能差別也。唯識 雲,此阿賴耶識,能執持諸法種子,令其不失。故阿賴耶識,又名一切種。唯有阿 賴耶識能持種,余法不能持種。
何謂阿賴耶識親生自果功能差別呢?原來種子雖依第八識體,而即是第八識自 體變現的相分。故曰親生自果功能差別。
所以第八識是種子之體,種子是第八識之用。種子是因,有能生義。所生染淨 果報,是所生義。然能生所生,皆第八識自果功能差別。換句話說,皆第八識自體 所變現也。
第八識所現相分,有無量差別,故種子亦有無量差別。這種種差別,經上名之 爲界。如經雲,一切有情,無始世來,有種種界。如惡叉聚,法爾而有。界,即種 子差別名。
問:「何以得知,意識心中所現名相事,是從種子來呢?」答:「此枕名相, 不得作席名相,故得知從種子來也。」
因爲種子有種種差別界,故有枕與席之名相不同。如果不從種子來,應該一切 法皆是名相,而名相應無差別。今以種子有差別,故有一切法名相之差別。
種子是第八識自體相分,而相分有種種差別,所以一切名相,方有差別。
因爲一切法因緣所生,無性無體。既然無性無體,雲何而有一切名相之差別? 原來心外無法,一切法差別名相,皆唯識所現。唯識是一,雲何能現諸法差別名相 呢?因爲第八識中執持種子不同,故能現一切名相差別。所以說此枕名相,不得作 席名相,故知從種子來也。
問:「種子從何處得?」答:「從邪師邊得。」
我們已經知道,種子即第八識所變之相分。第六識于此第八識自體相分,執爲 實有之外緣,因而産生分別我執。若論正法,一切法實相無相,原無相分可得。然 因邪師邪教生邪分別,以致第六識執取相分爲實有。乃至引爲種子,分別一切名相 。故曰種子從邪師邊得。
【又問。當得之時雲何得。答由于見聞熏成種子故。又問。此名相事既在
意識心中。即合心內看。何故心外向前看。答向前看時。此名相全在心
裏。又問。何以得知。答眼識但見色。名相事在意識心內。】
又問:「此種子當得之時,雲何而得呢?」答:「由于見聞熏成種子故。」
第八識變現相分,此相分複透過六識見聞覺知,返熏成種。
不過唯識宗于種子之生,有不同的說法。有謂種子但由熏習力增長,不由熏習 力生。因爲無漏種子,法爾本有,不從熏生。有漏亦應法爾有種,由熏習力而增長 ,不別熏生。當然這是從種子依第八識體有,而立說的。有謂種子者,皆由熏生。 當然這是從相分返熏成種,而立說的。我們在此,僅作簡短的介紹。
又…
《華嚴五教止觀淺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