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次第,有十須彌山塵數如來,出興于世,其最初佛,名一切 功德本勝須彌山雲……有王名愛見善慧……有子名普莊嚴童子……爾時一切功德本 勝須彌山雲如來,壽五十億歲,彼佛滅度後,有佛出世,號一切度離癡清淨眼王如 來……」。是知普莊嚴童子,曾曆多劫。
所以華嚴一乘成佛妙義有雲,問:普莊嚴童子徑二佛世界塵數劫修成佛,何故 一生成佛?答:此人分段身即成佛(初發心即成正覺),故一生成佛。(按語終)
猶如遠行,到在初步。千裏之行,成于初步,若無初步,即不成千裏。
然此初步之到,非謂無後步千裏之行。所以普莊嚴童子得入果海者,在于一生 ,初發心即成正覺義。非謂普莊嚴童子,不久植善根。以一即一切,故初發心即成 正覺,是以說普莊嚴童子一生成佛。
【問既言久修始得者。雲何言一念得耶。答言久修行善根者。即在叁乘教
攝。從叁乘入一乘。即是一念始終具足。】 p-65
問:既言久修始得,何言一念得呢?答:言久修行善根始得者,是叁乘教攝。 因爲叁乘人,不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不知一念即無量劫,無量劫即一念,故說 久修行善根始得。若從叁乘入一乘,如實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念即無量劫, 無量劫即一念。則知一念,即始終具足成佛義也。所以非是法有差別,乃叁乘見有 差別。
【故經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乃至具足慧身不由他悟。譬衆流入海。纔入
一滴即稱周大海無始無終。若余江河水之深不及入大海一滴。】
故經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因爲一法界故,唯有一佛乘故,一即一切故。 乃至具足成就智能法身佛,依是一法界,依是一乘緣起自體法界,故不由他悟。
譬如衆流入海,才入一滴,便稱性周遍大海,與大海水同爲一味,無始無終, 無大無小,無此無彼。與其余江河水比較,江河之水雖深雖廣,不及入大海一滴之 水。因爲此一滴水,深廣同于大海故。
【故即用叁乘中修。叁乘多劫不及與一乘中一念。故下明善財從文殊所。
發心求善知識。經曆一百一十城已。而不如一念得見普賢菩薩。故知得 p-66
入此緣起大海。一念豈不成佛耶。】
故知用叁乘修行,時經多劫,不及一乘中一念圓融。以叁乘智能,不知一即一 切故。
故下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叁參。自文殊菩薩始,經曆一百一十城,而不如 一念間得見普賢菩薩。故知得入一乘緣起大海,一念豈不成佛耶?
是知一乘緣起一即一切,系華嚴一生成佛義。
【至如初坐用心之徒但取靜心即言成佛者。此亦謂。佛成在而不得是圓極
之成。如諸江河亦得是水。未得同于大海之水。】
至于有一般人,只觀釋迦牟尼佛于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佛,只觀世尊初坐用 心之徒,即謂但取靜心即言成佛。雖然但取靜心,此亦名成佛。然而不是圓極之成 ,圓極之成,乃一念成佛。譬如江河雖亦名水,但不及大海之水。
【此中通辨一念成佛義者。若小乘說要叁大阿僧祇劫滿百劫。修行相好業
始得成佛。行若滿意欲不成佛亦不得。故無一念成佛義。】
此中若與叁乘較,通辨一念成佛義者,譬如小乘說,須要叁大阿僧祇劫滿,再 經百劫修相好(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業,始得成佛。如果行叁大阿僧祇劫及百劫滿 p-67 ,便截然不同,意欲不成佛,亦不可得也。
故無一念成佛義,一念成佛者,一即一切,初發心即成佛,無始終之分別。
【若大乘明一念成佛義者凡有二種。一者會緣以入實性無多少。故明一念
成佛義。如大品經一念品義是也。二者行行既滿取最後念。名爲成佛。
如人遠行以後步爲到。此亦分用緣起。】
大乘明一念成佛義者,凡有二種。以上所說,系一乘一念成佛義,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無有分別。至于大乘明一念成佛義者,凡有二種。一者會入緣起無性, 無性爲諸法實性,無性則不可得,故無分多少而爲一念也。例如大品經一念品義是 也。一念品在明一切法無性空,一切法無所得,成其一念。然一念品,只明空義, 不明緣起德用。只明無量即空,不明空即無量,故不明緣起德用,是以不同一乘。
