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普贤行愿品述义

  普贤行愿品述义

  写普贤行愿品述义的因缘

  我虔诚恭敬信仰阿弥陀佛,虔诚恭敬持念阿弥陀佛圣号,虔诚求生极乐世界阿 弥陀佛国土.有人问我,本师释迦牟尼佛是裟婆教主,你不念本师释迦牟尼佛圣号 ,念十万亿佛土外之佛号,岂非舍近求远?不然,我念弥陀名号,正是信受佛语, 依教奉行,本师释迦世尊所教.佛说阿弥陀经云「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 诸佛所说……」

  以前曾为住众讲过普贤行愿品。 当时为感经中有曰「……… 唯此愿王不相舍 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其 人自见生莲华中……」所以不揣愚钝,讲述此经。以此因缘。今天乃写这本述义。 说是讲普贤行愿品,不过好听罢了,事实上是领导大众,恭诵普贤行愿品。

  清凉国师。有普贤行愿品疏。已是尽善尽美。现在作此述义。谨以经文,献于 读者而已。

  智谕于西莲净苑

  普贤行愿品述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述义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释智谕撰解

  本品即六十华严与八十华严之入法界品,故文旨皆在入一真法界。然此品经文 ,唯见于四十华严。四十卷华严。皆名「入不思议境界普贤行愿品」,今此普贤行 愿品述义,即四十华严之第四十卷。(全名如题)

  四十华严,系天竺乌荼国王书呈唐德宗者。于唐贞元十一年十一月十八日进奉 梵夹,十二年六月五日,奉诏于长安崇福寺译,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译毕进上。 大正藏第十册八四八页,记载有文。

  清凉国师号华严菩萨,为普贤行愿品作疏,华严五祖宗密作疏钞,极为详尽, 请读者参阅。(见卍续藏第七册)

  释经题

  品题全文,应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罽宾国三 藏般若奉诏译。

  【大方广】

  大方广三字,表所证之法,亦即所入之法界。大者言其体,方者言其相,广者 言其用。故大方广,其义即体相用也。大者无所不包,是法界体性。方者以轨范为 功,是法界之相。广者业用无边,无所不造,是法界之用。

  法界无界,等同虚空,无有分别,故其体无量是曰大。虚空无有分别,即是横 遍竖穷,是故轨范一切,业用无边,是曰方广。所以大方广,即所入之不思议解脱 境界。

  大者理圆,方广者事周。理借事现,事以理成。无事则理不可见,无理则事无 以立,故法界理事无碍,以大方广言之。

  【佛华严】

  佛华严者,表能证之人。佛是自觉觉他觉满,乃得果之人。华表菩萨万行,乃 修因之人。严谓庄严,菩萨修因,成就诸佛果德。故大方广表所入之法界,佛华严 乃能入法界之人。

  【经】

  梵语修多罗,有贯穿义,为佛所说,众生遵循,可登彼岸。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心无所住为能入之智,法界无界为所入之境,能所契合,称之为入。

  不思议者,法界如虚空,无形无相而横遍竖穷,横遍竖穷而无形无相。无形无 相则无,横遍竖穷则有。无形无相而横遍竖穷,则无赅有。横遍竖穷而无形无相, 则有彻无。赅有之无,虽无而常有,彻无之有,虽有而恒无。如是法界,言语道断 ,心行亦灭。心行处灭故不可思,言语道断故不可议。故曰不思议。

  解脱者,心无所住则人我空,法界无界则法我空,我法二空,则一丝不挂,一 尘不染,是谓解脱。

  境界者,一真法界,犹如虚空。虚空非有,而分十方。十方虚空,一皆非有。 故法界者,不得谓有,不得谓无。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无而不无,不无而无,是 其境界也。

  【普贤】

  约化德曰普,行入法界普化十方也。约性德曰贤,德圆邻极为众生之师范也。 

  【行愿】

  其行普化十方横遍也。其愿无有穷尽竖穷也。

  【品】

  品者,即经目也。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罽宾,北天竺国名。三藏者,通达经律论者,称三藏法师。般若罽宾国人,貌 魁梧持戒谨严。唐德宗贞元年间,译四十华严经。

