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用说者,犹大海起浪,水为其体,浪为其用。约浪而言,万重浪同是一水, 故万重浪相即自在。体无差别,而用现差别相,差别即无差别,故一切差别,相即 自在也。
【还就约教义理事等十门。】
还就约教义理事等十门,亦复差别而无差别,彼此相即自在。
【取其三种世间圆融无碍自在。故一即摄一切。成其无尽复无尽。以其无
尽故相即复相入。此约用以说。】
三种世间者,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此三种世间,虽 然其用差别,而体性则同。犹如万重波浪,其相其用各别,而其体性同为一水。故 三种世间,差别而无差别,圆融无碍自在。 p-56
故一即摄一切,成其无尽复无尽。犹一水摄一切浪,一切浪同为一水。以一切 浪同为一水故,是以每一重浪皆摄一切浪。于是一重浪摄一切浪,一切浪复摄一切 浪,成其摄入重重,无尽复无尽。以其摄入无尽故,所以相即复相入。犹万重浪同 是一水,重重浪相即复相入也。故诸法相即自在门者,此约用说也。
【问此明其无尽复无尽。相即复相入。与前因陀罗网。及微细兼容门有何
差别耶。】
问:此明无尽复无尽,相即复相入。与因陀罗网境界门,及微细兼容安立门, 有何不同呢?
【答如譬说同体门中说者。若就隐映相应互相显发。重重复重重成其无尽
者。即是因陀罗网门摄。若诸门一时具显不相妨碍者。是兼容门摄。若
就三世圆融无碍自在。相即复相入成其无尽复无尽者。即是此门摄。】
答:如譬说同体门,即因陀罗网境界门也。譬说同体门所说者,系就隐映相应 互相显发,论其重重复重重,成其无尽也。譬如帝网天珠,珠珠相映,此珠摄彼珠 ,则彼珠入此珠。彼珠摄此珠,则此珠入彼珠。如是珠珠互摄互入,重重复重重, p-57 成其无尽也。
若论微细兼容安立门,则教义理事等诸门,一时具显,而不相妨碍,即兼容门 中摄。
如果就众生、国土、智正觉等三种世间,虽显用不同,然以同体故,乃得圆融 无碍自在。犹一水起万重浪,以同为一水故,所以重重浪圆融无碍自在。如此相即 复相入,成其无尽复无尽者,即此诸法相即自在门摄。
【问若如是相即复相入成其无尽复无尽者。此乃浑无疆界。何始何终何因
何果耶。答此据法界缘起体性成其无尽复无尽。故先后因果不失。虽不
失先后而先后相即复相入。故成其无尽。】
问:若如是相即相入无尽复无尽者,即是浑无疆界。既无分界,何为始何为终 ,何为因何为果呢?
答:此据法界缘起体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成其无尽复无尽。一即一切 ,故体性虽一,而不失先后因果。一切即一,故虽不失先后因果,而先后因果相即 复相入,故成其无尽。
例如一水成万重浪,虽为一水,而不失重重浪先后因果。虽重重浪各有先后, p-58 然仍是一水,故相即相入,成其重重无尽。
【以先后相即复相入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如前章门。一即一切无尽亦复
无尽。二三亦复尔。】
以先后相即复相入,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例如一水成万重浪,以万重浪同是一水故,重重浪相即复相入故,所以初浪便 同最后浪。
如前章门者,即如一多兼容不同门。如一多兼容不同门,一即一切,无尽复无 尽。余数二三四五等,亦复即一切,无尽复无尽。犹如重重浪同为一水,初浪即同 一切浪,其余二三四五……乃至重重浪,皆同一切浪,故曰亦复尔。
初发心在初住,既然初住即成正觉,其余二三四五……住,乃至行位、回向位 、地位等,一切皆成正觉也。因为用虽不同,体本为一。
【故此经叹初发心功德云。彼一念功德深广无边际。如来分别说穷劫不可
尽。此即明其一即一切成其一切无尽。】
引经云,彼一念功德,叹初发心功德。以与正觉同体故,所以深广无边际。如 来分别说,穷劫不可尽。以一即一切,一切复一切,无尽复无尽也。 p-59
【又云。何况于无量无数无边劫具足。修诸度诸地功德行。此即是从二三
至九十皆成无尽。】
又云,经又云也。初一念功德即无量无边,何况于无量无数无边劫,具足修诸 度(诸波罗蜜),诸地功德行呢?
