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問:「此名相事,既在第六意識心中,即應該第六意識心向內看而有名相。 何故第六意識心向前看,而有名相呢?」答:「向前看時,此名相全在心裏。」
意思是說,外面的相分是假,本無名相,名相者,唯心所現。以第六意識心不 如實知,故妄起名相之想。所以說第六意識心向前看時,此名相全在心裏。換句話 說,諸法名相,本是幻有非實。只爲意識心不如實知,虛妄執名相爲實有而已。
又問:「何以得知?」答:「眼識但見色,名相事在意識心內。」
眼識但能見色,不能見名相。必待眼識見色後,轉入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心分 別執取,乃生名相之想。所以名相者,只是妄想而已。
【又問。我迷人唯見名相。汝智者既見色者。相貌雲何。何者是色。問
迷人。汝見名相。相貌雲何。迷人答曰。四棱六面者是智人。問曰。向
棱處看。當見棱耶見色耶。迷人審谛觀察答雲。唯見色不見棱。余棱面
上亦同此問答。迷人問曰。既全是色者。名相何在。智人答曰。名相在
汝心中。】
又問:「我迷人唯見名相,汝智者既能見色,那麼色的相貌是怎樣的?何者是 色呢?」智者反問迷人說:「汝言唯見名相,請問名相的相貌雲何?」
迷人答曰:「我見此枕的相,是四棱六面的。」四棱六面是言枕的形相。
智人問曰:「汝向棱處看!當是見棱呢?還是見色呢?」迷人審谛觀察以後答 曰:「唯見色不見棱。」其余四棱六面,亦同此問答。其余四棱六面,亦是唯見其 色,不見名相。
迷人反問曰:「既然所見者全是色,而非名相,那麼名相究竟在那裏呢?」智 人答曰:「名相此假名,唯在汝第六意識心中。」即第六意識心妄現也。
【迷人不伏。智人問曰。有何所以不伏。迷人答曰。如我現見佛授記寺門
樓。名相是我心中向前看者。名相亦遂在我心中。何故一人取得。一人
取不得。】
迷人不伏者,迷人執名相爲實有也。
智人問曰:「汝以何原因不伏呢?」迷人回答說:「譬如我現前眼見佛授記寺 (佛授記寺者,寺名也。)的門樓,既然名相是在我心中,當我向前看時,佛授記 寺門樓之名相,亦遂在我心中,可見名相是實有。既然名相是實有,我自然取名相 得。何故你又說我取名相不得呢?
一人取得,一人取不得者。謂「我」同是一人,而名相又複實有,何一人取名 相得,一人取名相不得呢?
總之迷人執名相爲實有,故有此問。意謂名相既是實有的,何故一人取得,一 人取不得呢?
【智人問曰。汝取名相來。迷人答言。已取得訖。智人問曰。取得何物
。迷人答曰。取得名相。又問。名相軟耶硬耶。答雲硬。智人雲。放著
硬但取名相。莫取硬來。迷人答。硬及名相俱得。又問。便可見耶。答
不可見。更問。見何物。答但見名相。】
智人卻問曰:「汝既認爲名相實有,即取名相來我看!」迷人答言:「我己取 得名相了,因爲名相是實有的。」
智人問:「取得何物?」迷人答曰:「取得名相。」
智人又問:「名相是軟還是硬呢?」迷人答曰:「硬。」這是指木枕而言,因 爲木枕之相是硬的。
智人曰:「且放著硬,只取名相,莫取硬來!因爲名相既實有的,應該離硬而 單獨存在。」迷人回答說:「硬及名相俱得。」意思是說,硬和名相都是實有的。
智人又問:「便(硬)可見嗎?」迷人答曰:「硬不可見。」因爲軟硬只可以 觸得,不可以見得。
智人更問:「汝所見何物?」答:「但見名相。」
【迷人問。既取名相得。唯取得名相何在。智人答雲。名相在迷人心裏
。】
迷人卻問智人曰:「既然名相可以取得,那麼唯取名相,而此名相在于何處呢 ?」智人答曰:「名相在迷人心中。」
名相是假,故智人不取。迷人不如實知,妄執名相爲實有,故名相在迷人心裏 。
【迷人不伏。名相在心中。智人問曰。何以不伏。迷人答。既種種名相俱
在我心中。何故不齊得硬。答得硬。若得硬者。是現名相。不得硬者。
以是過去名。】
迷人聞說名相在迷人心裏,于是不伏。
智人問曰:「汝何以不伏呢?」迷人答曰:「現在枕之名相與硬,在我心中俱 得。如果說名相在心裏,當是種種枕之名相皆在心裏,何以種種枕之名相不齊得硬 呢?」智人答曰:「若得硬者是現名相,不得硬者,以是過去名。」
意識不對現在,唯對過去未來。故曰得其硬者,是現在對木枕,透過眼識引起 第六意識分別而生的名相。不得其硬之概念者,是意識本身,僅分別過去而生的名 。
【又難曰。意識不得現量境。雲何得有過去現量境耶。答二種名俱在過去
。于中有獨行不觸行差別故。】
迷人又難問曰:「意識不得現量境,爲何得有過去現量境呢?」
現量境者,眼耳鼻舌身,對色聲香味觸,是現前量度而楷定者。但意識唯對過 去,不對現前量。于意識中所現的名相,皆是過去五根所得名相的影像。今難問曰 ,雲何意識能得過去現量境呢?