二乘一切行行既滿,取最後念名爲一念成佛。如人遠行,以最後步爲到。此亦 分別緣起之用,不同一乘一念成佛義。
【而明叁僧祇劫修道。地前是一僧祇。初地至七地是二僧祇。八地至十地 p-68
是叁僧祇。】
而明叁大阿僧祇劫修道。地前是一阿僧祇,即初住至十回向爲一阿僧祇;初地 至七地是二阿僧祇;八地至十地是叁阿僧祇。
【然亦不定由有一念成佛。故明知不定。若一乘明一念成佛。】
雖雲叁僧祇成佛,然亦不定,因爲由有一念成佛。故很明白地知道不定,如果 以一乘說明,便是一念成佛。
【如大乘取最後一念成佛。即入一乘。以後望初初念即是成。何故以因果
相即同時應。】
例如大乘取最後一念成佛,即入一乘。何以故?因爲若以一乘論,最後一念與 最初一念,相即相入同時具足故。既然相即相入,所以後念望初念,即是初念成佛 也。何以故?初念爲因,後念爲果,因果相即相入同時具足相應也。
【故欲論其成者。成複成成複成。衆生欲在後成佛者。在後複在後在後複
在後。】
故若以大乘取後念論成佛者,即是成後複成,成後複成。何以故?以衆生欲取 後念成佛者,不知後複有後,後複有後。因爲過去複有過去,過去複有過去,這樣 p-69 便落無盡過了。
【故不思議品雲。諸佛如來非不先覺。爲衆生故于念念中新新斷結。亦不
住學地而成正覺。】
故不思議品雲,諸佛如來非不先覺一念成佛,然爲度衆生故,于念念中,示現 新新斷結。例如諸佛如來,雖先覺一成一切成,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叁,然爲度 衆生故,示現叁僧祇成佛。亦不住有學地而成正覺,初發心爲有學地也。諸佛如來 ,雖知初發心即成正覺,然不住初發心位,猶久修善根也。
【故今舉一念成者。即與佛同時位未見究竟。故複有淺深之殊。】
故今舉一念成佛者,即與佛同時,以因果相即相入故。不過行位未見究竟耳, 故有深淺之差別。例如大海之浪,非不同爲一水,但不礙有遠近大小之殊。
【如人始出門及與久遊他土。雖同在空中而遠近有別。】
例如有人方始出門,與久遊他土之人,雖同在一虛空中,而有遠近之差別。虛 空雖然爲一,然有十方之殊,雖有十方之殊,而虛空爲一,即此理也。
【是故信住等位各各言成佛者。而複辨其淺深。此須善思之。】
是故信住行向地等覺等位,各各皆言成佛,雖然成佛是一,而複辨其行位之淺 深。此種道理,須善思之。 p-70
唯心回轉善成門
【第九唯心回轉善成門者。此約心說。】
第九唯心回轉善成門,此約唯心說。
一乘者,即一心也。一心生萬法,萬法歸一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說心一 切心,說法一切法,故曰一乘,亦曰一真法界。
【所言唯心回轉者。前諸義教門等。是如來藏性清淨真心之所建立。若
善若惡隨心所轉故雲回轉善成。心外無別境故言唯心。】
所言唯心回轉者,前義教理事等諸門,並是如來藏性清淨真心之所建立。
如來藏性清淨真心,亦名自性清淨心。此心自性清淨,清淨隨緣成萬法,萬法 緣成,故仍歸一道清淨。萬法即一道清淨,一道清淨能成萬法。萬法有來有去,清 淨無來無去,故如來藏性清淨真心建立萬法,則無來無去而來而去。萬法歸如來藏 性清淨真心,則來而無來,去而無去。如是方成一乘教義。
所以若善若惡,隨一心而回轉,故雲回轉善成。以唯一心建立,心外更無別法 p-71 ,故言唯心。所謂心外無別境者,境即法也。
【若順轉即名涅槃。故經雲心造諸如來。若逆轉即是生死。故雲叁界虛妄
唯一心作。】
若順心性而轉,便名涅槃,故經有雲,心造諸如來。若違逆心性而轉,便是生 死。故經有雲,叁界如空華,是虛妄的,一心虛妄造業,乃虛妄受叁界果報。
【生死涅槃皆不出心。是故不得定說性是淨及與不淨。】
所以生死涅槃,無有定性,皆不出心之所轉。是故不得定說性是淨──涅槃, 亦不得說性是不淨──生死。
【故涅槃雲。佛性非淨亦非不淨。淨與不淨皆唯心。故離心更無別法。】
自性清淨心,即是佛性。故涅槃經雲,佛性非淨,亦非不淨,淨與不淨,皆唯 心轉。順轉則淨,逆轉則不淨。故離心更無別法。
【故楞伽經雲。心外無境界無塵虛妄見。】
故楞伽經雲,心外無境界,無塵虛妄見。
塵者六塵也,一切法幻現本空,故曰無塵。六根取六塵者,皆衆生虛妄見也。 p-72
【問若心外更無別境。有無皆由心成者。如人先見障外有物。別有人去物
時心由謂有。爾時物實無何名由心成耶。】
問:若心外更無別境,境之有無,皆由心成者,假如有人,先見障外有物。例 如先見屋外有物。而別人去其物時,屋內人心由(猶字之誤)謂有。但爾時物實已 無,以此例可知,何名由心成耶?