初一念既成无尽功德,其余二三四……至八九十,皆成无尽功德。
【以是故从十信终心。至十住十行及十回向地等。皆悉明成佛者。良由始
终相即复相入成无尽故。】
以是故从十信终心,十信终心即登初住,登初住者,初发菩提心也。乃至十住 ,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皆明成佛者,良由始终相即复相入成无尽故。始终 相即相入者,全体起用,全用归体也。
【问如前明果德绝于说相。云何十信终心即具佛果德用耶。若十信同果德
者。即果德是可说之相。何不可说耶。】
问:如前明果德绝于说相。十玄门开始,「明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文中有云 ,「今辨此因果二门者,圆果绝于说相」云云。既然果德绝于说相,云何十信终心 即具佛果德用呢?若十信终心同果德者,则果德是可说相,焉谓不可说耶? p-60
【答因位菩萨有果德者。欲彰果德是不可说。是故叹德文云。菩萨在此一
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
答:十信终心,是因位菩萨。因位菩萨有果德者,系由于果德是不可说,乃由 住、行、向、地等,而彰之也。例如水性湿,而湿性不可见不可说,因波浪而彰之 。波浪即是水,水即是波浪。水不可见,因波浪而见,波浪无以立,因水而立。水 无分别,不碍波浪有前后大小起伏。虽然浪有前后大小起伏,不碍水性不动。故果 德虽不可说,不碍以因位菩萨而彰。虽以因位菩萨而彰,不碍果德绝于言说相。
是故叹德文云,菩萨在此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例如水成一切浪,此一重 浪即是水,全体起用,全用归体,故此一重浪,即摄一切浪。虽摄一切浪,而不碍 浪有前后大小起伏。
【问若一地即摄一切诸地功德。一即一切初即摄后者。一门即具何用余门
也。答若无余门一门即不成故。】
问:若一地即摄一切诸地功德,一即一切,初即摄后。是则一门即已具足,何 p-61 用余门呢?答:若无余门,一门即不成也。
例如全浪皆是水,有水方成此初浪。若无余浪,是即无水,若无水者,初浪即 不成也。
【如一升即摄一斗。若无一升此斗即不成。】
文中举升斗为喻。一升摄一斗者,无一升则不成斗也。
【问若无升即无斗者。今举一升即得一斗以不。若一升不得一斗。一行不
得具一切行。答十升合成一斗。既无其升时将何作斗。故如无升即无斗
。有升即有斗。今举升即斗。斗升之外无别升斗。如龟毛兔角不可得。】
问:若无升即无斗者,今举一升,即得一斗否?如果举一升不得一斗,同理可 知,举一行亦不得一切行。换句话说,举一地亦不得一切地功德。
答:十升合成一斗,若无其升,将何成斗?故无升即无斗,有升即有斗。升之 与斗,体同用别耳。故举升即是斗,其体同也。虽是同体,升与斗异,其用别也。 虽然用别,以同体故,所以斗升之外,更无别升斗也,如龟毛兔角般不可得也。
【初心即成佛。成外无别修。其相如虚空。是故言初心成佛者。非谓不具 p-62
诸功德。】
同理可知,初发心即成正觉者,成佛外更无别修。是则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也 。
其相如虚空者,虚空无分别,言其体也。虚空无分别,而不碍有十方虚空,言 其用也。虽有十方虚空,而其体依然无分别。故知全体起用,无分别而分别。全用 归体,分别而无分别。
是故言初发心即成正觉者,非谓不具住行向地等,诸功德用也。
【如经说。普庄严童子一生具见闻佛法。即得三昧即至后际见佛。灭度后
复得三昧。如经一生得见闻。若熏习二生成其解行。三生得入果海。同
一缘起大树而此三生只在一念。犹如远行到在初步。然此初步之到非谓
无于后步。明此童子得入果海。非不久植善根。】
普庄严童子事,见六十华严卷四,经文略谓:
「……有王名爱见善慧,有子名普庄严童子。时彼童子,见佛(一切功德本胜 须弥山云佛)无量自在功德,善根因缘故,即得十种三昧。名曰诸佛具足功德三昧 ,普门方便三昧,净方便云三昧,教化众生三昧,一切音声充满三昧,无量功德诚 p-63 向三昧,如实觉诸法三昧,广地方便海三昧,胜解脱三昧,一切智光三昧,……
……尔时普庄严童子,闻经名,现三世一切诸佛集会,世界微尘数修多罗以为 眷属,得一切法具足三昧,一切法来入安住菩提心三昧,法界师子光方便三昧,法 眼清净三昧……
……普庄严童子,见一切度离痴清净眼王如来,即得念佛三昧,普门海藏三昧 ,无量智持转法三昧,甚深法乐三昧。时佛说经,名一切法界自性离垢庄严,有世 界微尘等修多罗,以为眷属,普庄严童子,闻是经已,即得一切法普门欢喜三昧, 入一切法方便海三昧。」
普庄严童子,一生具见佛闻法,即得三昧,即至后际见佛。灭度后复得三昧, (即见一切度离痴清净眼王如来,复得念佛三昧等)。如经一生得见闻,若熏二生 成解行,三生得入果海。同一缘起大树,而此三生,只在一念。
按:华严宗云有四人一生疾成佛(见华严一乘成佛妙义──大正藏四五册七七 九页中栏)四人者,一普庄严童子,二兜率天子,三善财童子,四法华经龙女。不 过普庄严童子,为分段身即成佛,以初发心即成正觉故,故曰一生成佛。(见一乘 p-64 成佛妙义)
然若依经文,普庄严童子实曾经历多劫。六十华严卷四云「……时彼世界过百 岁已,有佛出世,如是…
《华严一乘十玄门探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