  普贤行愿品述义

  

  释经文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

  。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

  演说不可穷尽。】

  此经序分,在四十卷经第一卷。第一卷序分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 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与菩萨摩诃萨五千人俱……」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普贤二字,见如前释。菩萨具云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 ,萨埵译为有情,故菩萨译为觉有情。菩萨既能自觉,复能觉悟有情。若自觉觉他 觉满,便名为佛。今自觉觉他尚未觉满,但名菩萨。复次自觉者上求佛道,觉他者 下化众生,故菩萨乃上求下化之圣者。摩诃萨应作摩诃萨埵,译为大有情。地上菩 萨称菩萨摩诃萨。

  称叹如来功德已,系接第三十九卷文,第三十九卷有云「我今欲说佛功德海一 滴之相」,于是便以偈赞佛。

  佛功德不可思议,故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 续演说不可穷尽。

  佛剎即一个佛所化之国土,换句话说,即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十方诸佛,经不 可说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数劫……。

  一由旬(约四十里)为八俱卢舍,一俱卢舍为五百弓,一弓为四肘,一肘为二 四十指横布,一指为三节,一指节为七麦量,一麦量为七虱量,一虱量为七虮量, 一虮量为七游隙尘,一游隙尘为七牛毛尘,一牛毛尘为七羊毛尘,一羊毛尘为七兔 毛尘,一兔毛尘为七透水尘,一透水尘为七透金尘,一透金尘为七微尘,一微尘为 七极微尘,一极微尘为七邻虚尘。

  人寿十岁,每过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由八万四千岁,每过百年减一 岁,减至十岁。一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中劫为一大劫。故不可 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极为久远。

  十方诸佛,相续不断演说如来功德,不可穷尽。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

  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

  *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普贤菩萨,告诸菩萨及善财菩萨言,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大愿。即礼敬 诸佛,乃至普皆回向。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

  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

  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如对目前。】

  善财菩萨请问,云何是十种大愿?普贤菩萨于是分别解说之,先答礼敬诸佛, 礼是身业清净,敬是意业清净。

  尽法界虚空界十方诸佛者横遍也,三世诸佛者竖穷也。横遍竖穷一切佛剎极微 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普化十方横遍也,无有穷尽竖穷也,此是普贤行 愿力。

  起深信解(宋明本作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如佛现前也,诸佛法身横遍竖穷 ,唯是一心,唯心所现,唯心所造。故起深信解时,佛即心,心即佛,同是一真法 界,无有隔碍,是以如对目前。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悉以清净身语意,能礼敬之相也。身清净则无杀盗淫,语清净则无妄语恶口绮 语两舌,意清净则无贪瞋痴。三业清净,则一切无碍,故能遍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

  说佛剎极微尘数佛。】

  经文在表一多无碍,佛与身犹一室千灯。灯光互摄互入,重重无尽。一灯入一 灯,一灯入千灯,千灯入一灯,千灯入千灯。故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 极微尘数身。 

  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亦是一多无碍义。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而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

  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

  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虚空无界无有穷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而」虚空界不可尽故,宋明本 作「以」虚空界不可尽故。

  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皆因缘生法,无有自性,等同虚空,故亦不可尽 ,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而」众生界……宋明本作「以」众生界……。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此礼敬无有穷尽,乃至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虚空尚有为物间断时,而我此礼 敬无有间断。身口意三业,常行礼敬,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

  。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

  萨海会围繞。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

  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

  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我当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

  甚深胜解,即普贤信解。普贤信解者,于一解无量,于无量解一,一多无碍。 一者理也,多者事也,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即入一真法界。

  现前者即现在目前也,犹上文所言「如对目前」。知见者,于无量解一曰知, 于一解无量曰见。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辩才天亦名妙音天,天女舌根微妙。出过即超过 ,谓以超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 即一多摄入,重重无尽义。

  如此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乃至尽于十方法界,一 一如来处称扬赞叹,无不周遍。

  【如是虚空…

《普贤行愿品述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