【答若隨虛妄心中轉者。此障外物亦隨心之有無。此亦心隨去物不去物而
轉。】
答:此正隨虛妄心而轉也,例如障外物之有無,皆隨心之有無而有無。物本隨 緣假現,性本空寂,衆生虛妄心取相執著,心謂其有則見有,心謂其無則見無。心 謂去物則見無,心謂不去物則見有。有與無非法也,以法性空故,皆衆生見也。若 去其見,則不見有亦不見無。故知此去不去物,亦隨心而轉也。
【若論如來藏性真實淨心說者。此物不動本處。體應十方。性恒常轉縱移
到他方。而常不動本處。此即緣起自在力。然非是變化幻術所爲。】
若論如來藏性真實淨心說者,自性清淨,無性隨緣,則空即有,雖有而不礙空 p-73 ,以全空成有故。隨緣無性,則有即空,雖空而不礙有,以全有成空故。此物有即 空,故不動本處。此物空即有,故體應十方。此物性空隨緣,故雖性恒常,而能轉 移十方。縱隨緣轉移他方,而性恒常不動本處。
此無性隨緣,隨緣無性,即緣起自在力,法爾如是,非是變化幻術所爲。
【是故雖複七處九會。而不離寂滅道場。維摩雲。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
不見相而見。此之謂也。】
佛說八十華嚴,七處九會所說,六十華嚴,七處八會所說。
寂滅道場,化身佛入有余涅槃處。例如釋迦牟尼佛,尼連河旁菩提樹下金剛座 上,便是其寂滅道場。七處九會不離寂滅道場者,示現七處九會弘揚華嚴,而不離 當下也。
維摩诘經雲,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即不離寂滅道場,而來而 見也。 p-74
托事顯法生解門
【第十托事顯法生解門者。此約智說。】
第十托事顯法生解門,此約智說,智能分別事相而顯其理。理不自顯,借事而 顯,猶水不自顯,借波而顯。理以事顯,事以理成,智者察事,便知其理,故此門 系約智說。
【言托事者如經舉金色世界之事。即顯始起于實際之法。一切幢一切蓋等
事是行體也。】
言托事者,即托事顯理也。如經舉金色世界之事,金色世界,乃文殊菩薩淨土 之名。舉其事即顯始起于實際之法。實際亦曰真際,即真如也。一切事相,皆真如 理體之所顯現。
一切幢一切蓋等事,是行體也。體者,事相之所依,體不變而現一切幢一切蓋 等事相。體一而事相無量,無量事相總歸一體。此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托一切 事顯一法體,令衆生生解也。 p-75
【又如法界品雲。開樓觀門相見彌勒菩薩所行因事至菩提道場。以樓觀則
菩提相。所以言顯法主解也。】
六十華嚴入法界品叁十四之十五,善財童子于海澗國,大莊嚴藏園林,嚴淨藏 大樓觀中,見彌勒菩薩。菩薩彈右指開樓觀門,善財童子即入,觀察樓觀,廣大無 量,猶如虛空……
所見種種,皆彌勒菩薩,因地所行至菩提道場功德事。以樓觀即菩提所現之相 ,所以言顯法主(生字之誤)解也。
【若大乘宗中所明亦托事以顯法。即以異事顯于異理法。】
大乘宗中,所明亦托事顯法。然不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而是以異事顯異理 。例如大乘宗中,于叁乘事,顯叁乘理。不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此中以事即法故隨舉一事攝法。無盡故前舉旛幢等。皆言一切。所以不
同大乘說也。此中明因果者如一乘說也。】
此中一乘緣起,全事即理,全理即事,故隨舉一事,即攝法重重無盡。例如全 水是浪,全浪是水,初重浪系由水顯,重重浪皆由水顯。故一重浪攝一切浪,重重 浪皆攝一切浪,如是攝入無盡。 p-76
故前文舉旛幢(蓋)等,皆是言一切也。所以一乘不同大乘。
此十玄門明因果者,是一乘說。一乘說因果者,說因一切因,說果一切果。例 如全水即浪,全浪即水,水爲因浪爲果,說水一切水,說浪一切浪。此即一乘因果 也。 p-77
《華嚴一乘十玄門探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