答:「二種名俱在過去,于中有獨行與不觸(獨)行差別故。」
獨行不獨行者,意識心起時,不與前五識俱,例如夢中雖意識心動,但不與眼 耳鼻舌身五識俱,名獨頭意識。雖不與五識俱,但意識中所起的名相,皆是過去眼 耳鼻舌身五識的影像。
至于不獨行意識,是五識起時,必與一分意識俱。這一分意識,是率爾心。率 爾心者,無有分別。故五識起時,雖有一分率爾心,但這一分率爾心是無分別的。 但率爾心後一剎那,必起尋求,分別乃生。
但這獨行與不獨行意識心所取的名相,俱在過去。何以故?因爲獨行意識所起 的名相,是五識過去的影像,所以是過去。不獨行意識是無分別的,知有名相時, 已是尋求心了。率爾心後一剎那起尋求,以尋求心望率爾心,亦在過去。故曰二種 名俱在過去。
【又問曰。既二種名相皆是妄識。經雲。何有獨影像。有帶質影像。答言
帶質者亦是獨影心緣方相是比量境。故不是現量。故今說別。以共眼識
不共故說別也。】
又問曰:「二種名相皆是妄識所現,而非實有。何故經雲有獨影像,有帶質影 像呢?」
獨影像者,即獨頭意識,是第六意識妄想分別,而生起我法之相。而此我法相 ,情有理無,純是衆生遍計執性,妄執相分爲實有。此謂之獨影像。
帶質影像者,第六意識,緣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聲香味觸五塵,于自心中,所 現起之相分,兼帶根塵之實質。第七識緣第八識,于自心所現起的我相,亦是帶本 質之實體的。例如明鏡緣外在之實物,于鏡中現出影像。而此鏡中之影像,即兼帶 鏡外實物之質者。
此與獨影像不同,獨影像者,純系第六意識妄想分別,不借外緣。其心中所起 影像,猶如空華龜毛兔角,不帶實質。所以第六識緣過去五識影像而起自心像,謂 之獨影像。因爲過去五識影像,不帶質故。第六識緣現前五識影像而起自心像,謂 之帶質影像。
此是叁境中之二種境。叁境者即一、性境,二、獨影境,叁、帶質境。
迷人問,既然過去現前二種名相,皆是妄識所現。何以經雲,有獨影像,與帶 質影像呢?
因爲過去影像,于第六識心中,是獨影像。現前影像,于第六意識心中,是帶 五根五塵的帶質影像。既是帶質影像,應該是兼有實體的,不應該是純虛妄的。
答:「帶質者亦是獨影像。因爲心緣枕之方相,是比量境故,不是現量故。今 分別說者,是因爲共眼識者,說名帶質影像。不共眼識者,說名獨影像。並不是說 獨影像是虛妄的,而帶質影像是有實質的。總之心外無法,一切萬法唯是一心。一 切法緣起假現,性空無實。所以帶質者,亦是獨影像,由妄想分別而生。」
所謂比量境者,比量推度也。
【又問。分別何故不同。答曰。分別有顯了有憶持。二種不同。是故有托
質影。有不托質影。分別不同故也。】
迷人又問:「分別何故不同?」答:「分別有顯了憶持二種不同。顯了者是現 量境,憶持者是比量境。顯了者是帶質影像,憶持者是獨影像。是故有托質影,有 不托質影之分別也。」
【迷人又問曰。我唯見二種名相。汝智者見何法。答曰。智人唯見色法。
不見名相。此簡名竟。】
迷人又問:「我迷人唯見二種名相,汝智者見何法呢?」答:「智人唯見色法 ,不見名相。」
色法有方便說,與實說。方便說者有叁種色,一、可見有對色,二、不可見有 對色,叁、不可見無對色。
可見有對色者,是眼根對色塵,可見有對。此又有叁種,一、顯色,青黃赤白 等。二、形色,長短方圓等。叁、表色,取舍屈伸等。
不可見有對色者,是耳鼻舌身四根,對聲香味觸四塵,雖不可見而有對。
不可見無對色者,意根對法塵,既不可見,又複無對。
如實說者,色法緣起如幻,性本空寂,雖分別而實無分別。凡夫不如實知,執 爲實有,于無分別而妄生分別。
以上簡別名相竟。
【次入無生門者。夫智人觀色法者。且如色法。眼識得時實無分別。不是
不得而無分別。此即是法眼識親證如色無異。】
次入無生門。前說名相是假,無性無體,雖現有生滅,實無生滅。故簡名相時 ,已暗示無生了。今再正式闡釋無生的道理。
智人觀色法者,且如色法。
上文談到,迷人唯觀名相,智人觀于色法。今言智人觀色法,是「如」色法。
「如」者,無分別也,不二不異也。何以無分別,不二不異?因爲諸法事相雖 有差別,然諸法理性同一空寂。以理融事,則事相雖差異,而無分別,不二不異。 故會諸…
《華嚴五教止觀淺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